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切入”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巧选切入点、巧握切入时机、巧选切入手段等,既达到直奔主题的目的,又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一、巧选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教材的有些题目以精练扼要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这样就可以直奔题目,从题眼切入。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可爱”是什么意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草塘的可爱?以此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把握了作者“喜爱草塘”这一中心要点。
2.从中间切入
文章中间的过渡段就是切入的突破点。过渡段是上文内容简明扼要的总结,又启示下文要学习的要点,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从过渡段切入,可以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行文线索。
3.从结尾切入
有的文章结尾起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的作用。这样从结尾切入,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我就用这种方法,围绕文章最后一段话提出两个问题:(1)读课文把父亲的话找出来。(2)想一想,为什么父亲的话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精讲时,再由第二个问题引出几个辅助问题帮助学生着重理解父亲两段话的含义。这节课只是改变了一下教学程序,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过程,节约了很多时间,对重难点问题精解细剖,把故事情节不是很生动的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巧握切入时机
1.在悬而未解时切入
学生遇到难题,一时半刻解决不了但又很想知道答案时,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便是切入的良机。教学《蛇与庄稼》一文,学生审题质疑: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我故弄玄虚:是啊,蛇和庄稼毫不相干,但题目用“与”把它们连在一起,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什么联系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就明白了。这样的切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在矛盾冲突时切入
“矛盾”往往是课文的精华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再切入重要问题加以点拨,给学生营造一个辩论的舞台,使他们在“辩”中明理,在“辩”中长智。
3.在情感涌发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涌发时,人的情绪特别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自然启悟的作用也就特别的显著。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通过播放录像、录音朗读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总理无比怀念、无比崇敬的情感之后,及时切入问题:“同学们,周总理为什么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呢?”学生便纷纷各抒己见:“因为总理关怀少先队员”“因为总理关心人民”“因为总理生活俭朴”……你们能举例说明吗?我进一步引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让学生在短暂的“幸福”与“悲痛”的情感骤变中体验与总理“生离死别”的真实感受,加快学生情感升华进程。
三、巧用切入手段
1.语言渲染切入法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精确,还应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2.感受体验切入法
即在教学之前,让学生直接对教学情境先行体验,获取初步感知,对继续学习起铺垫作用。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这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动之以情。我在教学时点燃几根蜡烛,让学生把手慢慢地靠近火苗。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都叫痛,这时我说话了:“同学们,这一点火,大家就受不了,你们想一想,邱少云可是被烈火烧身的呀!”经这么一点拨,学生还没有学文,对英雄的意志就敬佩了几分。随着我的步步引导,英雄的形象愈发高大,学生的情感自然诉诸于心、于嘴、于行。
3.影视和录像切入法
影视录像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我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一段优美的导语之后,即让学生观看庐山的影视教学录像,伴随着优美旋律的配乐朗读,展现的是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白烟弥漫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录像播完了,我及时地切入:“同学们,庐山是非常美的,作者笔下的庐山更美,让我们充满激情地朗读,好吗?”这样富有感召力的语言,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后陈小学)
一、巧选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教材的有些题目以精练扼要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这样就可以直奔题目,从题眼切入。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可爱”是什么意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草塘的可爱?以此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把握了作者“喜爱草塘”这一中心要点。
2.从中间切入
文章中间的过渡段就是切入的突破点。过渡段是上文内容简明扼要的总结,又启示下文要学习的要点,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从过渡段切入,可以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行文线索。
3.从结尾切入
有的文章结尾起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的作用。这样从结尾切入,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我就用这种方法,围绕文章最后一段话提出两个问题:(1)读课文把父亲的话找出来。(2)想一想,为什么父亲的话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精讲时,再由第二个问题引出几个辅助问题帮助学生着重理解父亲两段话的含义。这节课只是改变了一下教学程序,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过程,节约了很多时间,对重难点问题精解细剖,把故事情节不是很生动的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巧握切入时机
1.在悬而未解时切入
学生遇到难题,一时半刻解决不了但又很想知道答案时,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便是切入的良机。教学《蛇与庄稼》一文,学生审题质疑: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我故弄玄虚:是啊,蛇和庄稼毫不相干,但题目用“与”把它们连在一起,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什么联系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就明白了。这样的切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在矛盾冲突时切入
“矛盾”往往是课文的精华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再切入重要问题加以点拨,给学生营造一个辩论的舞台,使他们在“辩”中明理,在“辩”中长智。
3.在情感涌发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涌发时,人的情绪特别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自然启悟的作用也就特别的显著。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通过播放录像、录音朗读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总理无比怀念、无比崇敬的情感之后,及时切入问题:“同学们,周总理为什么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呢?”学生便纷纷各抒己见:“因为总理关怀少先队员”“因为总理关心人民”“因为总理生活俭朴”……你们能举例说明吗?我进一步引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让学生在短暂的“幸福”与“悲痛”的情感骤变中体验与总理“生离死别”的真实感受,加快学生情感升华进程。
三、巧用切入手段
1.语言渲染切入法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精确,还应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2.感受体验切入法
即在教学之前,让学生直接对教学情境先行体验,获取初步感知,对继续学习起铺垫作用。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这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动之以情。我在教学时点燃几根蜡烛,让学生把手慢慢地靠近火苗。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都叫痛,这时我说话了:“同学们,这一点火,大家就受不了,你们想一想,邱少云可是被烈火烧身的呀!”经这么一点拨,学生还没有学文,对英雄的意志就敬佩了几分。随着我的步步引导,英雄的形象愈发高大,学生的情感自然诉诸于心、于嘴、于行。
3.影视和录像切入法
影视录像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我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一段优美的导语之后,即让学生观看庐山的影视教学录像,伴随着优美旋律的配乐朗读,展现的是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白烟弥漫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录像播完了,我及时地切入:“同学们,庐山是非常美的,作者笔下的庐山更美,让我们充满激情地朗读,好吗?”这样富有感召力的语言,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后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