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应付考试,强调所谓的“统一认识”,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在本子上,最后落在考卷上。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老师成了教材和教案的奴隶,“死”的教案牵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这种教学造就的单一化、模式化、尖子化的人才显然不符合新时代的人才个性化、多样化、全民化的需求。上述问题如何解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的前提。因此,为了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出现全新的变化,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变“严厉批评”为“真诚表扬”,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意较多的是少数反应快、思维活跃的学生,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却很少受重视,很少受表扬,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掌声和鲜花不属于他们,长此以往,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令人敬畏三分,而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给他们多一分关爱,多一点微笑,多一些赞许。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你真聪明”,都能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当学生失败的时候,则鼓励其再尝试,切莫用“真笨”这样的语言。教师民主、友善、真诚的赞扬会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想再次获得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变“不许插话”为“大胆发问”,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贵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封建时代,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目前仍存在着这种现象,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规规矩矩地坐着,老老实实地听着,在老师心目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孩子,而那些爱问好动的孩子甚至会受到斥责。天长地久,课堂上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闪烁在他们眸子里的火花渐渐熄灭,他们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要留给学生机会,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敞开心灵之窗,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做到各抒己见,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问难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陶行知的一首教育诗得以证明: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在揭题之后,就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向谁借了尾巴?结果怎样?”学生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便已站到了学习的主动位置,但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解决或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享受了自己思想的成果。
三、变“琐碎分析”为“熟读成诵”,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课文传神动情,图文并茂,让学生自己读,可以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可是不少教师左分析,右分析,就把课文解剖得支离破碎,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标准答案”上靠,这样,学生的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他们只会划一地思维,划一地表达,没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谈何自主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变琐碎的分析为熟读成诵,以读为本,让朗朗书声进课堂。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例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朗读,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范读、配乐朗读等,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感动自己,感染听者,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在读中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的优美。
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基础知识仍然是必需的,但是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知识快速更新,一些知识很快变得陈旧,今天知道的东西也许明天就过时。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恰当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由原来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之以鱼)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之以渔),不再注重学生到底获得多少鱼,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学到捕鱼的方法,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受用一生。我们要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既有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析的个体学习活动,又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完成“自读、自悟、自品、自得”的过程中,实现思有所得,学有所得。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重视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识字。我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这样做,学生不仅多识许多汉字,而且在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收效甚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变“严厉批评”为“真诚表扬”,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意较多的是少数反应快、思维活跃的学生,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却很少受重视,很少受表扬,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掌声和鲜花不属于他们,长此以往,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令人敬畏三分,而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给他们多一分关爱,多一点微笑,多一些赞许。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你真聪明”,都能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当学生失败的时候,则鼓励其再尝试,切莫用“真笨”这样的语言。教师民主、友善、真诚的赞扬会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想再次获得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变“不许插话”为“大胆发问”,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贵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封建时代,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目前仍存在着这种现象,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规规矩矩地坐着,老老实实地听着,在老师心目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孩子,而那些爱问好动的孩子甚至会受到斥责。天长地久,课堂上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闪烁在他们眸子里的火花渐渐熄灭,他们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要留给学生机会,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敞开心灵之窗,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做到各抒己见,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问难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陶行知的一首教育诗得以证明: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在揭题之后,就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向谁借了尾巴?结果怎样?”学生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便已站到了学习的主动位置,但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解决或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享受了自己思想的成果。
三、变“琐碎分析”为“熟读成诵”,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课文传神动情,图文并茂,让学生自己读,可以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可是不少教师左分析,右分析,就把课文解剖得支离破碎,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标准答案”上靠,这样,学生的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他们只会划一地思维,划一地表达,没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谈何自主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变琐碎的分析为熟读成诵,以读为本,让朗朗书声进课堂。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例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朗读,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范读、配乐朗读等,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感动自己,感染听者,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在读中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的优美。
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基础知识仍然是必需的,但是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知识快速更新,一些知识很快变得陈旧,今天知道的东西也许明天就过时。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恰当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由原来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之以鱼)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之以渔),不再注重学生到底获得多少鱼,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学到捕鱼的方法,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受用一生。我们要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既有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析的个体学习活动,又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完成“自读、自悟、自品、自得”的过程中,实现思有所得,学有所得。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重视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识字。我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这样做,学生不仅多识许多汉字,而且在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收效甚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