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全国各名校近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行动到思维彻底的动起来,最后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其实,审视各种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就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我们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学校借鉴山东等地各学校的优点并创见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载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123教学模式”。
一、本校课改前课堂的困惑
小组讨论时,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开始课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合作学习前期准备
(1)科学、合理组建小组。
各合作学习小组构建要求“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原则一: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B层-C层。
原则二: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一般为:AA-BB-CC。
原则三:除成绩外班主任老师还要考虑男女生的搭配以及学生的特长和性格等,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2)开发与培养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合作。因此,培养一个组长至关重要。真正好的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老师们培养出来的。大家往往只注重是的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小组长要会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小组学习奖励条例、小组活动章程,会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等。
(3)合理分配,各尽其责。除组长外,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承担一项相对侧重的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发言人等,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中体验、锻炼和提高,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既学会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4)学生要预习到位。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合作。
2、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1)要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意见交换,达成共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再创造,产生一个新成果。在创造过程中,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分配角色,加强训练。
(2)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合作学习。学生认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原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知识有待讨论,未知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3、合作后要适当评价并给与奖励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评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我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我们要去探索和学习的地方,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全国各名校近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行动到思维彻底的动起来,最后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其实,审视各种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就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我们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学校借鉴山东等地各学校的优点并创见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载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123教学模式”。
一、本校课改前课堂的困惑
小组讨论时,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开始课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合作学习前期准备
(1)科学、合理组建小组。
各合作学习小组构建要求“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原则一: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B层-C层。
原则二: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一般为:AA-BB-CC。
原则三:除成绩外班主任老师还要考虑男女生的搭配以及学生的特长和性格等,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2)开发与培养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合作。因此,培养一个组长至关重要。真正好的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老师们培养出来的。大家往往只注重是的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小组长要会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小组学习奖励条例、小组活动章程,会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等。
(3)合理分配,各尽其责。除组长外,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承担一项相对侧重的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发言人等,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中体验、锻炼和提高,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既学会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4)学生要预习到位。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合作。
2、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1)要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意见交换,达成共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再创造,产生一个新成果。在创造过程中,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分配角色,加强训练。
(2)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合作学习。学生认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原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知识有待讨论,未知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3、合作后要适当评价并给与奖励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评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我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我们要去探索和学习的地方,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