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弘伟:为了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弘伟博士,
  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科研育种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选育。200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玉米是最好的肉蛋奶能量来源和工业乙醇加工原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物燃料替代品的需求,对玉米需求不断加大,而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唯一出路。因此,高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选育就成了范弘伟和同事们不懈的追求。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的新星项目是关于高油糯青饲玉米的研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范弘伟:近几年,国内不少单位先后选育出一批高产青贮玉米杂交种,但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青饲产量和品质还有待提高。目前还没有将籽粒糯质,高油和秸秆青饲结合起来的报道。我的新星项目研究首次将高油,糯与青饲集成,选育出高油糯青饲玉米。使用这种玉米喂牛,营养好,消化率高。改良的边自交边回交的育种方法,节约育种成本,加快育种速度。使育种年限缩短近一半;这种技术同时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优质,抗性基因的聚合育种中。
  记者:近年来,为了促进玉米增收,您和您的团队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效果如何?
  范弘伟:为了促进玉米增收,我们团队主要从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着手,选育了京单28,京玉7和京玉16等国审玉米新品种,以及京玉11、京玉13等市审品种。尝试院企合作新模式,将新品种权许可给有实力的种子公司去经营,迅速把好的技术传递到农民手中,种子公司返还部分盈利来反哺科研,实现了良性循环。其中京玉7和京玉11的选育与推广获得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记者: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京玉系列品种?当时,为什么想到要研发该系列品种?
  范弘伟:因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北京市市属科研单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于北京。北京及周边地区夏玉米生长的特点是周期短,热量不足,病害多、7~8月份降雨频繁且常有大风伴随,这就要求夏玉米品种具有早熟、抗倒伏能力很强、兼多种抗病、产量较高,品质优良等特点。在陈刚研究员的带领下,整个团队通力合作,近几年先后育成了京501、京89、京24、京572等多个优异玉米自交系,培育出了京玉7号、京玉11号,京玉15,京玉16号等多个玉米杂交种。未来几年,我们还要力争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东北春玉米两个主产区有新的品种通过审定。实现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提出的“领导认可、同行认可、农民认可”的总体目标。
  记者: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您觉得从事科研工作还需要哪些重要的因素?
  范弘伟:我觉得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还离不开专家的指点和团队合作。我们团队这些品种都源自著名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等老一批育种专家,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一半以上父本都是黄早四的衍生系。当他们退休的时候把很多优异资源。育种思路都留了下来,从那时起我们的育种工作从来没有中断过。
  记者:从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有没有哪段经历让您记忆犹新?
  范弘伟:2005年底,我到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做访问研究,导师出了抗旱玉米突变体筛选的任务。如果沿用个德国留学生建立的筛选体系,整个试验要一年时间,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决定改进筛选体系。思路提出来后得到一个古巴籍博士后的认可,而且成本低廉。虽然我的导师对此表示怀疑,担心效果不好,但最终他还是同意让我做,经过一个星期的辛苦工作,终于建成。德国留学生看到我改进的筛选体系给我发了一封邮件,画了两只企鹅走在前面,一只远远地落在后面。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目前,这套筛选系统我们还在转基因抗旱筛选中使用,效率很高。
其他文献
随着《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发布,“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并已启动的部分重大科技项目浮出水面。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北京的水资源节约、资
动物本领干奇百怪,大自然竞争风云变幻。一些动物的特殊本领,正是为对付多变的情况而生,由此在“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得以生存与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