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神童’在美国成为流浪汉”的网络新闻引发广泛的争议。一位在国内因学业十分顺利而怀着美好的梦想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神童,为何竟成了流浪汉?
是稀奇?是震惊?是欧美文化令我们的神童水土不服?
神童是多么神秘的人物,是家长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孩子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从古到今,那个神童没有享受过众星捧月式的追捧?七岁为孔子师的项橐,十二岁拜为秦相的甘罗,王气逼人的曹操之子曹冲,七岁能诗“不知所终”的初唐诗人骆宾王,以《腾王阁序》名芳千古而英才早逝的王勃,14岁抗清的明末小英雄夏完淳,等等,其传奇故事至今令我们喟叹,其善思考、强记忆、快反应等特长早已留名青史。
泱泱中华乃盛产神童之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何时缺少过神童?
30年前,中科大设立少年班,将神童集中培养,这不仅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神童中一些“闪光”的名字仍然难以消失于我们的记忆,翁征宇、杜江峰等人已成了中国名校的著名教授,庄小威、骆利群等人在海外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张亚勤、高峰等人担任了金融、IT领域的要职。
国人如此热衷的神童,美国人却毫不客气地说了个“不”字,他们的大学不仅没有少年班,而且也不迷信神童。当我们竖起大拇指对神童赞不口绝之时,当我们为某校考出了一名高考状元而津津乐道之时,美国人却在为发现和培养智慧型儿童而不懈努力。
于是中美教育泾渭分明:中国要求学生能知道答案,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中国要求学生能抓住要领,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演绎推理;中国要求学生能完成作业,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寻找课题;中国要求学生能吸收知识,而美国育却要求学生能运用知识;中国要求学生能善于操作,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善于发明;中国要求学生能长于记忆,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长于猜想;中国要求学生能喜欢自己学习,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反思、善反省。
中国神童包揽了中国教育的特色,美国“智慧学生”囊括了美国教育的所有表现。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智慧的人才。智慧者往往喜好质疑权威,甚至“白日做梦”。而这些却在中国某些教育环境下往往不受欢迎,甚至被视为问题学生。
神童们的高分可以一好遮百丑,最为典型的莫过于17岁考上博士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了。13岁以高分考入大学的魏永康,要妈妈陪读了四年。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妈妈不能跟在身边了,这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丝毫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业宠儿不得不于2003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这个超智力孩子创造的“东方神童”的故事,在欧美国家可能是天方夜谭,而在中国却并非偶然。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的故事,我们实在难以忘却。一个神童辈出的国家却没有培养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不产神童的欧美国家竟截然相反,童年时被视为弱智的爱迪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超常儿童们一旦被贴上了神童的“标签”,便是高频率的宣传,便少了自由的空间,少了健康、宁静的成长的环境,承载着的却是公众太多的希冀。“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几乎就成了某些神童的象征。
青少年朋友们,警钟长鸣啊,不管你多么聪明,如果不勤奋努力也只能一事无成。别忘了那位流浪美国街头的神童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写作借鉴:中国神童在美国成为流浪汉,在美国人甚至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并非稀奇。不过,在中国大陆多少还算得上新闻,对高考“状元”,每年都有人疾呼要降温要冷静,相反,非但没有降温冷静,反而愈演愈烈。可见,此则材料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关键是如何选择作文的视角。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的视角很多。如:追捧神童无可厚非;因材施教培养神童有利于超常儿童的成才;对神童拔苗助长不利于神童成长;美国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对高考状元的炒作该降温了,等等。
是稀奇?是震惊?是欧美文化令我们的神童水土不服?
神童是多么神秘的人物,是家长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孩子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从古到今,那个神童没有享受过众星捧月式的追捧?七岁为孔子师的项橐,十二岁拜为秦相的甘罗,王气逼人的曹操之子曹冲,七岁能诗“不知所终”的初唐诗人骆宾王,以《腾王阁序》名芳千古而英才早逝的王勃,14岁抗清的明末小英雄夏完淳,等等,其传奇故事至今令我们喟叹,其善思考、强记忆、快反应等特长早已留名青史。
泱泱中华乃盛产神童之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何时缺少过神童?
30年前,中科大设立少年班,将神童集中培养,这不仅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神童中一些“闪光”的名字仍然难以消失于我们的记忆,翁征宇、杜江峰等人已成了中国名校的著名教授,庄小威、骆利群等人在海外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张亚勤、高峰等人担任了金融、IT领域的要职。
国人如此热衷的神童,美国人却毫不客气地说了个“不”字,他们的大学不仅没有少年班,而且也不迷信神童。当我们竖起大拇指对神童赞不口绝之时,当我们为某校考出了一名高考状元而津津乐道之时,美国人却在为发现和培养智慧型儿童而不懈努力。
于是中美教育泾渭分明:中国要求学生能知道答案,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中国要求学生能抓住要领,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演绎推理;中国要求学生能完成作业,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寻找课题;中国要求学生能吸收知识,而美国育却要求学生能运用知识;中国要求学生能善于操作,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善于发明;中国要求学生能长于记忆,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长于猜想;中国要求学生能喜欢自己学习,而美国却要求学生能反思、善反省。
中国神童包揽了中国教育的特色,美国“智慧学生”囊括了美国教育的所有表现。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智慧的人才。智慧者往往喜好质疑权威,甚至“白日做梦”。而这些却在中国某些教育环境下往往不受欢迎,甚至被视为问题学生。
神童们的高分可以一好遮百丑,最为典型的莫过于17岁考上博士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了。13岁以高分考入大学的魏永康,要妈妈陪读了四年。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妈妈不能跟在身边了,这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丝毫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业宠儿不得不于2003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这个超智力孩子创造的“东方神童”的故事,在欧美国家可能是天方夜谭,而在中国却并非偶然。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的故事,我们实在难以忘却。一个神童辈出的国家却没有培养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不产神童的欧美国家竟截然相反,童年时被视为弱智的爱迪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超常儿童们一旦被贴上了神童的“标签”,便是高频率的宣传,便少了自由的空间,少了健康、宁静的成长的环境,承载着的却是公众太多的希冀。“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几乎就成了某些神童的象征。
青少年朋友们,警钟长鸣啊,不管你多么聪明,如果不勤奋努力也只能一事无成。别忘了那位流浪美国街头的神童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写作借鉴:中国神童在美国成为流浪汉,在美国人甚至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并非稀奇。不过,在中国大陆多少还算得上新闻,对高考“状元”,每年都有人疾呼要降温要冷静,相反,非但没有降温冷静,反而愈演愈烈。可见,此则材料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关键是如何选择作文的视角。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的视角很多。如:追捧神童无可厚非;因材施教培养神童有利于超常儿童的成才;对神童拔苗助长不利于神童成长;美国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对高考状元的炒作该降温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