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是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苗木交易的频繁,杨树病虫害的发生也十分严重。杨树病虫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当务之急。
1.杨树溃疡病
1.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发病规律: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症状的树皮内,病菌以潜伏状态存在。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导致生长衰弱的条件等,均易引起发病。树体内含水量与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发病重,高于80%时抗病性增强。
1.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发生规律:杨树大斑型溃疡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
1.3防治方法:杨树溃疡病是寄主主导型病害,就是病害发生与否主要看寄主的生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提高杨树的综合抗逆性,增强抗病能力;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防治方法:发病高峰期前,可选用加瑞农47%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多氧霉素100~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2%辛菌胺50倍液、50%退菌特100倍液、843康复剂100倍液、45%代森铵、菌毒清80倍液及农用链霉素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涮涂白剂,原料按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1:0.3:10。
2.杨树黑斑病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枝梢的病斑中越冬,次年病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落在叶片上,由气孔侵入叶片,3-4天出现病状,5-6天形成分生孢子盘,进行再侵染,若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最为严重,发病轻重与雨水多少有关,雨水多发病重,雨水少发病轻。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堆,又能促进新的侵染。
防治方法:树冠喷雾防治。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于雨季来临之前,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连喷2-3次,控制病害发生蔓延。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被水冲洗掉。
3.杨树叶枯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上或以菌丝在越冬芽内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传播,从植株的伤口侵入或芽内萌发产生菌丝蔓延发生侵染。病原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青杨派、黑杨派以及这两派的杂交种,和白杨派中很多种都能被这种病原物侵染并发病,尤以青杨派和青杨与黑杨两派杂交种发病普遍。该病菌还可危害幼树的嫩梢,使之发生枯梢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40%乙磷铝3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3-4次。
4.杨树腐烂病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60-85%时,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同样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
防治方法:杨树腐烂病菌有喜酸和病斑变酸的特点,用10%的碱(碳酸钠)涂抹病斑,改变病菌的生存条件,治愈效果明显。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或喷雾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度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要彻底清除病苗、病树,减少侵染来源。对感病较轻的病株,用刀将病斑和皮部变褐部分左右斜划成网状,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在病斑部涂抹110的碱水或200倍退菌特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对严重感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严重感染的林要彻底清除。
(作者单位:161405黑龙江省嫩北农场林业局)
1.杨树溃疡病
1.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发病规律: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症状的树皮内,病菌以潜伏状态存在。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导致生长衰弱的条件等,均易引起发病。树体内含水量与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发病重,高于80%时抗病性增强。
1.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发生规律:杨树大斑型溃疡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
1.3防治方法:杨树溃疡病是寄主主导型病害,就是病害发生与否主要看寄主的生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提高杨树的综合抗逆性,增强抗病能力;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防治方法:发病高峰期前,可选用加瑞农47%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多氧霉素100~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2%辛菌胺50倍液、50%退菌特100倍液、843康复剂100倍液、45%代森铵、菌毒清80倍液及农用链霉素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涮涂白剂,原料按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1:0.3:10。
2.杨树黑斑病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枝梢的病斑中越冬,次年病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落在叶片上,由气孔侵入叶片,3-4天出现病状,5-6天形成分生孢子盘,进行再侵染,若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最为严重,发病轻重与雨水多少有关,雨水多发病重,雨水少发病轻。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堆,又能促进新的侵染。
防治方法:树冠喷雾防治。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于雨季来临之前,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连喷2-3次,控制病害发生蔓延。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被水冲洗掉。
3.杨树叶枯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上或以菌丝在越冬芽内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传播,从植株的伤口侵入或芽内萌发产生菌丝蔓延发生侵染。病原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青杨派、黑杨派以及这两派的杂交种,和白杨派中很多种都能被这种病原物侵染并发病,尤以青杨派和青杨与黑杨两派杂交种发病普遍。该病菌还可危害幼树的嫩梢,使之发生枯梢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40%乙磷铝3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3-4次。
4.杨树腐烂病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60-85%时,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同样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
防治方法:杨树腐烂病菌有喜酸和病斑变酸的特点,用10%的碱(碳酸钠)涂抹病斑,改变病菌的生存条件,治愈效果明显。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或喷雾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度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要彻底清除病苗、病树,减少侵染来源。对感病较轻的病株,用刀将病斑和皮部变褐部分左右斜划成网状,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在病斑部涂抹110的碱水或200倍退菌特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对严重感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严重感染的林要彻底清除。
(作者单位:161405黑龙江省嫩北农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