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说明,人的心理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按现代人的观点,人们心理的高级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外相对平衡的司令部,倘若这个司令部的调节功能失常,则机体的防病和自疗功能减弱,百病乘虚而入。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二字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放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四字诀: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顺,坎坷曲折避免不了,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六字诀: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孙思邈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八字诀: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点,逐渐进入万念皆空的“超觉境界”,以促使人体进入生理的“超觉”效应,达到防病祛疾、健身美容、平衡心神、养生益寿等目的。
十字诀:心神——养心神
心悦神愉,心旷神恬,心神合一;养心神是守望生命的养生方法。《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心神已弊,晷刻增悲。”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是养心神,而养心神的关键是清静。清静不是心情,而是心神。中医典籍中“静神寿,躁情夭”、“静者神藏,躁者情亡”、“静而日充神以壮,躁而日耗情以老”,都说明了养心神可以少耗神气,神目以充,故寿;反之,不顾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透支生命,烦扰不定则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夭。中医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每天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可以睡前或晨起时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
十二字诀:心气——养心气
心气谓心平气和,修心摄气,心强气盛;养心气有佛密云:“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宋·范仲淹《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心就像一个泵,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心气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问题。
十四字诀:心思——养心思
心思谓心情思绪,心智思慧,雅心才思;养心思是一种静思或沉思的超静瞑思,但并非绞尽脑汁,是超凡入定,又并非昏然入睡,它包含了专注、潜思和抽象三层涵义,并由此成为丰富想象力和发挥创造力的源泉。宋·鲍照《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宋·曾巩《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发凋耗也。”全套养心思方法分三个连续阶段进行,即静坐、调整呼吸和默念“真言”。传统的静坐方式是“结跏趺坐”,此种方式较难掌握。现在用于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采用“稳坐”姿势,即盘腿而坐。调整呼吸,即根据呼吸系统功能接受“随意神经”和“自主神经”双重支配的特点,通过“自主神经”调整内脏器官和大脑。开始是自然呼吸(胸式呼吸),后练深呼吸(腹式呼吸),两种呼吸重复练习,同时数息,心身结合,可达到万念俱空,脑像晴空一样清澈明快。默念“真言”时,要继续平缓的腹式呼吸。佛教徒在作超觉瞑思时,采用的真言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目的在于运用“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选择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真言,如采用《黄帝内经·素问》中“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言;或者采用当代人们更易理解的真言:“放松,入静可以防治疾病。”原则是,选择的真言应真实、代表人们的愿望、信念和经过努力能够促使其成功的座右铭。 十六字诀:心性——养心性
心性谓性情、理性、心神;养心性在道教中又叫性功,修心养精,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性,无知性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淮南子·原道训》亦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所谓“五者”的内容,均为心性修养的方法。道教中尚有一些以静卧状态为特征的睡功修炼法,著名的有陈抟睡功、虚靖先生睡功、陈自得睡功、尹清和睡功等。
十八字诀:心正——养心正
心正谓心意纯正,心性端正,心正意诚;养心正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心正,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论语·雍也》说“仁者寿”,就是说心正仁德者高寿。《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迷失自己、狂妄、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
二十字诀:心善——养心善
心善谓心慈善行,心善如水;施善可养生,好人能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养德。养心善可令自己常处于助人为乐的生活氛围之中,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子·八章》中“居善地,心善渊”。《孟子·公孙丑上》中:“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健、寿高。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会处于最佳状态,远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就会健康长寿。
二十二字诀:心安——养心安
心安谓心坦安适,心安意适;养心安是一个人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美好的。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宋·苏轼《定风波》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养心安的人不仅会淡泊名利,也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去拼命追名逐利,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自然也就影响不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免受疾病的侵袭,生病的机会自然大大减少。
二十四字诀:心宽——养心宽
心宽谓心泰宽体,心释宽解,心悦宽慰;养心宽的古今经验告诉我们:修心以养宽。而心宽即心境豁达,随遇而安,不烦不恼,心胸宽广,是长寿者必备的首要条件。唐·杜甫《可惜》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元·房皞《和杨叔能之字韵》:“遭乱重相见,宽心不用悲。”心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它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素质。谦和者要有博大的胸怀,虚怀若谷,有包容心,善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尊重。古人云:“容人则容己,己不容则自绝于人,何以立?”所以,心宽的人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诚挚与相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
二十六字诀:心诚——养心诚
心诚谓心真诚实,心虔诚意,心诚气应;养心诚指心志专一而无邪念的养生方法。《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夫治病,且须心诚轻财道,方有拯救之心,神灵必佑,真气必应。若动则心冀于财,无拯救之心,所行无效,祸反克身。”《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的确,养生之道当以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欢笑,充满了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保持乐观非常有益。
二十八字诀:心纯——养心纯
心纯谓心纯如水,心纯如玉,纯善于心,良心纯念;真正的养生应该是身心合一,二者皆养。而养心、养身之中,首重养心纯。《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亦言:“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纯,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养生者能够保持天真无邪、纯洁无瑕。中老年人保持纯洁的童心就能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出生活的激情,保持新鲜的活力,这是最宝贵的健康财富。
三十字诀:心志——养心志
心志谓心意志气,心情志向;养心志即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墨子·非命中》:“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缪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宋·苏辙《辞召试中书舍人第二状》:“忧患以来,笔砚都废,今虽勉强,心志已衰。”养生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现实生活。人的一生,少年立志以求学,中年励志以创业,老年心志以保节。所谓老年心志,即年老志不衰,退休不退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心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心志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所以,老年人必须养心志。志正则心正,心正则事正,事正方无愧。
三十二字诀:心乐——养心乐
心乐谓心愉乐观,心境乐意;养心乐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具有养生的重要借鉴意义。明·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曰:“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不仅见解精辟,还将心乐法推上了养生的至高境界。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如今的老年人,不愁吃穿,有怡情养心的生活条件。但是,老年人还需具有乐观的心理素质。 三十四字诀:心足——养心足
心足谓心满意足、心满愿足。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在养生中学会养心足、感悟知足、崇尚知足。他们不仅活得舒心、活得潇洒、活到高寿,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心足”箴言,成为后人养生的宝贵财富。“知足而止,故能长存”,“知足之人,体道同德,绝名除利,立我于无”。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我原来对这句话有反感,认为“知足”是固步自封、不图进取的落后意识。后来,看到有些人沉迷于物欲,因贪财而枉法,因贪色而招祸,因贪嘴而伤身,因贪权而走险,才懂得老子的话重在戒贪。知福要心足,心足才能节欲,节欲才会心足,心足才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三十六字诀:心斋——养心斋
心斋谓心境斋虚;养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自古有“庄子心斋法”,(见《庄子·人间世》):“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孔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功夫的做法。其修炼方法的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说: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心斋的虚无境界。即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的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见《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
三十八字诀:心禅——养心禅
心禅是心灵的一种智慧与感悟。养心禅谓清静寂定的心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南朝梁江淹《吴中礼石佛》诗:“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宋·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诗:“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故修炼以修心禅养性为主。教人锻炼其纯真之心禅,不被杂念所淆乱。科学家发现,当一个人以莲花坐姿坐修养心禅时,即使不静坐冥想,他的脑波也会立刻从β波变成α波。这种转变,表示一个人的心灵变得较平静。当静坐变得更深沉时,α波又会变成θ波或δ波。透过静坐心禅的训练,头脑将被有系统地再造成为较健康、较协调的状态。经由静坐修养心禅,生命能会转变成灵性能量。许多灵修者因为能将其所有灵性力量用于社会之福祉,而为整个世界做了许多有益之事。静坐可减少沮丧、压力、冷漠、头痛、失眠和心不在焉,且能增加注意力及记忆力。
四十字诀:心智——养心智
心智是人们的心灵与智能的表现。养心智是一种能为现代人所掌握的临界禅定瞑思养生方法,由印度僧人瑜伽师马赫什完善并推行,其理论称为“创新心智学”。据马赫什研究所报道,修炼心智临界瞑思禅定,能使身心承受的压力骤减,修炼者可以借此松心缓性,充满喜悦,精力奋发,敢于创新。有助于平时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能力与智商,增强抗病能力等。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谓1%效应,又称马赫什心智效应。它是指在禅定修炼者超过人口1%的城市,犯罪、疾病、事故等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城市。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二字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放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四字诀: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顺,坎坷曲折避免不了,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六字诀: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孙思邈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八字诀: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点,逐渐进入万念皆空的“超觉境界”,以促使人体进入生理的“超觉”效应,达到防病祛疾、健身美容、平衡心神、养生益寿等目的。
十字诀:心神——养心神
心悦神愉,心旷神恬,心神合一;养心神是守望生命的养生方法。《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心神已弊,晷刻增悲。”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是养心神,而养心神的关键是清静。清静不是心情,而是心神。中医典籍中“静神寿,躁情夭”、“静者神藏,躁者情亡”、“静而日充神以壮,躁而日耗情以老”,都说明了养心神可以少耗神气,神目以充,故寿;反之,不顾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透支生命,烦扰不定则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夭。中医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每天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可以睡前或晨起时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
十二字诀:心气——养心气
心气谓心平气和,修心摄气,心强气盛;养心气有佛密云:“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宋·范仲淹《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心就像一个泵,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心气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问题。
十四字诀:心思——养心思
心思谓心情思绪,心智思慧,雅心才思;养心思是一种静思或沉思的超静瞑思,但并非绞尽脑汁,是超凡入定,又并非昏然入睡,它包含了专注、潜思和抽象三层涵义,并由此成为丰富想象力和发挥创造力的源泉。宋·鲍照《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宋·曾巩《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发凋耗也。”全套养心思方法分三个连续阶段进行,即静坐、调整呼吸和默念“真言”。传统的静坐方式是“结跏趺坐”,此种方式较难掌握。现在用于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采用“稳坐”姿势,即盘腿而坐。调整呼吸,即根据呼吸系统功能接受“随意神经”和“自主神经”双重支配的特点,通过“自主神经”调整内脏器官和大脑。开始是自然呼吸(胸式呼吸),后练深呼吸(腹式呼吸),两种呼吸重复练习,同时数息,心身结合,可达到万念俱空,脑像晴空一样清澈明快。默念“真言”时,要继续平缓的腹式呼吸。佛教徒在作超觉瞑思时,采用的真言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目的在于运用“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选择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真言,如采用《黄帝内经·素问》中“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言;或者采用当代人们更易理解的真言:“放松,入静可以防治疾病。”原则是,选择的真言应真实、代表人们的愿望、信念和经过努力能够促使其成功的座右铭。 十六字诀:心性——养心性
心性谓性情、理性、心神;养心性在道教中又叫性功,修心养精,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性,无知性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淮南子·原道训》亦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所谓“五者”的内容,均为心性修养的方法。道教中尚有一些以静卧状态为特征的睡功修炼法,著名的有陈抟睡功、虚靖先生睡功、陈自得睡功、尹清和睡功等。
十八字诀:心正——养心正
心正谓心意纯正,心性端正,心正意诚;养心正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心正,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论语·雍也》说“仁者寿”,就是说心正仁德者高寿。《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迷失自己、狂妄、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
二十字诀:心善——养心善
心善谓心慈善行,心善如水;施善可养生,好人能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养德。养心善可令自己常处于助人为乐的生活氛围之中,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子·八章》中“居善地,心善渊”。《孟子·公孙丑上》中:“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健、寿高。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会处于最佳状态,远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就会健康长寿。
二十二字诀:心安——养心安
心安谓心坦安适,心安意适;养心安是一个人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美好的。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宋·苏轼《定风波》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养心安的人不仅会淡泊名利,也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去拼命追名逐利,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自然也就影响不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免受疾病的侵袭,生病的机会自然大大减少。
二十四字诀:心宽——养心宽
心宽谓心泰宽体,心释宽解,心悦宽慰;养心宽的古今经验告诉我们:修心以养宽。而心宽即心境豁达,随遇而安,不烦不恼,心胸宽广,是长寿者必备的首要条件。唐·杜甫《可惜》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元·房皞《和杨叔能之字韵》:“遭乱重相见,宽心不用悲。”心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它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素质。谦和者要有博大的胸怀,虚怀若谷,有包容心,善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尊重。古人云:“容人则容己,己不容则自绝于人,何以立?”所以,心宽的人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诚挚与相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
二十六字诀:心诚——养心诚
心诚谓心真诚实,心虔诚意,心诚气应;养心诚指心志专一而无邪念的养生方法。《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夫治病,且须心诚轻财道,方有拯救之心,神灵必佑,真气必应。若动则心冀于财,无拯救之心,所行无效,祸反克身。”《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的确,养生之道当以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欢笑,充满了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保持乐观非常有益。
二十八字诀:心纯——养心纯
心纯谓心纯如水,心纯如玉,纯善于心,良心纯念;真正的养生应该是身心合一,二者皆养。而养心、养身之中,首重养心纯。《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亦言:“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纯,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养生者能够保持天真无邪、纯洁无瑕。中老年人保持纯洁的童心就能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出生活的激情,保持新鲜的活力,这是最宝贵的健康财富。
三十字诀:心志——养心志
心志谓心意志气,心情志向;养心志即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墨子·非命中》:“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缪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宋·苏辙《辞召试中书舍人第二状》:“忧患以来,笔砚都废,今虽勉强,心志已衰。”养生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现实生活。人的一生,少年立志以求学,中年励志以创业,老年心志以保节。所谓老年心志,即年老志不衰,退休不退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心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心志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所以,老年人必须养心志。志正则心正,心正则事正,事正方无愧。
三十二字诀:心乐——养心乐
心乐谓心愉乐观,心境乐意;养心乐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具有养生的重要借鉴意义。明·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曰:“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不仅见解精辟,还将心乐法推上了养生的至高境界。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如今的老年人,不愁吃穿,有怡情养心的生活条件。但是,老年人还需具有乐观的心理素质。 三十四字诀:心足——养心足
心足谓心满意足、心满愿足。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在养生中学会养心足、感悟知足、崇尚知足。他们不仅活得舒心、活得潇洒、活到高寿,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心足”箴言,成为后人养生的宝贵财富。“知足而止,故能长存”,“知足之人,体道同德,绝名除利,立我于无”。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我原来对这句话有反感,认为“知足”是固步自封、不图进取的落后意识。后来,看到有些人沉迷于物欲,因贪财而枉法,因贪色而招祸,因贪嘴而伤身,因贪权而走险,才懂得老子的话重在戒贪。知福要心足,心足才能节欲,节欲才会心足,心足才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三十六字诀:心斋——养心斋
心斋谓心境斋虚;养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自古有“庄子心斋法”,(见《庄子·人间世》):“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孔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功夫的做法。其修炼方法的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说: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心斋的虚无境界。即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的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见《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
三十八字诀:心禅——养心禅
心禅是心灵的一种智慧与感悟。养心禅谓清静寂定的心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南朝梁江淹《吴中礼石佛》诗:“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宋·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诗:“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故修炼以修心禅养性为主。教人锻炼其纯真之心禅,不被杂念所淆乱。科学家发现,当一个人以莲花坐姿坐修养心禅时,即使不静坐冥想,他的脑波也会立刻从β波变成α波。这种转变,表示一个人的心灵变得较平静。当静坐变得更深沉时,α波又会变成θ波或δ波。透过静坐心禅的训练,头脑将被有系统地再造成为较健康、较协调的状态。经由静坐修养心禅,生命能会转变成灵性能量。许多灵修者因为能将其所有灵性力量用于社会之福祉,而为整个世界做了许多有益之事。静坐可减少沮丧、压力、冷漠、头痛、失眠和心不在焉,且能增加注意力及记忆力。
四十字诀:心智——养心智
心智是人们的心灵与智能的表现。养心智是一种能为现代人所掌握的临界禅定瞑思养生方法,由印度僧人瑜伽师马赫什完善并推行,其理论称为“创新心智学”。据马赫什研究所报道,修炼心智临界瞑思禅定,能使身心承受的压力骤减,修炼者可以借此松心缓性,充满喜悦,精力奋发,敢于创新。有助于平时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能力与智商,增强抗病能力等。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谓1%效应,又称马赫什心智效应。它是指在禅定修炼者超过人口1%的城市,犯罪、疾病、事故等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