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莫如孙仲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棋盘上,孙权无疑是博弈高手,曹操甚至无比艳羡地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谁知晚年的孙权却频出昏着儿。
  孙权个是情种,后官佳丽三千却独宠王夫人,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孙权爱屋及乌,对两个儿子的感情难分伯仲,因此孙和、孙霸在朝中享受同等礼遇。
  由于孫权的纵容,孙霸拉拢一帮“铁杆儿”,杨竺等腐败分子以他为中心结成圈子,从而助长了他的野心——觊觎太子之位。
  那时孙权倒还不算糊涂,听说孙和、孙霸闹矛盾,就以“务必专心学习”为由,不准他们见面。孙和为求自保,固然谨慎地淡化兄弟矛盾,但孙霸及其党羽不会善罢甘休,孙和的手下也不是吃素的,双方斗争持续白热化,或单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面对这种乱象,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劝谏,甚至要求回京,当面辩清是非曲直。孙权深感为难,陆逊功勋卓著、威望颇高,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孙和的大臣必将纷纷附议,这是要逼着他整治孙霸啊。
  孙权梗脖子犟到底,就是不准,使得孙霸的气焰更为嚣张,开始明目张胆地砍断孙和的臂膀。他们造谣诋毁陆逊、吾粲等人,其中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历数陆逊的20条罪状,其中“结党营私,攻击皇子”一条分明是诛心的节奏!当时追随陆逊的门阀子弟确乎不在少数,坐实“结党”也很容易。
  陆逊毕竟是国家柱石,孙权不便把他怎样,所以只派内侍训了几句,对其他人则毫不手软——吾粲被下狱(七年后处死),陆逊的两个外甥被流放到蛮荒之地……陆逊听说后忧愤难当,次年就去世了,孙和的地位随之岌岌可危。
  孙和也够倒霉的,夹着尾巴做了多年太子,同时遭遇两股势力的绞杀——“鲁王党”在明处死磕,异母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里使绊子。公元247年,孙权生病,孙和到太庙祭祀为父皇祈福,顺便在某个妃子的叔父家里坐了会儿,结果被全公主的哨探发现。全公主立刻向孙权告密,说孙和借祭祀之机拉拢外戚,暗中谋划不轨之事,可谓不忠不孝;同时她又告诉孙权:王夫人见您生病非但不伤心,还面露笑容,真是薄情寡义。也许正因之前对孙和母子用情太深,孙权得知消息后非常郁闷,没经查证就深信不疑。
  公元249年,孙权下决心废太子。孙和刚被软禁,群臣就嗅到了味儿。文官的反对奏折如潮水般涌向孙权的案头,一帮武将也因深受陆逊的影响而齐刷刷地站了出来,以行为艺术表示抗议——把自己五花大绑,还在头上抹泥,天天围在宫门外闹腾。
  眼看文武百官跟自己对着干,孙权的自尊心伤不起了,一怒之下,或满门抄斩,或杖打数百,杀得朝堂风声鹤唳、血流成河。
  为平息众怒,孙权竟使出“转移矛盾”的昏着儿——先是赐死孙霸,后来又以“构陷孙和”之罪诛杀“鲁王党”的主力,连之前已被处死的杨竺也不放过,将他的尸体扔进江里喂鱼。面对鲜血淋漓的屠刀,群臣再也不敢说话。
  次年,孙和被废,年仅七岁的孙亮做了太子,形同傀儡。对于孙和的遭遇,时人及后人纷纷表示惋惜——若他顺利即位,东吴必定不会出现“童孺而无贤辅”的尴尬局面。
  孙权晚年也正苦恼于此,曾打算复立孙和为太子,但经过之前一番屠戮,孙和已尽失臂膀,很难再有作为。孙权的肠子都悔青了,老泪纵横地对陆逊的儿子说:“如果早听你父亲的话,怎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而孙权为孙亮选的两个辅政大臣,一个骄傲蛮横,一个循规蹈矩,都不是安邦定国的材料,所以很快引发内讧,惨遭杀害。从此东吴国力日衰,在20年后被西晋所灭。
其他文献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孙传庭考中进士,先做了五六年的知县,后来升任吏部官员,但没多久就因厌恶党争而辞职了,在家乡代州一待就是10年。  1630年,就在他赋闲期间,农民起义军冲入他的家乡,那里成了官军与义军对抗的前线。四年后,后金军队乘虚而入,攻克代州。内忧外患交迫,孙传庭再也坐不住了,给崇祯上了一道奏折,痛批内政乱象。  第二年,老朱家在凤阳的祖坟被义军烧毁,崇祯下了罪己诏,决定让孙传庭复
成丰九年(1859年),年近花甲的张集馨终于撞了大运,升任福建布政使。时任闽浙总督的庆端是“根正苗红”的满洲镶黄旗人,没等张集馨到任就公开表示不欢迎他,阴阳怪气地说:“福建怎能容下如此排场的布政使,他又如何看得起我这个上司?等他来了,必须仔细察看一番才能将官印交给他。”  不仅如此,庆端还说:“如果我们实在难以相处,我就告病请辞,把官位让给他。”大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势。但他们以前并无交集,可以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补天花板》   元严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这首诗的作者元严本身没多大名气,但其父元好问在文坛上名气相当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身为元好问次女的元严,却是个清爽女子,
没有人知道她何时到来,只知她从乾隆盛世辗转至嘉庆年间;没有人知道她何时离去,只留她的诗如惊鸿掠过天际。  生于如皋的熊琏天赋才情,尤擅文辞,人人都夸她胜过男子。在山明水秀的小城里,她就像一只蛱蝶,透过书卷望见了更广阔的天地,振翅高飞的梦想悄然滋长。  那日,没有八抬大轿,没有十里红妆,从此她成了旁人口中的陈妻。夫君陈遵不会轻轻掀开她的红盖头、执起她的红酥手,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不辨东西南北,只
据《续子不语》记载,汉阳(今属武汉)有一个刘县令,他脾性方正耿直,因打击神棍、巫婆过于严厉,招来奸民向巡抚上诉。巡抚告诫刘县令,刘县令据理申辩。巡抚大怒,有心为难他,便问道:“你若真有本事,沔阳县(今屬湖北仙桃)的疑案能办吗?”刘县令恭敬领命,请求在巡抚衙门里审问此案,并请求借用巡抚的官印,巡抚一一答应。  原来沔阳有一户黄姓人家要迎娶一位叫金桂的姑娘,成婚当天却从花轿里走出两个新娘,音容打扮无不
苏轼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噩耗拼凑起来的:21岁妈没了;29岁老婆没了;30岁爸没了;38岁被新党贬;43岁被捕、差点儿掉了脑袋;48岁儿子没了;49岁好不容易回京,53岁又被旧党贬出去;57岁老婆又没了;59岁老婆又又没了;64岁病逝在返京途中……  在旁人看来,苏轼真的好苦啊,然而他过得很快乐。因为他有项独门绝技:苏轼Diss,即苏轼言语攻击法。  诗界有句不成文的定论:只要你生活在苏轼的年代,只
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两经易手的北京再次陷入战前混乱,稍偏南方的山东德州境内,局势也愈发紧张。  尽管山东在北直隶之南,看似没有直面清军的兵锋,但并不意味着战争的阴影不会笼罩这里。大概一周前,虽经上下官员层层封锁,大顺在山海关惨败的消息还是传遍北方。德州甚至整个北方的大顺官僚体系并没意识到这是个多么致命的错误,直到二十七日——这天的德州可以说是一桶炸药的导火索。  德州乡绅谢陛是明代大学士谢升之
翻看各种剧照,包拯都是一团漆黑。翻开《宋史·包拯传》,关于包大人脸部的特写,一个字都没有。《包公书院记》说包拯“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  在黄种人的国度,出现一个黑人,还这么有名,为什么这些文献就没有着墨呢?此事必有蹊跷。查找包拯的官方画像,每张都白得花枝乱颤,而且都有正宗出处,这就不得不指向一个惊人的事实:包拯根本不黑。那显然是有人刻意抹黑了包拯,这人会是谁?会不会是包拯的黑粉?  法网恢恢,
2008年上半年,古城洛阳史家屯村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突然发现此地有一片墓葬群。考古队闻讯赶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逐渐整理出一个由11座墓室组成的家族墓葬群。墓室里没有令古董商感兴趣的东西,墓主来头却不小,因为其中有一座墓的主人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富弼和他的夫人晏氏,而富弼的墓志就成为最有价值的收获。  富弼的墓志由资政殿学士韩维撰写,由端明殿学士孙永书丹,司马光篆写碑额,只凭这几个名字就可看出这
张九龄出生在岭南,7岁时就会写文章,13岁时以文章拜谒刺史。刺史拍案叫绝,“此子必能致远。”那年是长安三年(703年),张说被流放到岭南,在机缘巧合下看到张九龄的文章,并把他的名字深深地记在心里。  18年后,张说回朝做了宰相,仍对那个文采出众的少年念念不忘。而少年已非昔日少年,此时张九龄也凭努力和才干被朝廷征召到长安。  张说非常欣赏张九龄,不惜纡尊降贵与他论谱叙辈,推崇他为“后世词人之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