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的《祖母的季节》语言婉丽,情感细腻,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祖母悲惋的一生。祖母的一生都用来等待,从充满希望的春天到枯萎的秋季,等待着祖父的归来。然而祖母终于等不到她的爱人,离开了人世。清明祭拜祖母时,父亲将祖父的遗物——紫檀二胡——扔进火中,却没想到从二胡中掉落出祖母珍藏的金锁……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不算曲折,可是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却不容易被理解。因此,笔者将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去分析故事情节,考量人物形象,发掘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一、通读全文,找到关键词对情节变化的引导
小说一开始就写到耳聋的祖母在弥留的那个秋天,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在这里可以找到关键词“秋天”和“雨”。接着故事走向了同一年的春天。祖母在家包粽子、带“我”采粽叶、谈及小青蛇,忽然在水中看到了祖父,家人由此提到祖父的生肖——蛇。从这部分情节中可知“春天”“粽子”“蛇”与“祖父”这四个关键词。前一年的端午,出现了人物老寿爷,借他之口说起了祖父,拒绝归家的祖父让人带回了自己的二胡,关键词“祖父”和“二胡”。每当看到二胡,祖母眼中总是充满了痛苦。这里的关键词为“二胡”和“痛苦”。秋天最后一场大雨时,祖母的生命将尽,母亲发现祖母锁在木盒里的金锁不见了。出现了关键词“秋天大雨”和“金锁”。小说的最后是清明扫墓,父亲在祖母的坟前烧掉了祖父的二胡,金锁从琴筒中滚落出来。关键词“二胡”“金锁”。
综合来看,整篇小说的关键词与情节之间大致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关键词勾连起上下情节。比如“粽叶”引到了“小青蛇”,而“小青蛇”引出了“祖父”;“祖父”托人带回了“二胡”,“二胡”又和“金锁”相互承接。第二种是关键词呼应了前后情节。在小说中间部分出现的“二胡”和最后出现“金锁”,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物件,却在最后出现了交集,在情节上形成了呼应。第三种是关键词贯穿情节的始终,小说的每一段几乎都出现了有关时间的词语。时间词语的提示,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在时间提示语中,出现最多的则是“秋天”,在提及秋天时又反复强调祖母生命的凋败,这就引起了读者对“秋天”和祖母“生命”关系的思索。
二、抓住细节,推敲关键词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大部分的人都惯于从情节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上去寻觅线索。但是,苏童于细微处不露痕迹地塑造人物,单靠情节或描写去分析人物比较困难。我们不妨就借助关键词来解读小说的人物——祖母。
关键词一:粽子。对于新婚五天丈夫就离开自己的祖母而言,对丈夫的了解是匱乏的。老寿爷的一句“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道明了祖母不停地包粽子,去五里外的湖边采粽叶的原因。“粽子”蕴含了祖母太多的思念,也从侧面表现出祖母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性耐劳、隐忍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二:二胡。二胡是祖父离家后托人带回的,祖母将它挂在房梁上,一抬头就能看见,可每每看着它时,祖母的眼中总是充满着痛苦。
二胡对祖母而言,是祖父的化身。对着它,祖母总能想起那个抛弃自己的丈夫,心中溢满了苦痛。可是,祖母未有一句怨言,梦里都在听祖父拉琴。事实上,祖母从没真正听过祖父的琴声,祖父的琴声却是为异乡的一个瞎女人而响起。与薄情心狠的祖父相比,祖母的忠贞是那么的令人痛惜。
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能干的祖母痴痴地等待了祖父一辈子,既有忠贞也含有封建的从一而终的愚昧。
三、剖析关键词,寻觅微言背后的大义
“春天”与“秋天”,“二胡”与“金锁”,这两组词语看似不相干,其实隐喻着祖母的命运。
“春天”,对祖母而言,意味着等待和希望。她在春天寄予希望,用一排排码齐的粽叶、一个个饱满的粽子来等待祖父的归家。“秋天”是凋零的季节,小说一遍一遍提及“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祖父也死于秋天”“秋天不是好季节”,都是在用秋天的凋敝暗示祖母命运的悲苦。
“二胡”在祖母心中,俨然是祖父的化身,所以祖母珍爱它但又因它而痛苦。“金锁”一直被祖母锁在盒子里,可是最后却在二胡筒中出现。既然“二胡”是祖父的化身,那“金锁”又何尝不是在象征着祖母呢?祖母将“金锁”藏于琴筒之中,正喻示着祖母对祖父忠贞的等待。对抛弃自己的丈夫,祖母虽有痛苦,却依然坚守。
古人为追求一字方能“捻断数茎须”,可见其对文学语言的重视。文本中的词语从来不是孤立独存的,它在宏观上勾连着文本的方方面面。
面对各式各样的阅读技巧,其实文字本身才是对文章的最好诠释。细读文本,正是通过字词去探求文章的奥秘,摸寻文章的真谛。
一、通读全文,找到关键词对情节变化的引导
小说一开始就写到耳聋的祖母在弥留的那个秋天,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在这里可以找到关键词“秋天”和“雨”。接着故事走向了同一年的春天。祖母在家包粽子、带“我”采粽叶、谈及小青蛇,忽然在水中看到了祖父,家人由此提到祖父的生肖——蛇。从这部分情节中可知“春天”“粽子”“蛇”与“祖父”这四个关键词。前一年的端午,出现了人物老寿爷,借他之口说起了祖父,拒绝归家的祖父让人带回了自己的二胡,关键词“祖父”和“二胡”。每当看到二胡,祖母眼中总是充满了痛苦。这里的关键词为“二胡”和“痛苦”。秋天最后一场大雨时,祖母的生命将尽,母亲发现祖母锁在木盒里的金锁不见了。出现了关键词“秋天大雨”和“金锁”。小说的最后是清明扫墓,父亲在祖母的坟前烧掉了祖父的二胡,金锁从琴筒中滚落出来。关键词“二胡”“金锁”。
综合来看,整篇小说的关键词与情节之间大致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关键词勾连起上下情节。比如“粽叶”引到了“小青蛇”,而“小青蛇”引出了“祖父”;“祖父”托人带回了“二胡”,“二胡”又和“金锁”相互承接。第二种是关键词呼应了前后情节。在小说中间部分出现的“二胡”和最后出现“金锁”,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物件,却在最后出现了交集,在情节上形成了呼应。第三种是关键词贯穿情节的始终,小说的每一段几乎都出现了有关时间的词语。时间词语的提示,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在时间提示语中,出现最多的则是“秋天”,在提及秋天时又反复强调祖母生命的凋败,这就引起了读者对“秋天”和祖母“生命”关系的思索。
二、抓住细节,推敲关键词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大部分的人都惯于从情节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上去寻觅线索。但是,苏童于细微处不露痕迹地塑造人物,单靠情节或描写去分析人物比较困难。我们不妨就借助关键词来解读小说的人物——祖母。
关键词一:粽子。对于新婚五天丈夫就离开自己的祖母而言,对丈夫的了解是匱乏的。老寿爷的一句“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道明了祖母不停地包粽子,去五里外的湖边采粽叶的原因。“粽子”蕴含了祖母太多的思念,也从侧面表现出祖母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性耐劳、隐忍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二:二胡。二胡是祖父离家后托人带回的,祖母将它挂在房梁上,一抬头就能看见,可每每看着它时,祖母的眼中总是充满着痛苦。
二胡对祖母而言,是祖父的化身。对着它,祖母总能想起那个抛弃自己的丈夫,心中溢满了苦痛。可是,祖母未有一句怨言,梦里都在听祖父拉琴。事实上,祖母从没真正听过祖父的琴声,祖父的琴声却是为异乡的一个瞎女人而响起。与薄情心狠的祖父相比,祖母的忠贞是那么的令人痛惜。
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能干的祖母痴痴地等待了祖父一辈子,既有忠贞也含有封建的从一而终的愚昧。
三、剖析关键词,寻觅微言背后的大义
“春天”与“秋天”,“二胡”与“金锁”,这两组词语看似不相干,其实隐喻着祖母的命运。
“春天”,对祖母而言,意味着等待和希望。她在春天寄予希望,用一排排码齐的粽叶、一个个饱满的粽子来等待祖父的归家。“秋天”是凋零的季节,小说一遍一遍提及“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祖父也死于秋天”“秋天不是好季节”,都是在用秋天的凋敝暗示祖母命运的悲苦。
“二胡”在祖母心中,俨然是祖父的化身,所以祖母珍爱它但又因它而痛苦。“金锁”一直被祖母锁在盒子里,可是最后却在二胡筒中出现。既然“二胡”是祖父的化身,那“金锁”又何尝不是在象征着祖母呢?祖母将“金锁”藏于琴筒之中,正喻示着祖母对祖父忠贞的等待。对抛弃自己的丈夫,祖母虽有痛苦,却依然坚守。
古人为追求一字方能“捻断数茎须”,可见其对文学语言的重视。文本中的词语从来不是孤立独存的,它在宏观上勾连着文本的方方面面。
面对各式各样的阅读技巧,其实文字本身才是对文章的最好诠释。细读文本,正是通过字词去探求文章的奥秘,摸寻文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