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批评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cm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倾诉和表达,是莱昂内尔·特里林在《文学体验导引》中所描述的人类“自然而然”的本能,因此,也是艺术活动中最为寻常的精神诉求和思想实践。倾诉和表达的冲动,能借由批评点亮内在的生命。同时,诉诸倾诉和表达的批评,又需要呼应,需要对接,需要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因而批评也是一个“场”,在这个“场”中,践行的是批评的自由精神,是批评中不同声音的你来我往和互通有无。批评的最深处,常常隐匿着个体的趣味,批评是独特生命的独特表达;铸就了艺术灵魂、标记了艺术个性的趣味与风格,同样是批评创造魅力、彰显个性的重点所在。批评的姿态应是谦卑的,它同艺术创作一样,是无限地接近世界和生命的方式。
  当我们沉陷于批评实践的日常,对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自动作用、惯性甚至惰性日渐麻木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我们远离批评的本真底色和纯真样貌已经太久。我们惯于指责当下批评的浮躁、功利、混乱、无序,也惯于对批评的种种乱象麻木不仁,惯于在少有精彩的批评文字中指指点点,也惯于忍受甚至从无趣的批评中获取信息——说到底,我们已很少进行一种貌似艰难但却真正有效、直抵根本的反思。就像迷途的孩子总需要找回最初的梦想,回溯批评的起点,寻找批评本真的诉求,回到批评本身,也许是拨开乱象的云雾、重返批评的最为切实有效的途径。
  阅读法国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于我是一个重要的阅读事件。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惊叹于近一个世纪前的批评大师关于批评的真知灼见。书中关于批评的分类分析、对批评宏观全面又细致入微的观照、谈论到的批评的各种问题,是真理性的、经典式的阐释。更为重要的,在联系当下的批评实践之后,会蓦然发现,当下批评之种种,皆能从书中找到思想上的对应和理论上的源头;进一步说,从批评作为一个行当或独立学科在19世纪初的欧洲诞生开始,一直发展至今,对于批评的理论总结却并没能超越一百年前蒂博代的言说。正是在蒂博代的言说里,批评显露出原初的、本真的色彩和光芒,提示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距离。可以说,蒂博代的批评理论提供了一条重返批评的最佳路径。
  无论是批评界还是理论界,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即批评不同于理论研究,批评与理论研究是两回事。朱寿桐的《重新理解文学批评》(见《文艺争鸣》2012年2月号)一文就辨析了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学术研究的异同,指出了当下文学批评的困境之一,是文学的学术研究论文与文学批评在写作、发表、评介、标准等方面的混同。在《六说文学批评》一书中,蒂博代通过对19世纪批评的观察,区分了“自发的批评”与“职业的批评”,对此进行了阐述。事实上,学院的理论研究是在学院的理性精神的支撑下,面向文学艺术历史的一种诉诸判断的整理和分类工作;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是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是它摆脱不了的功利指向,是它的第一功能。但批评却并不非得如此——批评当然也必须要面临判断和下结论的问题,只要与人的智性活动相关的实践,就有判断和结论的存在,这是人的理性的潜在需要——与理论研究相比,批评更多的是面向艺术作品的,是投入批评者当时当地、彼时彼刻的即时的精神和智识能量的一种活动。批评同创作一样,大要受到时代、社会、文学生活和文艺思潮等的外在影响,小要受到个体的体温、情绪情感状态、生命的微小循环等内在影响。正是站在批评自发产生的立场,蒂博代提出了关于批评的经典又动人的言说——给每日以生命。
  就像我们头脑中的和正在实践中的“文学史”,并不仅仅由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作品构成,构成整个文学史的,其实更是那些大量的并不为人所知的、由默默无闻的写作者写成的作品。批评亦如此。批评并不仅仅意味着只评述或去功利性地选择未来有可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批评要时刻关注所有可能的文学创作,关注那些并不一定甚至肯定不能构成文学经典、但最终必将成为文学史的组成部分的作品。“追踪当日的作家,评论他们,按照当日的观点,使用当日的语言”,批评默默参与着最为普通日常的文学生活和艺术实践。批评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发掘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的丰富和多彩,给予它们展示的舞台,让发现现实的生命与呈现生命的现实——让现实与生命,都寻找到跃动的活力与激情,给每一日的文学实践以生命。
  给每日以生命。这不仅仅是在谈论批评,更是在表明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态度。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和人类宏大的历史,都由最为凡常的每一天构成,都是一天又一天地延续下来的,同样,批评的历史也是在“给每日以生命”的累积中叠加的。给每日以生命的批评精神所呈现的,是时间绵延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水乳交融,是客观理性又细察入微的判断分析,是有所超越、建构批评所可能具有的意义的一种努力,是批评自身的一种价值实现。对于每一个热爱批评、从事批评实践的人而言,它照亮庸常的生活,让那颗热爱文学膜拜艺术的心灵得到温暖。
  给每日以生命的批评,“感觉现时,理解现时,帮助现时自我表达”,它放大了现时的所有角落,探入进现时的每一个触角,让现实和现时所可能具有的精神意义彰显。对“当下”“现时”、“此刻”“现在”的艺术和批评的关注,是对生命自身的一种关注,是渴望抓住即时的生命感受和体验,是在寻找、体味、延宕、确证、驾驭活着的感觉。每时每刻的生命感,潜入艺术和批评之中,使之有了生命的烙印,它们由此成为贴近生命的精神存在,散发出魅人的光芒。艺术、批评、生命的即时即刻的光彩,连缀了历史,绵延了未来,指向的是由无尽无休的连缀绵延所构筑的恒久;生命感、艺术实践、批评生活,在现时中徜徉,凸显了此在,抵达了永恒。瞬间即永恒,荒诞又真实的魅惑以虚妄的形式让存在的意义显现——时间意识、历史意识、生命意识共同创造了这一生命的神话。
  批评是一种对话。批评绝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做出判断,批评不是出于任何一种目的的广而告之的宣传,批评也不只是理论的演武场,批评的存在乃是为了交流。如同艺术创作一样,批评是倾诉,是表达,是不由自主的诉说本身;而倾诉总是需要回应。艺术的倾诉,首先就需要善解人意的理解和认同,也正因为如此,面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充分信任之上,建立在对创作者的感同身受的体认之上,这是批评的基础。而批评的倾诉则不同,批评虽也希求理解和共鸣,但其更为内在的需要,或者说彰显批评本质的需要,则是异质的、反对的声音。批评的表达是为了获得有所呼应的关注,即便这呼应是毫不留情地唱反调,即便这呼应是种彻底的否定。“没有对批评的批评就没有批评”,批评的存在本质上乃是为了激发批评多样化的声音。   批评不是一种观念或理论的宣教和统治,批评是多元,是混杂,是多声部,是交响曲。多样化的声音构成批评真正完整的场域,也提示了批评的本质:多元与对话。蒂博代用“票据交换所”来形容批评的场域,票据交换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上;同样,在批评的“场”里,奉行的是平等、自由和契约式的交流精神——发出独立的批评声音,维护异质的批评的言说权利,鼓励差异和多样。正是所有的差异性言说共同构筑了批评的大厦,使批评有了生气、活了起来,也使每一个单一的批评生成意义。各种不同的批评对话、交锋、碰撞,才是批评的原生态,也才有批评的独立品格与自由精神。
  富有个性的批评的内核是趣味。在此,应把“趣味”作为一个文学词汇来理解,而不是进行一种学理的、范畴论意义上的概念辨析——要像蒂博代理解“品味”一词时所描述的:“包含这个字所具有的全部感觉上的因素,它作为附加成分装饰着这个字的文学意义。”“趣味”是有趣,是味道和意味。无论是“趣”,还是“味”,都接通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抵达快乐。因此,趣味首先是以快乐为诉求的一种精神体验。面对文学艺术作品,那些最能激起我们敏锐感受的,最能引发我们激情骚动的,最能标记我们独特感知遭遇的,才是我们最想倾诉的,才是我们身心愉悦的所在,才是每一个体因人而异的趣味所在,因此,也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批评的重点与核心。正因为有快乐的神经、感知敏感地带的个体差异,才有文学鉴赏中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惯常所说的美育教育,首先就应是一种趣味教育,或者说首先就应包含趣味教育。趣味是毋庸置疑的生命快乐。通过趣味,批评和人自身的快乐连接了起来,批评贴近了生命存在,批评也便找寻到了内在生成的动力源泉。
  面对艺术,批评的姿态应是谦卑的,如同作为生命个体的艺术家,面对世界应葆有敬畏一样。蒂博代推崇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批评。这种批评,“只是精神的一种消遣”,“不以任何实用的目的为目的”;“它只想使自己有明确的观点,并不想强迫别人接受”;它追求对话的精神,因为它只想探求(而非主宰)这个世界——“假如有谁体现和确立了批评精神的话,那就是苏格拉底,因为他知道他一无所知”。
  谦卑的姿态来自生命的成熟,来自一种必不可少的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面对世界、现实、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多样化和可能性,承认人的认知和思考的局限,看到人的理性和智慧所不能达到的那些地方。世界亘古不变,世界亦常变常新,永远充满着不可知、无法解的神秘,人性也在这变幻中不断生长着感觉之花。对世界的整一、混沌和实在,对世界的无法参透和不可名状,唯有接近,而无法抵达——因为它无际无涯,没有终点和界碑,因为它变幻莫测,又神谕般宿命——由此,所需要的,只是无止境的探求、无限度的贴近,而不是数字化的决断、理性化的掌控。我们所存在其间的,是需要不断地感知、体验、领悟、理解的人心和世界,是需要用一颗虔诚的、充满敬畏的好奇和探求之心,去不断接近和发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概念、界定、理性、判断、精准、原则,虽有它们的用武之地,但却无法穷尽,因为它们往往在科学和理论的统摄之下,用简化和量化的方式解决一切,其结果只能是——世界最为神秘和充满魅力的地方,那些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创造可能性的地方,都消失不见了。
  科学不再发挥效用、理性停止工作的地方,是艺术开始的地方。外在的世界中,内在的人性里,那些永无止境、不断呈现的现实,那些犄角旮旯、曲里拐弯的枝蔓和细处,那些关于无限和永恒的想望和憧憬,只有、也只能,靠艺术来完成。唯有艺术,才能用深邃的眼睛照亮世界、发现世界;唯有艺术,才能用自身的气象万千,去展示现实与心灵的气象万千;唯有艺术,才能让理论和观念无法穷尽的一切,彰显出本然的面貌;也唯有艺术,才能让灵魂苏醒,让世界重新充满活力与灵性。
  这种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艺术的方式。不仅仅是谦卑的姿态,批评更多的本质来源于此。批评作为面向艺术的创作,首先就要看到艺术接近世界的独特方式,看到艺术在与世界的无限接近之中,所呈现出的一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对艺术、现实与人性的洞察,蒂博代提出了批评“给每日以生命”,同时,他强调批评的对话精神,他论证判断和精确与趣味之间的水火不容,他尊重世界与生命的神秘,他透视快乐和幸福的无法度量。严格地说,艺术、人性、趣味、快乐、爱情、理想、幸福等,这些与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的事物,这些需要用心灵去参与建构和体认的事物,永远都无法真正地概念化和精准地界定——所谓定义也不过是便于指称的抓手罢了,从来都不具有精确阐释的意义。由此,批评也如艺术一样,成为人探求世界的方式之一种,是个体融入世界、发现世界、建构世界的呈现。所以,批评才不仅仅是判断,而是个体心灵的感知与言说;不为评判,是向外的对话与碰撞;不是粗暴的专断,而是发现与创造。批评与艺术,都以自己多样化、丰富性的方式,去无限地接近世界,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批评切近艺术的方式,艺术呈现世界的方式,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批评、艺术、生命紧密相连。艺术的创作,首先是为满足艺术家生命的内在需要,是精神愉悦的展示与诉求,此外,才能言及艺术所具有的其他效用:社会教化、主流价值建构,哲学、宗教、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功能。在艺术和批评实践中,需要不断明晰的,始终是这样一种认知:文学艺术是生命的呈现,文学艺术对人、对社会的作用方式,也只能通过个体化的方式来完成——它是个体感知的、向内潜入的、直觉体悟的、心灵发酵的、精神滋养的。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批评才能参透和觉悟经验世界的无序、混沌、有灵和永恒。蒂博代说:“更主要的是批评的神秘主义,但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无不包含一种神秘主义。”敬畏神秘、探求神秘、享用神秘,是生命的渴求与本能。
  对批评的追问,终于回到了生命自身。即便被纳入到理论研究的范畴之中,批评依然褪不掉与生俱来的生命底色——艺术和批评又怎么可能是一种与生命无关的存在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的思潮,带来了生命哲学的勃发。生命哲学集大成者亨利·柏格森的绵延理论更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从普通读者到大作家、知名学者。从精神谱系上说,蒂博代的批评著作《六说文学批评》,是生命哲学在批评领域的精湛演绎,蒂博代的批评观处处带着生命哲学的印记。柏格森所反复强调的,是人的理性、智识能力在面对无生命的事物时如鱼得水;而面对鲜活的生命,一切理论、思想、理性则变得“相对”了——因为生命是一条流淌绵延、一去不返的河流,偶然、神秘、不可复制、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才是生命的真正密码。回归生命,就是回到批评与艺术的创造源头,回到了批评和艺术自身。
  当下的时代在技术和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下,对理性和智识的膜拜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解读艺术作品的批评,常常不由自主地成为抛弃生命体验的理论演练工具。但是,只要我们相信,文学艺术是伴随人类生命和天性的一种存在,在演绎理论之余,批评就必须要进行生命的观照:因为,批评的根本离不开基于生命意识、张扬生命价值的审美立场。说到底,批评是所有这些东西——人的智性、思想、趣味、灵性、隐秘的生命欲望和情感密码、天性中未被遮蔽的活力、心灵中尚未泯灭的激情——的碰撞和交流;单一地强调智性或任何一个方面,批评都会变得“营养不良”,批评的生命会逐渐地黯淡、萎缩。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到批评,是找回我们已然丢失的批评常识——回到批评本体,回到生命个体,回到无法弃绝内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本身。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艺术广角》杂志社)
  责任编辑 陈善君
其他文献
Rudolph Technologies Inc.目前为光伏fab推出了一款fab管理软件工具DiscoverSolar,可以帮助PV制造商提高其电池效率并降低成本。这款软件基于该公司的DiscoverEnterprise软件,
第二届湖南省奶业协会年度理事会于2012年12月3日在长沙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有省畜牧水产局总工程师邱伯根、饲草牧业处处长汪旭光、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傅胜才、省学生饮
针对公交线路重复,站点密集,导致多车停靠产生交通拥挤的现象,对公交站点的设置形式进行研究,以平均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运用Vissim加以仿真,得到不同情形下适合的站点选型
【美国萨凡纳河核方案公司网站2016年9月30日报道】美国萨凡纳河场区(SRS)2016年9月29日启动6吨过剩非弹芯钚的稀释和永久性处置工作。稀释工作正在该场区的K区设施(KArea Compl
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的快速发育、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流动人口的大幅度转移、治安形势的复杂化,使得城市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粗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阻障
移动设备需要多个信号处理IC以满足用户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本文将对从USB集线器到简单模拟开关的各种不同解决方案进行比较。
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在IC产业人才的引进和招聘、薪酬调研、专业培训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迄今为止,协会每年一次的IC产业人才引进和招聘会已初具规模,今年将于11月召开2008年
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对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对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在日常课程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以此来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介绍了德育在高中
目的分析生活方式管理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对
考察磁盘分离技术用于市政污水碳源浓缩资源化的可行性,通过增加粉末活性炭强化碳源浓缩系统效能,并研究中试装置长期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常规磁盘分离技术碳源回收率约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