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因地制宜,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更好地治理森林病虫害。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由于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给森林和林木一个良好生长环境,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同时对于巩固造林成果、完善提高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树种单一,是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森林病虫害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受到危害。究其主要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交通运输的便利,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主要的森林病虫害种类
以杨树病虫害为例,主要病虫害有:
1.蛀干性害虫。主要是: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等。
2.食叶类害虫。主要是:杨扇舟蛾、杨潜叶跳象、杨小扇舟蛾、刺蛾等。
3.刺吸类害虫。主要是:杨圆蚧、杨牡蛎蚧、青叶跳蝉等。
4.主要病害。主要是:杨灰斑病、烂皮病、杨溃疡病等。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ZU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人的,有的是我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天幕毛虫、杨扇舟蛾、青杨虎天牛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群众对防治重要性认识不高,工作发动难;对有关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群众认为防治是政府的事,舍不得投人。上级给多少药,就防治多少面积,政府不拿钱就不防治。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县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落实好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是治理森林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要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病虫害的治理问题。首先,要从育苗抓起,要选择抗病虫的苗木。造林时,要更适地适树;选用抗性强活免疫性树种,进行合力搭配,营造混交林,以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造林后,及时加强抚育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做好森林病虫害调查。认真调查森林病虫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和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人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5.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
6.做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群防群治工作。按照“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对于突发的森林病虫害,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集中防治,加大防治力度,确保防治效果。
总之,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由于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给森林和林木一个良好生长环境,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同时对于巩固造林成果、完善提高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树种单一,是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森林病虫害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受到危害。究其主要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交通运输的便利,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主要的森林病虫害种类
以杨树病虫害为例,主要病虫害有:
1.蛀干性害虫。主要是: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等。
2.食叶类害虫。主要是:杨扇舟蛾、杨潜叶跳象、杨小扇舟蛾、刺蛾等。
3.刺吸类害虫。主要是:杨圆蚧、杨牡蛎蚧、青叶跳蝉等。
4.主要病害。主要是:杨灰斑病、烂皮病、杨溃疡病等。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ZU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人的,有的是我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天幕毛虫、杨扇舟蛾、青杨虎天牛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群众对防治重要性认识不高,工作发动难;对有关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群众认为防治是政府的事,舍不得投人。上级给多少药,就防治多少面积,政府不拿钱就不防治。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县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落实好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是治理森林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要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病虫害的治理问题。首先,要从育苗抓起,要选择抗病虫的苗木。造林时,要更适地适树;选用抗性强活免疫性树种,进行合力搭配,营造混交林,以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造林后,及时加强抚育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做好森林病虫害调查。认真调查森林病虫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和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人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5.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
6.做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群防群治工作。按照“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对于突发的森林病虫害,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集中防治,加大防治力度,确保防治效果。
总之,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