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老去一季,时光翻过一页。大雪时节,“鹃鸥不鸣”,天寒地冻,万物潜藏。如今气候南北有些颠倒,大雪时节江南大雪北方却无雪,只一地清霜,在冬日的房顶上浅浅写意;太阳隔着雾纱给在丫杈上谈情说爱的麻雀们送来一米阳光。
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冬是静穆而思索着的,沉淀了喧嚣,仿佛一切都在休眠,此时很适合读书人的安静和慵懒的意境。有大雪的夜里读书是一种惬意,因此有古人在看雪、吟雪、画雪、听雪、踏雪、啮雪、卧雪中,留下大量雪的诗词、典故和趣闻轶事。谢安的“白雪纷纷何所似”竟让曹雪芹借来形容黛玉的“堪怜咏絮才”,唐代诗人孟浩然自恃“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的佳话去踏雪寻梅,王维画《雪中芭蕉》成为历代画坛争论的焦点,袁安卧雪因孝廉踏上了仕途,惹得清人张潮说:“因雪想高士”;洛阳城外,茅屋深锁,柴门轻闭,让人感动的“程门立雪”直到今天仍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在冬藏中因雪制造出百般物事,玩味出种种情趣,冬日乐事也。
冬夜里我喜欢在火炉底下煨红薯,听越剧,读《菜根谭》和《增广贤文》,尤喜读《聊斋》的人鬼未了情,因为我妈就是一个故事篓子,我目前记录我妈讲的四十多个民间故事,其中许多童话传说鬼狐故事很有《聊斋》遗风。冬日窗外下雪,屋内生炉是一种意境,小时候,我妈在此刻总会叨念着她小时候的情景,我姥姥生病十几年下不去炕,冬天炕上放着火盆,火盆里烧着芋头,姥姥说:“芋头姓于,拨拉拨拉就熟;芋头姓韩,拨拉拨拉就烂;芋头姓李,拨拉拨拉就吃。”她拨拉着火炭焙芋头,芋头一个个都熟了,姥姥拨拉出来,扒一个给大姨,扒一个小姨,嘴里说:“烧的芋头烤的肉,老娘吃不够。”她自己却一个也不吃。
烧的芋头烤的肉,我也吃不够呀,那香味一入舌尖,自然天下无敌。我守着火盆的时候,一边烧地瓜芋头,一边叫我妈学瞎子唱唱,唱得我兴奋劲一上来,我就闭着眼睛一手做打鼓状,一手做拿着小镲摇头晃脑地给我妈来一个间奏“噔楞楞楞楞楞楞愣——咚!唰啦啦镲!”那时冬天的夜晚听一场瞎子唱唱就像过年时看了一场大戏那般高兴,我会记住几句动不动就学唱,我妈却是好记性,听两个瞎子唱同一个故事,她竟能说出两个瞎子哪些地方唱得不同。现在想起来那些情节也是人生一乐。
如今,芦花被里,卧雪眠云,越音袅袅,人生百味涌上心头,莫名其妙地就泪流满面,仿佛置身于三生之中。人真是个矛盾体,老了的时候,虽然变得像某种惰性气体,心却在寻找能够化合自己的物质。枯山瘦水,山村小庐幽居,月色零落窗台,大雪中修心养性,藏起曾经的热烈与灿烂。读古书,临旧帖,看山水笔墨,描仕女图,听越剧,这一切的安静都因了年龄的增长,世味淡了,浮沉的愁绪,缱绻的心事,都不过是《金刚经》末尾的偈语:如梦泡幻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然而孤独是一种无可逃遁的煎熬,年少时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能理解魔幻主义神奇色彩的笔下所浸淫的孤独和坎坷经历。不能理解布恩迪亚家族人物的不正常生活,奥雷良诺第二年老归家,和父亲一样对炼金术痴迷不已,也和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以及阿马兰塔,因爱情的不如意,无法摆脱异常孤独、苦闷,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萨特说,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墙。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
无法摆脱孤独的人常常会用文字当做利剑,抵御孤独的肆侵。海明威说:“写作,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独的人生。”可是人仍要写,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写字便成为精神的鸦片,一旦染上,难以戒掉。心灵的需要,像青苔,像酵母,像菌类,无限蔓延到整个生命里,寻找,在比天还高的地方,有孤独的云彩和孤独的翅膀,却没有孤独的灵魂。
人心潦草模糊,浮躁的人们在速度里,谁还会静心去读你月满西楼的悲凉,谁有心情走进你的文字去体味你在水一方的凝望,谁能读懂你在坡长长影长长的斜阳里的疗伤。那时,世上没有一个和我一同欣赏的人,网上那么多文朋诗友,没有一个可以拿来说话的人,你所有的,只能在心中不断升起,降落……那时,你会想,人有一个从一而终的爱好,生活就不会枯燥。
而《聊斋》是贫穷书生但愿长醉不愿醒的一枕黄粱。夜深人寂寞,在红薯冒出的缕缕香气中不觉掩卷而眠,听雪入梦,狐妖鬼怪都来红袖添香,在严寒的冬夜,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
一觉醒来,大雪把村庄埋上了,屋檐里的麻雀在梧桐上叽叽喳喳把人吵醒,原来是在商量大雪封门的天气该到哪去觅食,后来呼啦啦一齐飞向远处的谷草垛去。柴烟缭绕树梢的时候,红薯和芋头也从陶渊明的冰诗雪文中掏出来,屋内红薯飘香,枕边有书,岑寂的日子,厚成一部值得回味的人生之书。
北芳,原名卢翠莲,1968年生于山东栖霞市。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1991年开始创作,至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300多篇,散见于《昆嵛》《青海湖》《齐鲁晚报》《胶东文学》等。散文《参观牟氏庄园的纠结》,荣获首届《昆嵛》女作者散文大赛一等奖。著有散文集《丽人行》(与人合著)。2017年荣获山东省散文学会“半岛优秀散文家”称号。
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冬是静穆而思索着的,沉淀了喧嚣,仿佛一切都在休眠,此时很适合读书人的安静和慵懒的意境。有大雪的夜里读书是一种惬意,因此有古人在看雪、吟雪、画雪、听雪、踏雪、啮雪、卧雪中,留下大量雪的诗词、典故和趣闻轶事。谢安的“白雪纷纷何所似”竟让曹雪芹借来形容黛玉的“堪怜咏絮才”,唐代诗人孟浩然自恃“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的佳话去踏雪寻梅,王维画《雪中芭蕉》成为历代画坛争论的焦点,袁安卧雪因孝廉踏上了仕途,惹得清人张潮说:“因雪想高士”;洛阳城外,茅屋深锁,柴门轻闭,让人感动的“程门立雪”直到今天仍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在冬藏中因雪制造出百般物事,玩味出种种情趣,冬日乐事也。
冬夜里我喜欢在火炉底下煨红薯,听越剧,读《菜根谭》和《增广贤文》,尤喜读《聊斋》的人鬼未了情,因为我妈就是一个故事篓子,我目前记录我妈讲的四十多个民间故事,其中许多童话传说鬼狐故事很有《聊斋》遗风。冬日窗外下雪,屋内生炉是一种意境,小时候,我妈在此刻总会叨念着她小时候的情景,我姥姥生病十几年下不去炕,冬天炕上放着火盆,火盆里烧着芋头,姥姥说:“芋头姓于,拨拉拨拉就熟;芋头姓韩,拨拉拨拉就烂;芋头姓李,拨拉拨拉就吃。”她拨拉着火炭焙芋头,芋头一个个都熟了,姥姥拨拉出来,扒一个给大姨,扒一个小姨,嘴里说:“烧的芋头烤的肉,老娘吃不够。”她自己却一个也不吃。
烧的芋头烤的肉,我也吃不够呀,那香味一入舌尖,自然天下无敌。我守着火盆的时候,一边烧地瓜芋头,一边叫我妈学瞎子唱唱,唱得我兴奋劲一上来,我就闭着眼睛一手做打鼓状,一手做拿着小镲摇头晃脑地给我妈来一个间奏“噔楞楞楞楞楞楞愣——咚!唰啦啦镲!”那时冬天的夜晚听一场瞎子唱唱就像过年时看了一场大戏那般高兴,我会记住几句动不动就学唱,我妈却是好记性,听两个瞎子唱同一个故事,她竟能说出两个瞎子哪些地方唱得不同。现在想起来那些情节也是人生一乐。
如今,芦花被里,卧雪眠云,越音袅袅,人生百味涌上心头,莫名其妙地就泪流满面,仿佛置身于三生之中。人真是个矛盾体,老了的时候,虽然变得像某种惰性气体,心却在寻找能够化合自己的物质。枯山瘦水,山村小庐幽居,月色零落窗台,大雪中修心养性,藏起曾经的热烈与灿烂。读古书,临旧帖,看山水笔墨,描仕女图,听越剧,这一切的安静都因了年龄的增长,世味淡了,浮沉的愁绪,缱绻的心事,都不过是《金刚经》末尾的偈语:如梦泡幻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然而孤独是一种无可逃遁的煎熬,年少时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能理解魔幻主义神奇色彩的笔下所浸淫的孤独和坎坷经历。不能理解布恩迪亚家族人物的不正常生活,奥雷良诺第二年老归家,和父亲一样对炼金术痴迷不已,也和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以及阿马兰塔,因爱情的不如意,无法摆脱异常孤独、苦闷,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萨特说,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墙。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
无法摆脱孤独的人常常会用文字当做利剑,抵御孤独的肆侵。海明威说:“写作,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独的人生。”可是人仍要写,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写字便成为精神的鸦片,一旦染上,难以戒掉。心灵的需要,像青苔,像酵母,像菌类,无限蔓延到整个生命里,寻找,在比天还高的地方,有孤独的云彩和孤独的翅膀,却没有孤独的灵魂。
人心潦草模糊,浮躁的人们在速度里,谁还会静心去读你月满西楼的悲凉,谁有心情走进你的文字去体味你在水一方的凝望,谁能读懂你在坡长长影长长的斜阳里的疗伤。那时,世上没有一个和我一同欣赏的人,网上那么多文朋诗友,没有一个可以拿来说话的人,你所有的,只能在心中不断升起,降落……那时,你会想,人有一个从一而终的爱好,生活就不会枯燥。
而《聊斋》是贫穷书生但愿长醉不愿醒的一枕黄粱。夜深人寂寞,在红薯冒出的缕缕香气中不觉掩卷而眠,听雪入梦,狐妖鬼怪都来红袖添香,在严寒的冬夜,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
一觉醒来,大雪把村庄埋上了,屋檐里的麻雀在梧桐上叽叽喳喳把人吵醒,原来是在商量大雪封门的天气该到哪去觅食,后来呼啦啦一齐飞向远处的谷草垛去。柴烟缭绕树梢的时候,红薯和芋头也从陶渊明的冰诗雪文中掏出来,屋内红薯飘香,枕边有书,岑寂的日子,厚成一部值得回味的人生之书。
北芳,原名卢翠莲,1968年生于山东栖霞市。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1991年开始创作,至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300多篇,散见于《昆嵛》《青海湖》《齐鲁晚报》《胶东文学》等。散文《参观牟氏庄园的纠结》,荣获首届《昆嵛》女作者散文大赛一等奖。著有散文集《丽人行》(与人合著)。2017年荣获山东省散文学会“半岛优秀散文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