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展开了探究,希望能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20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學习策略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师生彼此间应该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创新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在英语课堂中向学生“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会问、善问,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必定浓厚,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必定能发挥出来。
一、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人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接受”“应试”是传统学习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讲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教”是为了“不教”。
2. 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疑”敢“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学生在提问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加强对学生提问的指导,学会提问,形成能力。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质疑,不止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正像是用钥匙打开汽车马达一样,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兴趣也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又要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就更加需要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1. 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思维必定是异样的,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可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充分表现而无须拘束。在注重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罗伯特·麦瑞克(Robert Myrick)则认为,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以下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和信任(Lynda Fielstein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20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學习策略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师生彼此间应该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创新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在英语课堂中向学生“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会问、善问,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必定浓厚,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必定能发挥出来。
一、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人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接受”“应试”是传统学习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讲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教”是为了“不教”。
2. 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疑”敢“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学生在提问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加强对学生提问的指导,学会提问,形成能力。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质疑,不止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正像是用钥匙打开汽车马达一样,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兴趣也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又要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就更加需要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1. 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思维必定是异样的,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可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充分表现而无须拘束。在注重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罗伯特·麦瑞克(Robert Myrick)则认为,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以下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和信任(Lynda Fiel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