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D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UMN-D ALS)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76例UMN-D ALS患者及19例原发性侧索硬化(PL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和延髓、颈、胸、腰骶4个区的肌肉肌电图检测,每隔6个月复查1次。

结果

8例初诊为PLS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转入UMN-D ALS组,此组患者增为84例。>40岁的UMN-D ALS患者中女性更多(男∶女=1∶1.37)。32例(38.1%)延髓部起病,从首发症状到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平均为30个月,77例(91.6%)在病程4年内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随访4年时,UMN-D ALS组修改版ALS神经功能评分(分)由40±3下降为32±4(t=1.83,P<0.05);UMN-D ALS组与PLS组第一骨间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时限相比[(1003.7±25.2)μV和(353.5±21.5)μV,t=2.34,P<0.05;(19.8±2.3)ms和(9.6±1.3) ms,t=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UMN-D ALS患者中女性、以延髓部起病患者比例较高,比PLS进展快,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局限。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43个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家系先证者进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中国FALS患者SOD1基因的突变分布谱及其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集2008—2011年确诊的43个FALS家系的临床资料。利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先证者SOD1基因突变,进一步与临床表型做关联分析。结果43个FALS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马宅顶公路隧道工程采用不等跨连拱型式 ,在连拱隧道结构设计、防水以及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尤其是中空隔墙的试验为连拱隧道的防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并且积累了宝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钉治疗手指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性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对5例手指过伸型损伤所致近指间关节背侧脱位患者,掌板撕脱伴中节指骨基底累及关节面撕脱骨折,掌侧入路,摘除碎骨,采用微型锚钉重建掌板撕脱止点。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12个月,近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度为50°~85°,关节稳定,无侧方异常活动,关节活动时无明显疼痛不适,根据中华医学会手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大脑默认网络(DMN)早期功能连接异常及其对伤后意识水平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意识障碍患者。采集1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意识障碍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每例受试者的DMN成分,组间行双样本t检验得出差异性脑区,并将差异性脑区与
目的探讨克氏针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闭合性指伸肌腱中央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们共收治7例(7指)指伸肌腱中央束损伤患者,均为闭合性。术中采用克氏针交叉固定近指间关节,用带线锚钉重建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术后2周去除外固定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切口感染、肌腱再断裂、关节畸形等并发症。根据Caroli功能评定法评
期刊
@@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利用自行设计开发的LPCVD设备和BZO生长工艺制备BZO导电玻璃,并用自行研发的工艺在其上制备非晶硅/纳米硅叠层电池,同时用相近工艺在商用FTO导电玻璃上制备电池,对两者进行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对于测控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对于测控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研究更加的深入,交叉
基坑围护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已相当普遍,但对于一个复杂的围护工程,往往采用一种围护型式很难达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围护设计施工.本文所介绍的某水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