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大力开展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跨越大江南北,是中国人民解决饮水困难的福音。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专家研究发现有许多新兴的科学技术可以应用在工程建设当中,提高施工效率和保障施工质量。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尤为广泛。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快速收集信息、准确分析数据,帮助专业人士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将具体分析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详细介绍其工程使用的技术类型以及此类技术应用于工程的哪些环节,有助于大家加深了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用
引言:
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中国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而可饮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对缺水地区人民造成了直接的生命威胁。水利工程通过对自然界中可用水的调配将水资源输送各个缺水地区,拯救人们生命和推动社会建设的工程项目。信息技术深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每个部分,建立数据库,并利用不同工具辅助施工,实时有效得更新数据,运用高端技术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一、重要性
(一)提高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周期长、人员多、材料需求量大、施工难度高,因此前期准备一定要充足,避免耽误工程进度[1]。传统的工程建设中,无论是前期对水务信息、周遭环境、施工现场等方面的信息采集都依靠人工进行,时间跨度大、情况变化频繁,造成施工难度增加。运用信息技術可以快速收集有关信息,迅速进行水质勘探,分析数据并得出准确结论,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二)保证质量
在工程验收的环节,检查的主要方面就是工程质量,这其中涉及到材料准备、仪器使用情况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如果等到验收阶段才发现质量问题,那么工程建设功亏一篑。利用信息技术全程检测材料情况、完整记录仪器信息和技术使用,从源头进行数据统计,保证完成高质量的项目。
(三)革新管理模式
不同于全人工管理可能会引发的矛盾,信息技术协助管理的模式不仅高效准确还能够远程操控设备,跨区跨省也能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与分配任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了解数据与现场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工程质量,因而快速进行决策,制定接下来的施工计划。这象征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诞生。
二、运用技术类型
根据工程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环节的不同需求分化出集中具体的技术类型应用于建设之中:
(一)GPS技术
与导航定位系统使用功能不同,在工程建设中,GPS技术的使用主要是收集数据与监测质量。
1.收集数据。
GPS技术可以进行自动化收集数据,其数据来源范围大、精准度高,还能够完成数据的实时更新。该技术观测的时间可持续全天候,紧密的仪器不受气候、温度、降水量的影响,采集过程持续不断,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2.检测质量
水工建筑物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其质量不仅受材料与技术的影响,还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大坝为例,在建设大坝的过程中,要控制水流的大小甚至要阻断水流,直至建筑物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在这个过程中,GPS技术可以检测水流大小,进行预警,以免水流长时间浸泡地基,造成大坝坍塌;也可以监控当日工程情况,根据现场的情况和用料多少分析该部分工程质量,预防问题的出现。
(二)数据处理技术
1.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存储管理大量工程相关信息,实现工程信息化。水利工程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强、数据信息量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数据管理就会造成信息错位或者数据遗失的后果。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分类数据类型,方便工作人员查询与使用[2]。
2.CAD绘图技术
绘图技术的应用针对工程线路设计以及建筑物的3D模型建立。手工绘图精准度不高还容易遗失,延缓施工进度。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绘图,绘制速度加快、精确度高、立体感强,进行多次备份保证图纸安全。
3.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系统,能够进行绘图制图,收集信息,分析空间与地理信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但其主要还是通过提供地质信息、水务信息来确定建筑使用的材料,建筑的内部结构以及地基深度。运用它的好处在于方案评估准确、图纸预览快速,相似性高、数据分析能力强大、地理信息齐全[3]。
三、应用范围
(一)数据采集环节
这是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使用GPS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相互结合,多角度、全天候针对目标施工地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采集,最后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反馈给管理人员。他们通过网络系统实施进行决策,决定项目细节。记得注意的是,水务情况极易发生改变,例如水质情况、微生物状况等,这些都有可能是环境变化的预兆,因此数据采集环节持续时间大概在3-5天,保证环境相对稳定。
(二)工程监测环节
工程监测环节就是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测。主要技术依旧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利用管理人员进行监测会花费很多人力成本,并且人眼的精读、可视范围,以及人体感知环境改变的能力都不如电子仪器,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监测过程更加细致化。除此之外,它的运用还具有可控性。水工建筑可分为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和专门水工建筑物,根据功能的不同,施工材料与环境要求各具不同。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建筑类型不同,结合管理人员提前输入的数据改变监测对象和监测数据。
(三)工程绘图环节
CAD绘图技术就是使用在这个环节中。工程绘图阶段是前期准备及设计阶段,要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类型,结合水质情况判断使用材料类型,根据地势设计高度,考虑地形要素确定基础结构。绘图人员除了结合影响因素设计具体路线、创建建筑模型以外,还要有长远的目光,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改变速度等原因,加设抗震、防火等功能,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不造成资源浪费。其中3D建模功能实现了数据实体化、可视化的进步,让人直观感受建筑物最终成品。当然,可以通过分析模型来确定实际建筑物还存在哪些不足,然后进行改进。
(四)工程辅助环节
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巨大,仅依靠原有的管理方法,想做到面面俱到是很苦难的。因此要善于利用技术进步来带动管理方式的改革。进行工程辅助的一个重点就是统计。人员、物资、设备等数量统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晴雨状况、水流大小的统计能够反映自然界的规律,只要遵照自然规律展开工程施工,就不会造成工程损坏以及效率降低等后果,规避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材料的浪费[4]。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创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对人力资源、物资存储、设备情况、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管理,都可以形成数据,反馈在系统中。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看分析结果,对整体情况了若指掌,精确指出错误与不足,快速寻找解决办法,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工程按时保质的完成。该技术的使用解决了前期准备面临的棘手问题,为后期施工提供了便利,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朝着自动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恩.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论述[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5):177-177.
[2]王艳红,王向辉. 试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J].四川水泥,2016(7):156-156.
[3]王玉堂.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简述[J].水能经济,2017(3):270-270.
[4]段建才.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4):59-60.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用
引言:
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中国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而可饮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对缺水地区人民造成了直接的生命威胁。水利工程通过对自然界中可用水的调配将水资源输送各个缺水地区,拯救人们生命和推动社会建设的工程项目。信息技术深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每个部分,建立数据库,并利用不同工具辅助施工,实时有效得更新数据,运用高端技术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一、重要性
(一)提高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周期长、人员多、材料需求量大、施工难度高,因此前期准备一定要充足,避免耽误工程进度[1]。传统的工程建设中,无论是前期对水务信息、周遭环境、施工现场等方面的信息采集都依靠人工进行,时间跨度大、情况变化频繁,造成施工难度增加。运用信息技術可以快速收集有关信息,迅速进行水质勘探,分析数据并得出准确结论,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二)保证质量
在工程验收的环节,检查的主要方面就是工程质量,这其中涉及到材料准备、仪器使用情况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如果等到验收阶段才发现质量问题,那么工程建设功亏一篑。利用信息技术全程检测材料情况、完整记录仪器信息和技术使用,从源头进行数据统计,保证完成高质量的项目。
(三)革新管理模式
不同于全人工管理可能会引发的矛盾,信息技术协助管理的模式不仅高效准确还能够远程操控设备,跨区跨省也能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与分配任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了解数据与现场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工程质量,因而快速进行决策,制定接下来的施工计划。这象征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诞生。
二、运用技术类型
根据工程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环节的不同需求分化出集中具体的技术类型应用于建设之中:
(一)GPS技术
与导航定位系统使用功能不同,在工程建设中,GPS技术的使用主要是收集数据与监测质量。
1.收集数据。
GPS技术可以进行自动化收集数据,其数据来源范围大、精准度高,还能够完成数据的实时更新。该技术观测的时间可持续全天候,紧密的仪器不受气候、温度、降水量的影响,采集过程持续不断,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2.检测质量
水工建筑物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其质量不仅受材料与技术的影响,还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大坝为例,在建设大坝的过程中,要控制水流的大小甚至要阻断水流,直至建筑物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在这个过程中,GPS技术可以检测水流大小,进行预警,以免水流长时间浸泡地基,造成大坝坍塌;也可以监控当日工程情况,根据现场的情况和用料多少分析该部分工程质量,预防问题的出现。
(二)数据处理技术
1.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存储管理大量工程相关信息,实现工程信息化。水利工程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强、数据信息量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数据管理就会造成信息错位或者数据遗失的后果。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分类数据类型,方便工作人员查询与使用[2]。
2.CAD绘图技术
绘图技术的应用针对工程线路设计以及建筑物的3D模型建立。手工绘图精准度不高还容易遗失,延缓施工进度。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绘图,绘制速度加快、精确度高、立体感强,进行多次备份保证图纸安全。
3.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系统,能够进行绘图制图,收集信息,分析空间与地理信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但其主要还是通过提供地质信息、水务信息来确定建筑使用的材料,建筑的内部结构以及地基深度。运用它的好处在于方案评估准确、图纸预览快速,相似性高、数据分析能力强大、地理信息齐全[3]。
三、应用范围
(一)数据采集环节
这是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使用GPS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相互结合,多角度、全天候针对目标施工地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采集,最后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反馈给管理人员。他们通过网络系统实施进行决策,决定项目细节。记得注意的是,水务情况极易发生改变,例如水质情况、微生物状况等,这些都有可能是环境变化的预兆,因此数据采集环节持续时间大概在3-5天,保证环境相对稳定。
(二)工程监测环节
工程监测环节就是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测。主要技术依旧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利用管理人员进行监测会花费很多人力成本,并且人眼的精读、可视范围,以及人体感知环境改变的能力都不如电子仪器,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监测过程更加细致化。除此之外,它的运用还具有可控性。水工建筑可分为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和专门水工建筑物,根据功能的不同,施工材料与环境要求各具不同。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建筑类型不同,结合管理人员提前输入的数据改变监测对象和监测数据。
(三)工程绘图环节
CAD绘图技术就是使用在这个环节中。工程绘图阶段是前期准备及设计阶段,要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类型,结合水质情况判断使用材料类型,根据地势设计高度,考虑地形要素确定基础结构。绘图人员除了结合影响因素设计具体路线、创建建筑模型以外,还要有长远的目光,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改变速度等原因,加设抗震、防火等功能,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不造成资源浪费。其中3D建模功能实现了数据实体化、可视化的进步,让人直观感受建筑物最终成品。当然,可以通过分析模型来确定实际建筑物还存在哪些不足,然后进行改进。
(四)工程辅助环节
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巨大,仅依靠原有的管理方法,想做到面面俱到是很苦难的。因此要善于利用技术进步来带动管理方式的改革。进行工程辅助的一个重点就是统计。人员、物资、设备等数量统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晴雨状况、水流大小的统计能够反映自然界的规律,只要遵照自然规律展开工程施工,就不会造成工程损坏以及效率降低等后果,规避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材料的浪费[4]。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创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对人力资源、物资存储、设备情况、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管理,都可以形成数据,反馈在系统中。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看分析结果,对整体情况了若指掌,精确指出错误与不足,快速寻找解决办法,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工程按时保质的完成。该技术的使用解决了前期准备面临的棘手问题,为后期施工提供了便利,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朝着自动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恩.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论述[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5):177-177.
[2]王艳红,王向辉. 试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J].四川水泥,2016(7):156-156.
[3]王玉堂.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简述[J].水能经济,2017(3):270-270.
[4]段建才.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