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荒山以绿色
绿江村落带林泉,幕府秋晴爽气高。占古“金陵四十八景”六席的幕燕(幕府山-燕子矶)风光带,如今重又焕发青春,如画卷新展,显现出她俊美的绰绰丰姿。伫立山顶,俯瞰群山,昔日满目疮痍的幕府山,已呈现出一派绿树成荫、层林尽染、鸟语花香的勃勃生机。
建国初期,为发展经济,幕府山地区大规模劈山采石取矿,这里曾是中国最早出口白云石的产地,也曾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矿山”、“码头矿山”,其中仅国营企业白云石矿一家就占地两平方公里。轰轰烈烈五十多年的开采后,幕府山的主峰被夷平,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毁坏。1998年12月,经南京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式成立幕府山地区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停止开山采石,实施幕府山植被恢复工程。2001年9月,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成立后,全面启动幕府山植被复绿建设工程。
由于采石场长期无节制、无规划的开采,幕府山不但满目疮痍,而且更有许多悬崖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严重的如幕府山北坡的一片裸崖,表面的岩石裸露在外数十年。这片悬崖全长800米,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坡度则高达80度,要在这样的绝壁上植树绝非易事。园林专家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决定对其凿石开槽填土植树,先由工人们用风镐在崖面凿出种植槽,再往种植槽里灌入肥沃的土,之后将一株株女贞、凌霄、金银花、地锦、络石、黄馨等藤本植物种植在土壤里。几个月之后,奇迹般的结果鼓舞人心,成功绿化面积达9.35万平方,种植成活12个品种的植物多达7.79万株。这一创举被园林专家戏称为“石上绣花”。如今,这片裸岩之上,终于绿色处处。
“幕府山的植被恢复工程中,林相得到了较好的改造。”这是一位林业专家的评语。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园林工作人员以乡土性、适应性、多样性、观赏性、经济性五个绿化选树原则,在山上植下了九十多个品种的苗木。其中,以雪松、黄馨、石楠一类生长旺盛、适应气候土壤并具观赏性的植物为主打,兼顾乌桕、黄连木和火炬树等观叶植物,并点缀有柿子、火棘、山茱萸之类的观果植物,同时还有紫薇、樱花等观赏花卉。登临幕府山高处就能一眼望到沿防火道两侧,盛开的紫薇在浓密的山麻杆后面时隐时现,周围地面上夹杂着厚厚一层金焰绣线菊和日本绣线菊,细碎的小花散落在分成两色的草坪上煞是好看。有游人赞道:春夏有樱花、紫薇之类以红白为主色的观赏花卉,秋天有火炬木这样火红色的观叶植物,就连冬天也有常绿的雪松和石楠为幕府山扮靓。
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组织开展了历时十年分十期总投资额近七千万元的植被恢复系统工程,创造出“填土复绿法”、“凿石挖槽法”、“轮胎织网法”等全新复绿方法,累计回填土方约186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67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近283万株,苗木品种达120多个,平均成活率达98%,修建了总长约14.9公里的三条防火通道。昔日的矿车轰鸣,如今已被鸟鸣莺啼取代,过去的尘土飞扬也已变成了现今的满眼翠绿。2011年幕燕风景名胜区被省授予省级森林公园。
塑形象于管理
长期以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特质鲜明、绿色文化浓厚的城市形象。幕燕风景名胜区作为南京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宝剑锋从磨砺出,优美的环境来源于景区管理部门精心管理、精心养护。
坚持生态优先,积极优化幕府山生态系统结构。在多年复绿工作的基础上,景区管理处及时提出了生态修复理念,联合南京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旅游地理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幕府山进行深入调研,制定了《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提升与环境优化方案》,方案中根据幕府山各个地块的差异性划分了不同的生态单元,并选择重点部分实地采样,科学实验,进行详细剖析。而后编写了《采石废弃地修复前后遥感影像判读》为幕府山多年来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专业分析和数据支持,也为幕府山从单纯的植被恢复转型为生态修复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完成《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对幕府山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修复成果进行了全局性概括性的总结。
实施分级管理,提升景区养管品质。为提高绿化养护水平、提升景区景观效果,幕燕风景区管理处对幕府山养护区域进行了科学界定划分,将景区的养护管理划分为三级:景区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景观节点及周边区域实行一级养护,注重植物造型,注重美化彩化;一级养护区域向内逐步延伸,为二级、三级养护区域,逐步减少修剪量,追求自然,讲究生态、培育植物种类多样性。
防控结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一是健全完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签订安全保卫人员责任书,将治安、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有效地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积极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景区平安。二是巩固警民共建。与当地派出所联合设立警民联防点,建治安岗亭,共同维护景区公共安全。三是建立有效安防体系。由一支安保机动队管理、三个出入口集中串联、五家养管单位全覆盖的安防网体系建立已现雏形。
融人文入景观
幕燕风景名胜区(幕燕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城北,横跨鼓楼、栖霞两区,规划面积708.4公顷,外围保护地带171.5公顷。景区兼备山、水、城、林等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山秀水阔,依山傍水,气势磅礴,向有“金陵古佳丽地,而北郊为最”之誉,坐拥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幕府登高、达摩古洞、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及化龙丽地。其中,幕府登高习俗已被列为南京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作。幕府登高是南京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特色环境的结合,同时也是大江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幕府山更是南京登高游览长江东流的最佳之地,也是南京人古时就有的登高祈福之地。 自古以来,幕府山燕子矶附近不但是大江南北的交通渡口,也是古金陵防御江北的战略屏障和军事要道。因此在幕府山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历史景观和民间传说。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威王为了压制南京的“王气”,派人埋金于幕府山西麓金陵冈,从而使南京有了“金陵”的美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视全国就是从这里南下的;公元317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此渡江到建康(南京)登基而建东晋,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因此得名;山北临长江,形势险要,东晋、南朝时为建康门户。在梁武帝时,有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南朝梁末,北齐军渡江南进,陈霸先率军出此山拒战,大破北齐军;在宋金战争时,八卦洲就是黄天荡,当年宋朝军队在这里大败了金兀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自然也多次来这里巡察、游玩;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选定在幕府山侧的张阵湖中试验他的海船;英雄郑成功也曾经在公元1659年挟兵从福建一路杀到南京、屯兵幕府山而欲光复金陵;清王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多次到幕燕游历。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到此地,留下了许多诗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幕府山已经从植被复绿向景区管理建设,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方面转变。幕燕风景名胜区已经进入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
沈宁作品赏析
沈宁,字癸酉,男,1967年生,就职于某机关单位,书协会员,山东省济宁市青年美协顾问,中国淮海书画网艺术总监。自小受业于西泠叶一苇先生,从事篆刻、国画创作近四十年。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名家、教授追捧收藏,屡屡被全国各家学术机构、主流媒体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及收藏潜力的书画家。
张星星简介
张星星,1983年生,书法硕士。现为江东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江苏省文联。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和“首届‘江苏书法奖’作品展”等;获“第五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首届“沈尹默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等;论文获“金陵墨韵六朝风首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论文《论林逋书法风格》《中国书法史中“林逋”概念的历史生成》《钟繇小楷学习心得》《钟繇<宣示表>章法论》等先后发表于《江苏文艺与评论》《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作品被五台山藏经阁等机构收藏。
绿江村落带林泉,幕府秋晴爽气高。占古“金陵四十八景”六席的幕燕(幕府山-燕子矶)风光带,如今重又焕发青春,如画卷新展,显现出她俊美的绰绰丰姿。伫立山顶,俯瞰群山,昔日满目疮痍的幕府山,已呈现出一派绿树成荫、层林尽染、鸟语花香的勃勃生机。
建国初期,为发展经济,幕府山地区大规模劈山采石取矿,这里曾是中国最早出口白云石的产地,也曾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矿山”、“码头矿山”,其中仅国营企业白云石矿一家就占地两平方公里。轰轰烈烈五十多年的开采后,幕府山的主峰被夷平,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毁坏。1998年12月,经南京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式成立幕府山地区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停止开山采石,实施幕府山植被恢复工程。2001年9月,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成立后,全面启动幕府山植被复绿建设工程。
由于采石场长期无节制、无规划的开采,幕府山不但满目疮痍,而且更有许多悬崖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严重的如幕府山北坡的一片裸崖,表面的岩石裸露在外数十年。这片悬崖全长800米,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坡度则高达80度,要在这样的绝壁上植树绝非易事。园林专家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决定对其凿石开槽填土植树,先由工人们用风镐在崖面凿出种植槽,再往种植槽里灌入肥沃的土,之后将一株株女贞、凌霄、金银花、地锦、络石、黄馨等藤本植物种植在土壤里。几个月之后,奇迹般的结果鼓舞人心,成功绿化面积达9.35万平方,种植成活12个品种的植物多达7.79万株。这一创举被园林专家戏称为“石上绣花”。如今,这片裸岩之上,终于绿色处处。
“幕府山的植被恢复工程中,林相得到了较好的改造。”这是一位林业专家的评语。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园林工作人员以乡土性、适应性、多样性、观赏性、经济性五个绿化选树原则,在山上植下了九十多个品种的苗木。其中,以雪松、黄馨、石楠一类生长旺盛、适应气候土壤并具观赏性的植物为主打,兼顾乌桕、黄连木和火炬树等观叶植物,并点缀有柿子、火棘、山茱萸之类的观果植物,同时还有紫薇、樱花等观赏花卉。登临幕府山高处就能一眼望到沿防火道两侧,盛开的紫薇在浓密的山麻杆后面时隐时现,周围地面上夹杂着厚厚一层金焰绣线菊和日本绣线菊,细碎的小花散落在分成两色的草坪上煞是好看。有游人赞道:春夏有樱花、紫薇之类以红白为主色的观赏花卉,秋天有火炬木这样火红色的观叶植物,就连冬天也有常绿的雪松和石楠为幕府山扮靓。
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组织开展了历时十年分十期总投资额近七千万元的植被恢复系统工程,创造出“填土复绿法”、“凿石挖槽法”、“轮胎织网法”等全新复绿方法,累计回填土方约186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67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近283万株,苗木品种达120多个,平均成活率达98%,修建了总长约14.9公里的三条防火通道。昔日的矿车轰鸣,如今已被鸟鸣莺啼取代,过去的尘土飞扬也已变成了现今的满眼翠绿。2011年幕燕风景名胜区被省授予省级森林公园。
塑形象于管理
长期以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特质鲜明、绿色文化浓厚的城市形象。幕燕风景名胜区作为南京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宝剑锋从磨砺出,优美的环境来源于景区管理部门精心管理、精心养护。
坚持生态优先,积极优化幕府山生态系统结构。在多年复绿工作的基础上,景区管理处及时提出了生态修复理念,联合南京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旅游地理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幕府山进行深入调研,制定了《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提升与环境优化方案》,方案中根据幕府山各个地块的差异性划分了不同的生态单元,并选择重点部分实地采样,科学实验,进行详细剖析。而后编写了《采石废弃地修复前后遥感影像判读》为幕府山多年来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专业分析和数据支持,也为幕府山从单纯的植被恢复转型为生态修复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完成《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对幕府山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修复成果进行了全局性概括性的总结。
实施分级管理,提升景区养管品质。为提高绿化养护水平、提升景区景观效果,幕燕风景区管理处对幕府山养护区域进行了科学界定划分,将景区的养护管理划分为三级:景区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景观节点及周边区域实行一级养护,注重植物造型,注重美化彩化;一级养护区域向内逐步延伸,为二级、三级养护区域,逐步减少修剪量,追求自然,讲究生态、培育植物种类多样性。
防控结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一是健全完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签订安全保卫人员责任书,将治安、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有效地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积极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景区平安。二是巩固警民共建。与当地派出所联合设立警民联防点,建治安岗亭,共同维护景区公共安全。三是建立有效安防体系。由一支安保机动队管理、三个出入口集中串联、五家养管单位全覆盖的安防网体系建立已现雏形。
融人文入景观
幕燕风景名胜区(幕燕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城北,横跨鼓楼、栖霞两区,规划面积708.4公顷,外围保护地带171.5公顷。景区兼备山、水、城、林等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山秀水阔,依山傍水,气势磅礴,向有“金陵古佳丽地,而北郊为最”之誉,坐拥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幕府登高、达摩古洞、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及化龙丽地。其中,幕府登高习俗已被列为南京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作。幕府登高是南京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特色环境的结合,同时也是大江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幕府山更是南京登高游览长江东流的最佳之地,也是南京人古时就有的登高祈福之地。 自古以来,幕府山燕子矶附近不但是大江南北的交通渡口,也是古金陵防御江北的战略屏障和军事要道。因此在幕府山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历史景观和民间传说。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威王为了压制南京的“王气”,派人埋金于幕府山西麓金陵冈,从而使南京有了“金陵”的美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视全国就是从这里南下的;公元317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此渡江到建康(南京)登基而建东晋,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因此得名;山北临长江,形势险要,东晋、南朝时为建康门户。在梁武帝时,有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南朝梁末,北齐军渡江南进,陈霸先率军出此山拒战,大破北齐军;在宋金战争时,八卦洲就是黄天荡,当年宋朝军队在这里大败了金兀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自然也多次来这里巡察、游玩;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选定在幕府山侧的张阵湖中试验他的海船;英雄郑成功也曾经在公元1659年挟兵从福建一路杀到南京、屯兵幕府山而欲光复金陵;清王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多次到幕燕游历。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到此地,留下了许多诗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幕府山已经从植被复绿向景区管理建设,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方面转变。幕燕风景名胜区已经进入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
沈宁作品赏析
沈宁,字癸酉,男,1967年生,就职于某机关单位,书协会员,山东省济宁市青年美协顾问,中国淮海书画网艺术总监。自小受业于西泠叶一苇先生,从事篆刻、国画创作近四十年。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名家、教授追捧收藏,屡屡被全国各家学术机构、主流媒体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及收藏潜力的书画家。
张星星简介
张星星,1983年生,书法硕士。现为江东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江苏省文联。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和“首届‘江苏书法奖’作品展”等;获“第五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首届“沈尹默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等;论文获“金陵墨韵六朝风首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论文《论林逋书法风格》《中国书法史中“林逋”概念的历史生成》《钟繇小楷学习心得》《钟繇<宣示表>章法论》等先后发表于《江苏文艺与评论》《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作品被五台山藏经阁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