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感情的直达与曲达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体现。正如《毛诗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然而,由于人类的情感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再加上诗人们创作手段的多样化,初学者在探寻内蕴于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时,常常陷入扑朔迷离的困惑之中。因此,了解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深入了解诗人们创作的真实意图,当是我们赏析诗歌,体悟诗情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致而论,诗人们传情达意的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与曲折见情两种。
  有时,作者因外在情事而萌发感情,悲壮之怀,慷慨之志,缠绵之情,不加隐晦就倾吐而出,这种抒情方式就是“直抒胸臆”。在诗歌作品里,直抒胸臆常以直陈呼告、内心独白和感慨祈愿的形式出现:汉代民歌《上邪》里的女主人公就是用对天呼告的方式来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以告白的方式坦陈自己坚贞高洁的坦荡胸怀;李清照因相思之苦、闲愁之深而幽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苏东坡有感于天地人间自古难全的客观规律,遂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些从诗人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大多经历了一段在现实生活中萌生、酝酿的过程,直到不可遏止的程度才痛快淋漓地决堤而出,带给人们强烈的主观感受,尤其适合浓烈炽热的情感抒发。
  与直抒胸臆的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大部分诗人更为钟爱婉转屈曲的抒情方式,将感情寄寓在人、事、景、物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有些话诗人不必明言、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只能借用其他艺术形象或委婉含蓄的语言曲折地暗示本意;另一方面则与在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和道家“得意忘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崇尚含蓄的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有关,诗人们在创作表达的过程中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蕴藉之美,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审美参与意识,拓展诗作的想象空间,阔大诗作的内涵和容量,达到直露表达所无法达到的程度,在诗歌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婉转屈曲的抒情方式,常见的有融情于景、设景传情、托物言志、寄情于事等。
  有时,作者情动于中,但他并没有把感情发之于外,而是将它迅速地扑回触发情感的那个客观景,使客观景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成为“人化的自然”“生命化的宇宙”,这种抒情方式就是“融情于景”。杜甫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真的会流泪吗?其实掉泪的是因伤于“国破”而极度忧愤的诗人自己,他在观花凝望之中,冲破了自己躯壳的限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了花中,于是出现了花似溅泪,鸟也惊心的情景。推而广之,人的感情投射到其他客观景上,这些景物也一样会被人格化:风含情,水含笑,山谷会沉默,黄河会咆哮,满地黄花像我一样形销骨立,我也如傲雪寒梅一般馨香如故。这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的概念来加以解释:“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存在。”它指的是人在对事物凝神观照时,会把自己的情感移向客观对象,由物我接触发展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时,诗人似乎极力要淡去“我”的色彩,而选用极其质朴的文字、极其平直的句法去直叙其景。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使用平易浅切的语言,简洁质朴地描绘了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在农家老友处开轩对饮,闲话桑麻的情景,闻一多先生也称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然而诗中却包蕴着淳朴诚挚的故人情谊和浓厚的农家乐趣。在这类作品中,情与景交融契合, “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情即是景,景即我情,意境浑然,难分彼此。王国维先生谓之“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比如杜甫的诗《春夜喜雨》,除诗题之外,通篇不见一个“喜”字,但直景描写中深含曲意,让人觉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事实上,这些呈现于诗中的“无我之境”,虽然极力淡化隐去“我”的情绪色彩和情感渲染,但在择景入诗时也已然经过“我”的筛选提纯和整合改造,已经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客观实景。它其实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交融契合而创设出来的艺术境界。
  在特殊的情况下,诗人还对客观景进行夸张、变形,甚至虚设想象出切合自己心境的梦境或幻境借以抒怀,此为“设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用考虑客观实体的真实性,却能形象地展示出抒情主体的复杂心理与真实体验。且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纯为幻象,却是作者情之所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年迈体衰仍然心系边疆的爱国情怀。而《离骚》中的屈原上叩帝阍,下求佚女,在瑰丽奇特的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间四处求索,实因他所追求的理想瞻之在前而又忽焉在后,宛然在目又从之还远,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很难以现实景寄托之,而幻想世界却能够提供与之相谐的灵动空间,并曲折地反映出诗人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根本不符合客观事实,可谁又能否认那恰是诗人畅快兴奋心情的真切表达?
  有时,借以抒情的客观景物只是某一具体物象,如果这一物象只是触动情思、激发联想的媒介,这种表达方式叫“托物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美禽成双的动人景象自然唤起人们对爱情的渴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美禽失偶又让人不禁为离散夫妻伤情。如果诗中的物象不仅触发诗人的情感,又寄托、传达了诗人的品格志趣,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托物言志”,古代的咏物诗大多属于此类,像王安石的《梅花》、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等。这类诗歌里所描述的梅花、石灰、竹子等物往往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被作者“化无情为有情”,具有人的精神品质。它实际上是作家情与志外现于客观的感情载体。
  如果诗歌着眼于叙述具体的生活事件,但“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刘熙载《艺概·文概》),这种表达方式叫“寄情于事”,也称“因事缘情”。由于篇幅的限制,所叙之事有时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场景和片断,但人物或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却蕴含于其中。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歌描叙了作客他乡之人在写好给家人的平安信后又要开封添字这一细节,真实地传达了思乡心切又唯恐言之不详、言之不尽的细腻心理;宋代赵师秀《约客》的最后一联“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只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的动作,却将人物焦躁、期待又有些许失落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诗中所叙之事也可以是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诗人表面上回忆历史,叙述古人或他人的故事,实为抒发自己的见识与抱负,暗寄褒贬。这种抒情方式为“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大致说来,诗中所叙的人物,若生平际遇与作者相似,多有同病相怜之感,如李商隐的《嫦娥》;反之,则多在对比中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悲,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而咏怀古史古迹的诗歌,也大多从盛衰无常中引发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慨叹,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特别要提醒的是还有一类诗歌,貌似直接抒情,实为心思婉曲的表达。一种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似乎在直叙其事,但事中却有明显的弦外之音,因为表达过于含蓄朦胧,“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成为令人费解的艺术留白。另一种如韦庄的《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人并非不想归乡,实乃因战乱不断而致流离失所,客居他乡,有家难回,自我告慰的语言背后深藏着难言的苦衷。元好问的《老树》“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典型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饱含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总之,古典诗歌中展示的情感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其抒情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直抒胸臆是以真挚直率的激情宣泄来打动读者心灵,那么曲折见情则是以细腻深婉的柔情倾诉来感染读者。在实际创作中,诗人们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抒情方式,每一首诗都贮满了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古代诗人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的方向,更好地理解诗歌,体悟诗情。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成果之一,已经成为中国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当代医学类院校担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所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医学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结合医学类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系统的规划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育内容,并通过理论研究,教育载体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途径,切实把人类命运共
[摘 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关键词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且在教学改革中越来越深入体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教学工作者不断激发教学活动的新活力。高中教学中的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当前教学概况和核心素养要求,分析高中英语文本的解读。希望有助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语文课改的一大亮点,它是陶行知先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的最好体现,如果各校认真践行,将对课改的成功起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却遭遇了“轰轰烈烈——冷板凳”这一尴尬。为什么综合性学习如此不给力呢?笔者就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困惑和出路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以促进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一、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现状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形成“自主、探究、合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之间的对话属于什么内容?  生:是一种开课形式。  生:是一种客套。  生:是一种上课程序。  师:你们说的既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这几个字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固定的上课程式;说不对,那是说明你们有口无心,不是真的在问“老师好”呀。  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转而窃窃私语,不好意思地微笑)这……那……  师:同学
[摘 要:在英语中阅读与写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两个环节,它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完整性,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有效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就来探究以读促写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希望以此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以读促写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帮助同学解决英语写作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能够积累写作
[摘 要:《易经》讲的是伟大智慧,不是讲知识。从《易》的起源及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得到。中国古代先贤们,以大自然为师做《易》,告诫我们后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则会顺风顺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开启我们的心智,为社会的发展、为时代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观天道以类人道;心智;古代先贤;哲学思想;太极]  一、《易经》是观天道以类人
一、引言  2011年暑假,我跟随海淀区教育关工委和老教协培训学校前往河北怀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支教工作。这次的支教区别于以往意义上的支教,主要工作是为乡村教师进行常规性培训和问候。笔者作为一名传播者,将在象牙塔里所见所闻的优秀教育现象和18年的教育经历及其所反映的教育理念与怀来县土木镇的所有教师分享。携手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优秀老师和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的各位专家,这次的怀来之旅对我本人是一次个人品质
高三语文复习“战线长”,知识点多,学生容易心生厌倦,课堂教学也常常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而我们教师如果能根据学情、考情,对症下药,从小处入手,重视微型技能,可谓抓住了复习的“牛鼻子”,可从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废课”,从而真正提升复习效益。  微技能一:审题、读题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导致无谓丢分的情况很严重,而审题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准确
[摘 要:随着社会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即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观察分析课堂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文章以小学数学中年段教学为切入点,探究课堂规律提炼的有效途径,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规律;教学探究]  在学生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长发展的需要。受此影响,教师需要对自身课堂教学进
随着世界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也逐步向能言善辩、善于与他人交往互动型转变。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我们现在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放到重要位置。经过探索、实践,我认为开放式口语交际训练体系对于训练和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有效。我们倡导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又注重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其核心是切实注重转变观念,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