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而主体的就业观以及劳动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择业选择十分重要。劳动价值观是在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国家政策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篇文章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依据劳动价值观相关理论,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解读,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C 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82-01
一、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它系统阐述了价值形式理论,区别了之前古典经济学没有区分的价值和价格,揭示了价值和价值形式对立统一关系。
(二)劳动价值观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理论。
1、"人的本质是理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本质是理性",是因为理性让人得以从本性上与其它自然存在物相区别。“本质意味着在内在规定性上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所以人们就业,也是面临着不同岗位的招聘,他们要进行不同职业的筛选,在筛选完成之后,进行求职,理性判断下,选择综合付出成本小和收益这两项的最理性的方案。
2、择业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提出,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用公式表现为: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想选择这项职业,首先受他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的要求,也就是薪资水平、个人兴趣喜好、工作条件等等的影响。然后受他获得这份职业可能性的影响,也就是他自身的竞争力,工作能力,还有就是这份工作需要多少员工以及其他随机因素。
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人类社会本着“互相帮助”的原则,人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最大报酬的社会交往,但是获取收益的同时自己也要付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报酬,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换,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所以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就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利益交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大学生你综合考虑报酬和代价,报酬是自己获得的财富、地位、信息等等,而代价就是工作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很多大学生喜欢上班轻松而且薪资也不错的工作。
二、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结合的方式。问卷是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163份,有效收回141份。
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18-22岁,包括在校生和非在校生。我们选取了在校的志愿活动、在家的家务活动两方面。该校学生大多数参加过志愿活动,但次数较少,,且目的是为学分。在家里,大多数会去主动做家务,但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我们得出该校学生对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看法——未意识到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以下是被调查者参加的志愿活动的频次):
从中我们得到,多数大学生有意愿参加志愿活动,但次数相对较少,只是寥寥几次,志愿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的,很难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结论
(一)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功利性太强。
从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物质性的倾向,没有继承先辈们把劳动和奉献作为美德的优良传统。另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们普遍还有一种理论是将金钱与劳动价值挂钩,认为赚的钱越多,付出的劳动越有价值。
(二)部分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
大学生由于出生条件优越,往往没有吃过苦,加之家庭的溺爱,娇身冠养,导致不尊重劳动价值、看不起体力劳动等意识出现。在教育中更是教学生们要努力学习,而忽视学生动手劳作能力,在家里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不做值日等等,总想靠着别人坐享其成。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也与这种思想有很大关系。
(三)部分大学生树立了个体本位思想
个体本位思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淡薄。这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特点。另外,个体本位思想还表现出缺乏团队意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开设职业课程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就业观引导。
加强学校教育的作用。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把劳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让少部分的学生接触劳动课程,而是让所以院系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劳动课程的相关内容,侧重于劳动价值相关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真正受到劳动价值相关课程的影响,从而对劳动以及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国内外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潮有所了解,积累劳动方面的知识文化。
(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教育。
增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建立。可以是通过各种学生组织或者非正式的形式让劳动模范和学生进行交流,减少学生对劳模之间的隔阂,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和发现劳动模范的品格和劳动价值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讓学生去劳模所在岗位进行工作体验,使学生对各种劳动有一个更客观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活动,体验各种劳动角色的内涵。
当代很多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供求的不平衡,很多学生把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帮助自己树立客观的劳动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各种社会活动和扶农支教等志愿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志愿劳动中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妍 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2]马亮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研究[D],2015(5)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C 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82-01
一、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它系统阐述了价值形式理论,区别了之前古典经济学没有区分的价值和价格,揭示了价值和价值形式对立统一关系。
(二)劳动价值观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理论。
1、"人的本质是理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本质是理性",是因为理性让人得以从本性上与其它自然存在物相区别。“本质意味着在内在规定性上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所以人们就业,也是面临着不同岗位的招聘,他们要进行不同职业的筛选,在筛选完成之后,进行求职,理性判断下,选择综合付出成本小和收益这两项的最理性的方案。
2、择业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提出,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用公式表现为: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想选择这项职业,首先受他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的要求,也就是薪资水平、个人兴趣喜好、工作条件等等的影响。然后受他获得这份职业可能性的影响,也就是他自身的竞争力,工作能力,还有就是这份工作需要多少员工以及其他随机因素。
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人类社会本着“互相帮助”的原则,人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最大报酬的社会交往,但是获取收益的同时自己也要付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报酬,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换,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所以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就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利益交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大学生你综合考虑报酬和代价,报酬是自己获得的财富、地位、信息等等,而代价就是工作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很多大学生喜欢上班轻松而且薪资也不错的工作。
二、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结合的方式。问卷是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163份,有效收回141份。
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18-22岁,包括在校生和非在校生。我们选取了在校的志愿活动、在家的家务活动两方面。该校学生大多数参加过志愿活动,但次数较少,,且目的是为学分。在家里,大多数会去主动做家务,但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我们得出该校学生对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看法——未意识到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以下是被调查者参加的志愿活动的频次):
从中我们得到,多数大学生有意愿参加志愿活动,但次数相对较少,只是寥寥几次,志愿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的,很难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结论
(一)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功利性太强。
从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物质性的倾向,没有继承先辈们把劳动和奉献作为美德的优良传统。另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们普遍还有一种理论是将金钱与劳动价值挂钩,认为赚的钱越多,付出的劳动越有价值。
(二)部分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
大学生由于出生条件优越,往往没有吃过苦,加之家庭的溺爱,娇身冠养,导致不尊重劳动价值、看不起体力劳动等意识出现。在教育中更是教学生们要努力学习,而忽视学生动手劳作能力,在家里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不做值日等等,总想靠着别人坐享其成。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也与这种思想有很大关系。
(三)部分大学生树立了个体本位思想
个体本位思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淡薄。这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特点。另外,个体本位思想还表现出缺乏团队意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开设职业课程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就业观引导。
加强学校教育的作用。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把劳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让少部分的学生接触劳动课程,而是让所以院系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劳动课程的相关内容,侧重于劳动价值相关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真正受到劳动价值相关课程的影响,从而对劳动以及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国内外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潮有所了解,积累劳动方面的知识文化。
(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教育。
增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建立。可以是通过各种学生组织或者非正式的形式让劳动模范和学生进行交流,减少学生对劳模之间的隔阂,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和发现劳动模范的品格和劳动价值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讓学生去劳模所在岗位进行工作体验,使学生对各种劳动有一个更客观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活动,体验各种劳动角色的内涵。
当代很多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供求的不平衡,很多学生把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帮助自己树立客观的劳动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各种社会活动和扶农支教等志愿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志愿劳动中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妍 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2]马亮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研究[D],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