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颇具实践教学功能的世界史教材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反映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史观的新的理解,对中国学者编纂世界历史教材提供了一种实践方面的借鉴。
  首先,《新全球史》系统性地关注跨文化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本特利认为,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考察那些对不同社会中人们之间交流有促进作用的网络和结构,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即使是对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阶段的考察中,本特利都深入挖掘史料,对世界各地(包括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早期社会)的文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这一部分,本特利关注的是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早期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有限的商贸活动。这种叙述方法,与吴于廑提出的世界是“由分散而整体”的观点相契合,准确且富有说服力地表达出,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古代就开始的漫长过程。
  第二,《新全球史》体现了作者为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所作的努力。“欧洲中心论”这种思维定势在理解和分析世界历史时存在很多错误,不仅我国的学者对此提出过深刻的批评,西方学者也在试图完全超越它。为了彻底摒弃“欧洲中心论”,本特利在写作中不是把“国家”作为主角,而是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比如书中提到的地中海社会、基督教社会和新石器时代的城市社会等等。全书的篇幅也大体上在几大地区之间进行平衡,并有意识地避免欧洲所占的比重过大。从总体上看,《新全球史》关注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没有局限于欧亚大陆,当然更没有局限于欧洲。该书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就是对非洲和澳洲的描述。国内的世界史教材多数都是在讨论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和欧洲的帝国殖民时,才会涉及到非洲。而在《新全球史》中,从第一部分到最后一部分都分出专门的章节来描述非洲(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发展。大洋洲相对较小且相对孤立,但本特利却认为大洋洲能微观而清晰地反映整个世界的历史,因而对这里的移民、文化传播、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等内容非常关注。对欧洲人到来之前的美洲,也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讨论中美洲庞大帝国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北美不同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在别的世界史教材中是很少有的。
  第三,《新全球史》注重对最新学术成果的吸纳,具有新意。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应该与同时代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因为史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往往体现了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所以历史教材只有不断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与活力,才能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本特利认为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往往能对历史学家理解历史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影响,因而在叙述过程中亦能有意识地传达近期学术成果。比如在讨论欧洲工业化的章节里,对“西方兴起”这一热点问题也是着墨颇多的。
  第四,作为一部教材,《新全球史》有着较强的实践教学功能。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有科学和完整的体系,但是否具有可读性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新全球史》一书问世于20HD0年,至2005年已经出到修订第三版,短短五六年间一跃成为全美销量第一的世界通史教科书,其可读性可见一斑。该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为开篇,不仅能勾勒出该章的主题,帮助学生记忆那些深刻影响人类的世界历史知识,也使每一章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超越西方中心论,以世界眼光写作的全球史。运用新一代全球史观,透视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与交流。同时也是最畅销的世界史,美国千所学校百万学生首选教科书。
其他文献
因为自幼喜欢书法,所以平素也喜欢与书法家结缘交游。赵正先生就是由书法家夏天公介绍认识的。  天公兄是从甘肃南下深圳的,赵正是他在兰州时的书法老师。90年代中期,我家与天公兄过从甚密,我的女儿乐乐当时刚上小学,曾经跟着天公临过一阵张迁碑,张口闭口都是夏老师。而天公兄则是张口闭口赵老师,一来二去的,这师徒俩就形成了默契,一说到赵正就改叫“师爷”了。当然,“师爷”本人对此却全然不知。  我第一次见到赵正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亲历记。作者乔恩·克考尔受《户外》杂志的派遣,为考察珠峰商业化问题参加新西兰著名领队罗布·霍尔的商业登山队。他自身没能抗拒登顶珠峰这个“男人和男孩们”的梦想,拒绝了杂志社让他只到大本营的设想,决定尝试登顶。本文摘自该书。    从“阳台”向下的几十米是一段平缓开阔的岩沟,这一段路没什么问题,但随后就变得艰难起来。路线被15厘米厚的新雪覆盖着,在
这本书出版前夕,我们读到了中国民俗专家刘魁立先生的一篇文章,提到“我们的节日核心是我们自己和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系统的时间安排”,这段话可以成为这本书很好的注解。  本书虽以二十四节气结构全篇,却乐于采用一种更为感性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已届中年的普通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曾经的诗意生活,对已经逝去的田园牧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着的中国哲学特有的韵
天上有10个太阳!这或许是中国古人在遭遇难以想象极端酷热天气下的一种描述。后来在传说中横空出世的一位射日英雄,一口气干掉了9个太阳,为当时人们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也曾有描述,在任性并毫无法则的烈炎面前,所有文明终将毁于一旦。  无论是神话还是小说,人类面临的热灾问题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宇航局(NASA )通过卫星数据测量地球吸收到的太阳能量,并将其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提出了一个“横山法则”,即“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多一点自觉性,积极进取,自动自发,就能在职场中有所成就。  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作者哈伯德说道:“我欣赏的是那些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人,他们不管老板在不在办公室,都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被解雇,也永远都没有必要为了加工资而罢工。”
李西闽为人,豪爽,热情,擅长写作和喝酒,脾气比较暴。也有着男人的缺点。以前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可交的朋友,没什么遮掩的。  但这一次的毫不遮掩,让人震颤。尽管我已经清楚他在地震中是怎么被压住的,又是怎么被救出来的,但读《幸存者》,眼泪还是流了出来。  这本书和李西闽所有的书都不同,也和所有描述地震的文字不同。这是一个写字的人在黑暗与绝望中的思考,是一个人在濒死的边缘,对人生、友情、亲情的思考。  
在版编目(CIP)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大致分为前期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90年)、试行阶段(1991年~1994年)、全面实施阶段(1995~今)3个阶段。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领域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调查,并经过查漏补缺,共调查所得论文260篇。    1、论文的年份
《古地图密码:中国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  刘钢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定价29.00元    哥伦布1492年首先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起历时三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大航海、大探险带来“地理大发现”,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常识。然而至2001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的蓦然现身,揭示在1418年前中国人已经抵达美洲,并且完成了环球的航行。本书即由此图溯源,层层剥开中国人发现世界
《天地一书生》  周涛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7   定价:25.00元    “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军人出身的周涛也称自己是“天地一书生”,而且这个书生并不弱,反而是粗犷和雄阔的,“荒原一马,漠风吹长鬃;戈壁独驼,双峰两书卷”,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位戎装书生的梦境吧。    其实,所有的梦,都是寓言。  唯一的问题是,看你能不能清醒地破译它。  人们发明了镜子,观照自己的脸
当年,“梁陈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为人议论纷纷。作为“梁陈”之陈占祥的女儿,陈愉庆以细腻、动人的描述,记录了对古都北京实施“梁陈方案”规划的全部过程。这些平和优雅的文字,不仅是叙述一部关于父亲的传记,更是上世纪特殊年月中一个家族的历史,与一代知识精英的历史。    1949年12月,当时的聂荣臻市长在西长安街六部口北京市政府办公大楼主持召开了城市规划会议。出席会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