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北京市各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时期地区分布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还对引起非公有制经济地区分布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地区分布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指个体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他的家庭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与设备,从事个体劳动或个体经营的一种经济组织。它具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和它是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基础的两个主要特征。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设备、技术、工艺等私有,企业通过雇佣劳动,提供产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组织。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大量存在,且占有量非常大的两种重要经济组织。
一、北京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条件
北京市作为我的首都与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北京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和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齐全,吸引了海外认识来观光旅游。2015年接待入境旅客420.0万人次。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数量多,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庞大。北京市具有很强的资金优势。北京市拥有众多的国外驻京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总部与分支。202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存款数量超过70万元。这些优势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到北京市都出台了很多支持和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二、国家和北京市大力支持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1981年,国家对个体经济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1981年提出“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7年10月提出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2002年11月强调“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2013年11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要求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鼓励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具体措施。
(二)北京市大力支持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983年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郊区商品生产,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该规定提出了,要发展农村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这对北京市个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1984年4月26日北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这标志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六年的时间,北京市个体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将进入到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人民生活“几难”的几点意见》。该意见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第三产业,尤其要着重兴办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的商业、服务业。北京市个体经济开始在第三产业大量迅速发展。
1997年10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该规定要求: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1998年10月,北京市印发了《批转市计委等部门〈关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北京市第一次出台了全面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
进入21世纪后,在2006年3月15日,北京市颁布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对非公经济停收两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即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此外,该《意见》还提出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基础建设。
三、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到20世纪末,2000年底,北京市个体工商户总数为24.5万户,注册资本金26.7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总数为10.3万户,注册资本金1036.3亿元[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加大投资规模,开展对都是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業领域的投资,如观光农业、电子信息、通讯、多媒体、游戏、软件等。科技型和外向型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到2006 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为75.02 万户,从业人员97.79 万人,注册资本110.31 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总个数为30.47 万户,从业人员257.01 万人,注册资金3698.57 亿元。
截止2010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79.6万户,从业人员有114.1万人。注册资金155.48亿元 。全市的私营企业总数为49.6万户,从业人员数量316.2万人,注册资金7603.05 亿元。到2016年,全市的个体工商户总数为60.8万户,从业人员有103.1万人。北京市私营企业总数为120.9万户,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921.3万人。私营企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态势。 依据《北京统计年鉴(2019年)》中表1-11,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在2018年,北京市个体工商户48.89万户,从业人员数量为78.76万人,注册资本金199.04亿元,纳税合计381.89亿元;私营企业数量147.55万户,从业人员1123.67万人,注册资本金16.87万亿元,纳税合计1260.46亿元。
四、北京私营经济的地域分布情况与特点
(一)在20世纪北京私营企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区和近郊区
在本世纪初2001年,从私营企业登记注册地址来看,朝阳区、海淀区和门头沟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居于全市各区县的前列。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门头沟五个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55.3%。海淀区云集了全市最多私营企业,总数达3.2万户。
依据《北京经济普查年鉴(2013)》中表1—5法人单位地区分布情况,所提供的数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私营企业中占有量最大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的法人单位数为338782户。其中朝阳区企业数量为71084户,为各区县中最多;海淀区企业数量为69009户,位列各区县中第二;丰台区企业数量41043户,列各区县中第三。从2013年的普查数据来看,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仍是北京市私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
在北京市的各区县,私营企业区域特色明显。海淀区的私营企业中有很多高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企业规模大。此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中,民营科技企业所占比重占到九成以上。
而在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从事现代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数量较多。顺义、房山、昌平、大兴等城市发展新区则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主要载体,相关私营企业数量较多。在密云、平谷等生态涵养区,都市农业发展较好,从事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
(二)近年来北京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和农村分布较为均衡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2]中表4—8工商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数据显示,在2018年,北京市私营企业的总数为147.5万户。私营企业的总就业人数1123.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710.1万人,乡村就业人数413.6万人。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中表4—9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就业人数。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8.9万户,总就业人数为78.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40.2万人,乡村就业人数38.5万人。
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的地域分布来看。私营企业63.2%在城镇,个体工商户51.0%在城镇。私营企业37.8%在农村,个体工商户49.0%在京郊农村。
(三)北京非公有制经济区域分布的成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在20世纪北京市远郊区和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也造成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京郊农村发展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在上世纪,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的影响。在2001年,北京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消费比超过2。农村居民的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3]。
此外,郊区县和京郊农村的水、电力、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郊区与农村的人力资源、金融资源、服务环境等方面,与城区也存在较大差别。北京市总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其中郊區和农村占到北京市总面积的90%,在2001年的时候,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和近郊区,在远郊区和农村的私营企业数量较少。
2、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远郊区县和农村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京郊农村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城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向大兴、顺义、昌平、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迁移。这就使得远郊区和农村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另外,随着北京市对生态涵养区怀柔、密云、延庆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到京郊农村投资发展。由于城区的租金不断攀升,很多人到郊区农村居住。随着郊区和农村的人口密度、人流大幅增加,从事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也带来咨询业、交融保险业、房地产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此外,都市农业也开始在京郊农村获得较快发展。从事观光农业、农业信息与科技服务等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也越来越多。
从2013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城镇与农村的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的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大。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3] 王钦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地区分布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指个体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他的家庭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与设备,从事个体劳动或个体经营的一种经济组织。它具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和它是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基础的两个主要特征。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设备、技术、工艺等私有,企业通过雇佣劳动,提供产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组织。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大量存在,且占有量非常大的两种重要经济组织。
一、北京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条件
北京市作为我的首都与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北京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和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齐全,吸引了海外认识来观光旅游。2015年接待入境旅客420.0万人次。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数量多,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庞大。北京市具有很强的资金优势。北京市拥有众多的国外驻京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总部与分支。202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存款数量超过70万元。这些优势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到北京市都出台了很多支持和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二、国家和北京市大力支持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1981年,国家对个体经济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1981年提出“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7年10月提出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2002年11月强调“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2013年11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要求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鼓励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具体措施。
(二)北京市大力支持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983年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郊区商品生产,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该规定提出了,要发展农村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这对北京市个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1984年4月26日北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这标志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六年的时间,北京市个体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将进入到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人民生活“几难”的几点意见》。该意见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第三产业,尤其要着重兴办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的商业、服务业。北京市个体经济开始在第三产业大量迅速发展。
1997年10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该规定要求: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1998年10月,北京市印发了《批转市计委等部门〈关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北京市第一次出台了全面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
进入21世纪后,在2006年3月15日,北京市颁布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对非公经济停收两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即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此外,该《意见》还提出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基础建设。
三、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到20世纪末,2000年底,北京市个体工商户总数为24.5万户,注册资本金26.7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总数为10.3万户,注册资本金1036.3亿元[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加大投资规模,开展对都是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業领域的投资,如观光农业、电子信息、通讯、多媒体、游戏、软件等。科技型和外向型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到2006 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为75.02 万户,从业人员97.79 万人,注册资本110.31 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总个数为30.47 万户,从业人员257.01 万人,注册资金3698.57 亿元。
截止2010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79.6万户,从业人员有114.1万人。注册资金155.48亿元 。全市的私营企业总数为49.6万户,从业人员数量316.2万人,注册资金7603.05 亿元。到2016年,全市的个体工商户总数为60.8万户,从业人员有103.1万人。北京市私营企业总数为120.9万户,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921.3万人。私营企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态势。 依据《北京统计年鉴(2019年)》中表1-11,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在2018年,北京市个体工商户48.89万户,从业人员数量为78.76万人,注册资本金199.04亿元,纳税合计381.89亿元;私营企业数量147.55万户,从业人员1123.67万人,注册资本金16.87万亿元,纳税合计1260.46亿元。
四、北京私营经济的地域分布情况与特点
(一)在20世纪北京私营企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区和近郊区
在本世纪初2001年,从私营企业登记注册地址来看,朝阳区、海淀区和门头沟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居于全市各区县的前列。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门头沟五个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55.3%。海淀区云集了全市最多私营企业,总数达3.2万户。
依据《北京经济普查年鉴(2013)》中表1—5法人单位地区分布情况,所提供的数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私营企业中占有量最大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的法人单位数为338782户。其中朝阳区企业数量为71084户,为各区县中最多;海淀区企业数量为69009户,位列各区县中第二;丰台区企业数量41043户,列各区县中第三。从2013年的普查数据来看,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仍是北京市私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
在北京市的各区县,私营企业区域特色明显。海淀区的私营企业中有很多高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企业规模大。此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中,民营科技企业所占比重占到九成以上。
而在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从事现代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数量较多。顺义、房山、昌平、大兴等城市发展新区则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主要载体,相关私营企业数量较多。在密云、平谷等生态涵养区,都市农业发展较好,从事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
(二)近年来北京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和农村分布较为均衡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2]中表4—8工商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数据显示,在2018年,北京市私营企业的总数为147.5万户。私营企业的总就业人数1123.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710.1万人,乡村就业人数413.6万人。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中表4—9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就业人数。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8.9万户,总就业人数为78.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40.2万人,乡村就业人数38.5万人。
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的地域分布来看。私营企业63.2%在城镇,个体工商户51.0%在城镇。私营企业37.8%在农村,个体工商户49.0%在京郊农村。
(三)北京非公有制经济区域分布的成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在20世纪北京市远郊区和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也造成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京郊农村发展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在上世纪,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的影响。在2001年,北京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消费比超过2。农村居民的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3]。
此外,郊区县和京郊农村的水、电力、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郊区与农村的人力资源、金融资源、服务环境等方面,与城区也存在较大差别。北京市总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其中郊區和农村占到北京市总面积的90%,在2001年的时候,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和近郊区,在远郊区和农村的私营企业数量较少。
2、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远郊区县和农村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京郊农村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城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向大兴、顺义、昌平、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迁移。这就使得远郊区和农村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另外,随着北京市对生态涵养区怀柔、密云、延庆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到京郊农村投资发展。由于城区的租金不断攀升,很多人到郊区农村居住。随着郊区和农村的人口密度、人流大幅增加,从事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也带来咨询业、交融保险业、房地产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此外,都市农业也开始在京郊农村获得较快发展。从事观光农业、农业信息与科技服务等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也越来越多。
从2013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城镇与农村的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的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大。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3] 王钦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