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创新生态链构建的现状和优化对策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已进入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层面,并且先进地区已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应用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对于常州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生态链;发展现状;创新主体
  1 创新生态链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1.1 创新生态链的概念
   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等概念关系紧密。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内,在各种生物、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产业生态系统是区域内不同企业交换物质、能量、水和副产品而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多个主体之间形成 “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衍生”,通过信息传递而充分利用发展技术的复杂系统。
   创新生态链源于创新生态理论,是指创新主体之间环环相连、存亡相依,形成了不可截断的食物链,必须保持整个生态的多样性和平衡性,才能实现创新生态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是通过对创新资源要素最大化聚集及最充分利用,形成创新主体之间适度的互联竞合效应并产生合理的外溢与扩散,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创新生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其实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政府、科研机构 、高校 、企业 、等技术创新复合主体,在政策、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环境中,通过创新物质 、能量和信息流动而相互作用与依赖,围绕平台技术合作、知识协同、系统开放式创新及价值创造等方面技术和能力的互补集合实现共同的科技创新目标和目的。
   1.2 创新生态链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完善科研创新环境关键在于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链。具体而言,就是要聚焦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国际创新合作,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至关重要,并把科技创新目标瞄准战略性、前瞻性基础领域,已经有不少地方将科技研发强度等内容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这意味着新的创新矩阵正加速形成,创新红利有望密集释放。笔者认为,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链题中应有之义。
   2 常州市创新生态链构建的发展现状
   2.1 概况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94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726.3亿元,同比增长19.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8件。全市创新生态链建设初具规模,整体形成了“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布局。
   常州科教城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2019年位列中国创新园区第一名。常州、武进两个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在全国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8位和45位;江苏中关村、常州西太湖两个科技產业园先后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中关村省级高新区在全省27家省级高新区中排名第2位。建有金坛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常州经开区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钟楼区输变电科技产业园等省级科技产业园累计达20家。
   创新型领军培育企达71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达4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44家;企业研发机构达1658家,其中省级以上723家,建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257家。全市建有30家重点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其中入列省产研院专业所5家。新建安泰新材料、长江智能、中航锂电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以央企、龙头骨干企业为建设主体的新突破。
   2.2 常州创新生态链构建存在的问题
   2.2.1 创新主体结构单薄,关键产业领域创新能力较弱
   行业上游创新型龙头企业少,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在218家独角兽企业榜单中,江苏共有13家企业上榜,常州未有企业入围。从常州入选2019江苏百强创新型企业的10家企业名单中可以发现,常州的创新型企业大多集中在天合光能、星宇车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常柴股份、恒立液压等制造领域的企业,主要偏重于制造业主导的创新,产业相对单一,偏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后端,关键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创新主体中大学数量不足,缺乏丰富的高校资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数量少,相比南京、苏州等地常州大学较少,人才及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目前仅有4家具备本科生培养高校,3家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校,本科以上人招生规模年均1.2万左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缺乏,研发型人才自身供给力偏弱。常州在高校创新类人才上的劣势被逐步放大,与南京、苏州、无锡的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
   2.2.2 创新主体投入匮乏,服务平台建设欠缺
   目前建立研发服务体系以及机制尚待完善,政策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也有待完善,缺乏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统领性政策,特别是促进企业培育 、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效率尚待提升,政府科技投入亟待增强,根据常州统计年鉴中2018年全市科技财政投入26.6亿元(同期苏州市科技财政投入152亿元),R&D经费支出5.17亿元,分地区政府科技拨款中,基础研究投入仅320万元,应用研究投入仅275万元。
   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没有被重视,自主创新存在局限性。常州目前创新创业的中介组织数量较少,服务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创新主体在研发设计、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法务服务、市场推广方面的服务需求。常州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运行效率偏低,缺乏高效的“循环使用和滚动支持”机制。此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也较少,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市场交易量不高,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缺失。    2.2.3 创新协同平台亟待提升,协同互动有待加强。
   创新资源过度分散,载体功能及规模集聚效应还有待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支配效率低,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还需引进与深度融合。每年常州市组织一次的518展洽会,加快培育创新产业、壮大创新企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企业的创新技术真需求征集困难、关键性“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克难、长效的合作机制未曾形成等困局。急需建设集创新资源、企业需求和研发能力于?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推进常州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2.2.4 创新转化工程尚存缺位,创新环境需持续优化
   近年来,常州市的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仍面临经济治理转型中新经济增长培育动能不足,产业生态圈与创新生态链脱节的困境。目前城市创新生态布局有待提升,创业资本、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水平还很低,产业转型缺核心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缺资金、技术转移转化缺人才队伍,科技金融服务缺平台,亟需培育适宜创新生态环境生成的创新主体、打造有活力的创新生态链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3 常州创新生态链构建的对策及建议
   3.1 制定综合性政策,构建动态可持续性城市创新体系
   立足常州本地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及区域优势,构建本地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内生驱动发展。围绕打造研发型产业园区、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机制、“团队控股”的新型运行机制、科技金融有机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培育及引进等方面制定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综合性政策及措施。
   全面系统性的推出创新人才类政策、成果转化类政策、企业类、科技金融类政策、科技体制改革类政策、科技服务类政策、平台载体类,打好构建创新生态链的一套政策组合拳。同时出台一系列构建创新生态链专门的配套措施,建立工作任务分解表,将每条政策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让政策责任分工更明确、可执行性更强。
   3.2 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融合
   加强前瞻部署,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注重集成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在光伏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及新医药、轨道交通与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形成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围绕发展需求,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在现有企业及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有计划的集聚资源,布局建设研发产业园区,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实施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计划:加大培育核心技术领先、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3.3 着力联动配套,提高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效应
   紧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充分发挥科教城、高新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法务服务、咨询服务、会计、税务金融服务等。建设和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知识、技术、股权交易市场,促进知识、科研成果的流动及市场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及产业化。建立常州市高层次 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采用前台“一站式”受理、后台多部门协同办理的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
   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帮助企业提炼创新需求与技术难题,共同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吸引高水平原创性技术成果到常州落地地转化。继续推行“千企技改升级计划”、引入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模式。
   3.4 加大资助力度,打造四位一体创新生态环境
   加大政府对财政科技投入与绩效力度,积极推进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性改革,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优化科技资金管理制度,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创新先锋企业开展绩效评价,激发科技创新能。
   围绕“人才、空间、金融、政策”打造思维一体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由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研发骨干人才、产业基础人才共同组成的人才生态。围绕科教城、常州高新区、金坛华罗庚科技产业园、经开区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等南北方向、东西方向两大主轴研发产业带。围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和科技创投等打造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保持持续稳定支持,提高创新产出强度。制定落实专项人才、项目、平台和税收的政策生态。
   参考文献:
   [1]高海燕.創新生态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J].科技和产业,2020(9):41-44.
   [2]李娜娜.构建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的创新生态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20(9):9-10.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深化科技改革背景下高校科技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221)。
   [作者简介]姚娟(1982—),女,汉族,江苏扬中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技术转移研究院副院长,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农业经济组织的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基础信息、掌握一手资料,总结了加拿大农产品营销的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中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加拿大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提出对中国农业经营的启示。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理念;农业经营;土地资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2.009  1 前言  在布鲁
[摘 要]中国属于后起发展中国家,若想实现长期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制定和自身实际条件相符的发展战略,并不断优化和改善自身的增长条件。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后,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拥有的增长条件都出现了一些改变,传统增长战略理念与路径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很难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文章针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与增长路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增长;增长路径  
[摘 要] 我国企业间以票据为载体的信用支付体系仍未完全建立。为此,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供应链金融、票据支付、应收账款账期的相关办法。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在国内各行业市场应用情况,并介绍了商票融资市场上各参与主体的展业方式,旨在找到一条适合商票自身特点、满足市场需求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电子商业;汇票市场;融资  [DOI] 10.13939/j.cnki.z
[摘 要]文章主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阐述了苏州-南通跨江融合发展对于长江一体化的意义,以城市间平衡协调发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主要切入点,解释了两地跨江融合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腹地、交通效率、经济质量、生态环境四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入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在目前战略关键时期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资源整合以及经验引领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区域融合发展;平衡协调发展;长江三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本要素实现了初期积累到后期发力,每个阶段中都需要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以及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其中的资本要素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竞争最终集中在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人才的竞争构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而人才又是人力资本中的核心要素。文章从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内容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方式、效应、类型等方面综合分析,指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