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拳成兵器就”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车星辰先生在《精武》2009年第5期上,对王芗斋先生的著名观点——“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的议论。开始,我本认为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武林同道之间难免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是看到后来,作者居然搬出了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似乎要挖掘王先生的“汉奸动机”,这就让我控制不住了,觉得自己似乎应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为王先生说几句公道话。
  说起“局外”,因为我还没有具备大成拳门人的资格,仅仅是一个爱好大成拳的武者,因为在四十多年的武术实践中,我从思索和探讨中认识了大成拳,也逐渐认可了其与众不同的武学理论。我想,作为一个局外人,也许更能客观地对大成拳做出一些相对中肯的评价。
  我认为,大成拳是一种革命性、科学性的拳术,它完美地体现了健身和防身,以及精神气魄、道德情操的共同修炼的特点。这是我以前所学过的绝大多数拳术内容所不具备的。
  举个例子吧,由于小时候打沙袋不得法,伤了手上的某些地方,加上我这人先天素质不太好,可能是那时气血还不怎么旺盛吧,到了冬天,无论我如何运动,包括高强度的运动,那些地方也难免会红肿,甚至生冻疮。但是,只要一练大成拳的桩功,每天一小时,只要三五天,冻疮就会逐渐消失,即使已经溃烂了,也会很快就结疤,手上的血脉会恢复正常。这让我明白了大成拳的全身调理功能是无与伦比的。
  严格说来,我这人悟性不怎么高,所以直到现在,仍然喜欢强度高一点、速度快一点的锻炼方式,属于“好动”型,本没有多少耐心练站桩的功夫。但到了冬天,却只能乖乖地站了,多年下来,感觉自己的反应速度、发力效果都大有改善,关于武术的许多问题也有了与从前完全不同的体会,于是开始对这门功夫有了一点心得。当然不能与大成拳高手们同日而语了。
  所以,除了感谢王芗斋老师为我们练武者留下这门宝贵的遗产,让我们从中受益,我这里暂时就不多说了,但至少有一句是必须说的,这样一位对武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前辈,值得我们后生晚辈们永远崇敬。
  车先生说到了王芗斋先生的师承,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电许车先生说得有道理吧,凶为我以前看到过在民国出版的一本《五行拳》中介绍到行意拳的谱系,提到郭云深的几个弟子中,的确并没有王芗斋,我当时理解为仅仅是排列了他最出名的早期弟子吧,不排除在晚年又曾经有过收王芗斋为徒的可能,所以在我心日中没有对此有过怀疑,不知车先生的“李豹说”的证据来自哪里?
  我想即使是真的吧,包不能说就影响了大成拳的价值。看问题当然不能看表面的东西,名师的徒弟甚至后人未必就一定能继承什么绝学。三十年前,我知道了民国时期在成都打过九省金章,当过多年青羊宫擂台擂主的余发斋,于是和一位朋友专门去寻访过他的后人,结果却让我非常失望,他们都身在农村,似乎已经完全不接触武术了。
  倒是不少武林新秀,常常是并非出自名门。如今的擂台高手们电大多是出了名我们才开始知道他们的师承,和名门,甚至名拳都没有太大的关联。
  可如今武术界似乎有一种风气,提到某人就先挖掘一下他是哪位名师的高足。我觉得,斤斤计较于师承,或者沾沾自喜于名师之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关键是看你自己的武学修为。
  如果我们抛弃了种种偏见,客观地回答一句,王先生对武术的贡献,是我们今天的一般武林人上,甚至是“大师”们能比的吗?
  再说“拳成兵器就”本身吧,我认为这话没有错,包含了一种武学的高境界,所以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真理。它的意思不是叫人不要学“刀枪”,而是不要在拳没有学成时,就依赖刀枪。当然它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只要“拳学”成了,一般刀枪的使用就不再有什么大问题了。甚至可以说,拳学可能“触类旁通”,可以很好地通向任何“兵器”的领域。这样理解,当然是一般练兵器的高手们最不能接受的了。
  顺便说一句,我以前在文章里都已经提过这话了,这句话,甚至影响了我对器械的练习和掌握的层次,特别是帮助我最终完成了我自己的二节棍术。它让我无论是拳也好,兵器也好,都不再在小节和技术上过分用功,即要追求“一”的大境界。
  中国武术中关于兵器的内容似乎是太丰富及复杂,理所当然地,大家会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似乎太狂了,敢于藐视这样众多的器械高手。记得王先生还有一个“工程师和小炉匠”的比喻,当然更容易伤人自尊。
  我认为,王先生的这话和他的武术理论完全融合了,武术应该以最简洁的形式来表现,简洁到什么程度呢?最终是无招!
  这样我们当然就可以理解王先生的苦心了,他是对中国武术中那种繁难和艰深的内容深恶痛疾,这些内容无疑白白地耗费了千万习武青年太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王先生的武学理论是完全符合“大道至简”原则的,也是科学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王先生认为,兵器不过是手的延长而已,所以,在兵器这样的领域里,不要把所谓的技术的东西看得太重要。
  我也设想过,一个非常熟练地使用刀枪之类的少年,如果他没有功力,在真正的高手面前肯定会不堪一击。
  原全国武术协会主席顾留馨先生就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里,看到一位“精于棍法”的教师挑战内家拳师林济群,被林仅用一短竹棍一招击败的事实。我相信,要说对“棍”的理解,这位教师无疑要多得多,功夫也未必会差了多少。他输在武术理念上。所以说他与林师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再说,对于一个武功本来就已经高强的人来讲,一门兵器真的就那样难于掌握吗?
  现代格斗专家们普遍认为,会武术的人,掌握短棍只需要一到二天的时间,就完全可以用于实战。抗战中,大刀训练通常只有几天,大多战士根本没有一点武功基础,只针对性地学习一到二招,就可以在战场上大显威风,还能砍了不少鬼子的头,弄得日本兵提到大刀队就非常紧张。
  我们再把中外刀剑的训练进行简单的比较吧。我学过国内几种刀,也练过一点日本刀。我国的刀有相当丰富的技术和招数,练上多年可能未必称得上入门;而日本刀的基本技术,只不过是有限的几招而已。
  然而日本刀术的威力你能小看吗?且不说在明朝,就已经大胜我们的大刀和长矛,当年戚家军是用了特殊的非常规兵器和作战方式才打败了日本人的刀阵的。就是在近代,攻占冲绳前夕,日本刀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曾经在美国步兵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美国大兵们普遍认为:在短兵格斗中,唯一能战胜它的只有手枪。
  而从日本武术家泽井健一的回忆看,王先生居然随手就用大约一尺长的一支短棍,轻松地战胜了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他,并且让他输得心服口服。这恐怕应该是比较确凿的证据,日本人虽然在武术方面普遍有浮躁和过分执着的毛病,但至少有实在的优点,不尚虚夸,也从不神化大师,甚至如他们的“姿三四郎”这样真正的大师,也只如实记载史实而已。他的话证明王先生的确用他非凡的武功,印 证了他“拳成兵器就”的理论。所以,泽井健一先生记得,当时王先生轻轻说了一句,“任何兵器都不过是手的延长”。
  再说拳法吧,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相当丰富的拳法内容,而西方人的拳击就是主要的三招而已。一个拳击高手如泰森之流,如果不戴厚厚的拳套,就会真正具备可怕的实战能力和效果,美国拳击界认为,“这是除了手枪谁也拦不住的家伙”,加上体力的悬殊,如果直接用拳头徒手搏斗,恐怕目前在国内还少有能与之匹敌的人才。‘
  中国是“剑术神话”的故乡,所以也有相当丰富的各派各类繁多的剑法流传下来,而你看国际击剑比赛技术,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动作变化而已。这才是通过实战淘汰保留下来的东西,效果恐怕也不差吧?
  至于枪术,其中的花架子,表演成分,也就是水分远远超过了实战所需要的内容。从步兵的刺杀动作就可以看出,枪的特点是如何通过实战在简单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
  我知道车先生是练鞭杆的高手,我也练过一点。知道鞭杆比起其它的棍法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了。内容已经比较简洁和实用。但即使是简化鞭杆套路就有32个动作,两路鞭杆就有一百多个动作。而我曾经练过武当内家短棍,它仅有9个动作!我经过实战检验后,就重点只练其中的3个动作,我觉得就已经能应付绝大多数的情况了。
  我学过程国香老师的短棍,更仅仅只有4个主要动作,充分体现了简单、科学而实用的特点。而程老师在解放前就多次凭它参加过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械斗,而从未有过一败。
  我现在对儿乎所有的器械,都不再是拘泥于招式,也几乎不再专门练招数,只遵循一定的原则,凭感觉进身和出击而已,这才是实战的状态。我想,有一定武功基础的人可能都会和我有同样的体会。
  我们传统武术的“刀枪”之类器械的教学难道不应该反思了吗?
  再说王先生是否就没有民族气节呢?
  我们不能硬性要求所有的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必须要挺身而出,正面斗争才叫爱国。我想,假如我生在那个年代,如果我还年轻,没有家庭的拖累,我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日战场。但如果我已经年老,并且有了家庭,我并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会拼死斗争,可能选择先是活下去。
  我们知道王先生曾经计划过周游各国,向各国展示中华武术的魅力,但因为抗战爆发而没能成行,也许,我们可以说,在王先生眼里,武术没有国界,只有武学。这是一种坦荡的武术家的胸怀,但扪心自问,你能说他没有爱国之心吗?
  已经五十多岁的王先生没有能力阻挡日本人对北京的占领,但他没有为日本人做过一件事情。以王先生在武术界的影响力,如果他愿意,是可能为日本人做许多事的。
  他拒绝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大东亚武术会”,就是民族气节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的最高体现。日本人是知道他的分量的,所以才说“不是王芗斋带来的中国武术队,不能算中国队已经参加”。所以才有那样多的日本高手慕名到北京找他较量,却都被他一一击败。
  像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武术前辈,说他在乱世中淡泊名利,与呲无争自然无可非议,可是,我们怎么忍心用文革的手段,对他“上纲上线”,说他有卖国、汉奸的嫌疑呢?
  和车先生一样,我也讨厌武术界流行的浮夸风,把某些大师的功夫神化,甚至把他们的经历神化。须知“大师”们也是人,不是神!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犯点错误,闹点笑话。在探讨武术的过程中也难免有胜有败。这是正常的现象,所谓功夫,从表面上看,也不过就是搏斗术而已,绝对不可能达到“神”的境界,更不可能和今天先进的武器对抗,这才是真实的武术家的形象。
  对此,我自己也感同身受。几乎所有新认识的朋友都会莫名其妙地说一句,早就听说你很能打?我只好苦笑,那是小时候的笑话,我也并不很能打,败多一些,不知如何有此恶名?有一次,一位朋友居然向别人介绍,你别小看他,三五十人休想近他的身!我只好马上更正,那得看是什么人?是大人还是小孩?于是大家也许理解了我的无奈和苦衷。
  从我的经验看,我开始不再如青年时代一样崇拜和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大师。即使在那时候,打不过我的人,无论他吹得多么凶,我是不屑向他学东西的;即使是现在,无论多么厉害的人,我都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在手上验证。虽然我早已经过了争强好胜的年龄,但至少已经有了不再盲从的经验和智慧。
  当然,动不动就“讲文讲武”,逞匹夫之勇,也是不足取的,这不是“大勇”!我一位苏门师兄就对谁都不服输,我对他说,如果讲打,你充其量是天下第一吧,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不可能永远第一!你看在重庆的几届国际搏击争霸赛,谁能永远是“王中王”,穆斯里穆第一届拿到了,第二届甚至没有打进决赛;黄磊也是,第二届拿到了,这一届也没能打进决赛,谁可能是永远的冠军呢?况且我们这种阶段的武者,不要只想着战胜别人,应该多在超越自己方面下工夫。他听了后,也许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不再动不动就去“教训”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了。
  一句话,不要盲目崇拜大师,也不要动辄就怀疑,轻易地否定已经为武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武术家。再重复一遍,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崇敬的。
  总之,我相信,任何人都不能反对争论,因为争论可以把事实越辩越清,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对武术家要“看大不看小”,大家都会反对在武术家个人小节上大做文章,进行种种攻击,因为这样实在非常无聊!
其他文献
2001年10月,比尔·盖茨访问汉城.这位雄踞"世界首富"宝座数年的微软巨头惊奇地发现:在全球IT业一蹶不振的长久低迷中,地处东亚一隅的韩国却异军突起,宽带互联网飞速发展,
期刊
巧合现象何其多  几年以前,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商人乔治·布莱森乘坐火车横穿美国南部旅行,他临时决定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下车.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有到过路易斯维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