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早期效果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1年内不同阶段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反应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1月初诊的50例CML-CP患者资料,患者均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于服药后第3、6、9、12个月分别行细胞遗传学、bcr-abl转录水平及安全性检测。

结果

50例患者中46例坚持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并随访达1年。治疗3个月时,52.0 %(26/50)的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CHR),至少达到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和bcr-ablIS≤10 %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4.0 %(42/50)和42.0 %(21/50)。治疗6个月时,至少达到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和bcr-ablIS≤10 %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3.5 %(36/49)和59.2 %(29/49)。治疗12个月时,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bcr-ablIS≤1 %和bcr-ablIS≤0.1 %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0.9 %(28/46)、63.1 %(29/46)和45.7 %(21/4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 %(17/50)、40 %(20/50)和30 %(15/50),无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84 %(42/50)]、恶心[46 %(40/50)]、肌肉酸痛[20 %(10/50)]、皮疹[16 %(8/50)]、肝损害[8 %(4/50)]。

结论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CML-CP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好,是CML-CP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盐酸吡哆醇(PN)单用及与常用化疗药物联用对体外培养小鼠肝癌细胞H22的作用。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PN及10种抗肿瘤药物单用及联用对H22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N作用前后H22细胞内PN的分布及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经与5 mmol/L PN培养24 h后,H22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为对照组的1.48倍,细胞核呈碎片状,PN活性形式磷酸吡哆醛(PLP)浓集于细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胃癌患者D-二聚体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及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胃癌患者14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VDR基因Fok I酶切位点多态性,患者分为不含有f等位基因的FF组和含有f等位基因Ff+ff组,进行两组间D-二聚体测定水平等的比较。结果D-二聚体
目的探讨贲门癌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MSP)技术和RT-PCR方法检测65例贲门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二者间关系及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贲门癌和癌旁正常胃组织TIMP-3 mR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HepG2细胞24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单丹磺酰尸胺(MDC)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自噬泡的形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结果藤黄酸对HepG2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