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 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 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远高于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对照组的80.77%,出现的不良反应率7.14%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9.23%,两项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疗效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胺碘酮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坏死急性疾病,患者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反应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在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不能缓解等,出现后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起初表现为频发的室性早搏,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而导致病情恶化并危及生命[1]。目前,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较多,疗效不一,为此我们进行采用胺碘酮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两组情况为,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在5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8±3.1岁。观察组:患者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在5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3.2岁。两组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得以确诊,并排除用药禁忌特征,两组患者均自愿选择治疗用药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滴注速度控制为1~4mg/min或0.015~0.03mg/kg·min(对 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血流量减少、肝或肾功能障碍患者采用0.5~1mg /min速度),最大使用量<300mg/h,<1200mg/d,连续48~72h。治疗时注意观察患者如神经、心血管、皮肤等不良及过敏反应等。
1.2.2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进行(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血管),按15mg/min给药10min(150mg胺碘酮溶于100ml葡萄糖溶液中),后为1mg/min速度连续6h(900mg胺碘酮溶于500ml葡萄糖溶液中),再改为0.5mg/min连续18h(使用540mg胺碘酮),剂量控制在1000mg/第一天,后为2100mg/d,连续时间不得超过21d,使用胺碘酮是不加入任何其它制剂,并用不含DEHP的PVC或玻璃器具。注意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如心动过缓、恶心等不良反应。
1.3 评价指标 将治疗有效率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率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治疗有效标准为: 显效:心率失常情况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心律失常情况基本消失或有效控制(各类发生率降低到原来的20~40%);无效:心律失常情况无明显改善或更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18.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差异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85%,远高于对照组的80.77%,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率见表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7.14%远低于对照组的23.08%,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后出现的一种常见性心律失常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通常是可导致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2]。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有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
胺碘酮是效果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该药通过阻滞钾通道而延迟心肌的复极时间,延长心房肌、心室肌、房室结及其旁路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及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以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具有选择性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由于该药的半衰期较长,所以使用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谱广[3]。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得出胺碘酮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并且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同时在使用胺碘酮需特别注意:要严格按照患者的体重进行配药,并且在使用时避免加入其它药物,避免使用PVC材料的器具用于治疗。并且对严重窦房结功能异常者及由各种原因引起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者禁止使用。同时在使用时需注意患者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并注意其对诊断形成的干扰。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低,利于患者的恢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立雄.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12):1706-1707.
[2] 兰志超, 葛炳友, 刘松涛.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5):00239.
[3] 张丽娥.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8):149-150.
【关键词】 胺碘酮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坏死急性疾病,患者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反应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在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不能缓解等,出现后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起初表现为频发的室性早搏,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而导致病情恶化并危及生命[1]。目前,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较多,疗效不一,为此我们进行采用胺碘酮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两组情况为,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在5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8±3.1岁。观察组:患者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在5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3.2岁。两组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得以确诊,并排除用药禁忌特征,两组患者均自愿选择治疗用药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滴注速度控制为1~4mg/min或0.015~0.03mg/kg·min(对 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血流量减少、肝或肾功能障碍患者采用0.5~1mg /min速度),最大使用量<300mg/h,<1200mg/d,连续48~72h。治疗时注意观察患者如神经、心血管、皮肤等不良及过敏反应等。
1.2.2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进行(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血管),按15mg/min给药10min(150mg胺碘酮溶于100ml葡萄糖溶液中),后为1mg/min速度连续6h(900mg胺碘酮溶于500ml葡萄糖溶液中),再改为0.5mg/min连续18h(使用540mg胺碘酮),剂量控制在1000mg/第一天,后为2100mg/d,连续时间不得超过21d,使用胺碘酮是不加入任何其它制剂,并用不含DEHP的PVC或玻璃器具。注意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如心动过缓、恶心等不良反应。
1.3 评价指标 将治疗有效率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率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治疗有效标准为: 显效:心率失常情况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心律失常情况基本消失或有效控制(各类发生率降低到原来的20~40%);无效:心律失常情况无明显改善或更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18.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差异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85%,远高于对照组的80.77%,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率见表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7.14%远低于对照组的23.08%,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后出现的一种常见性心律失常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通常是可导致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2]。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有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
胺碘酮是效果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该药通过阻滞钾通道而延迟心肌的复极时间,延长心房肌、心室肌、房室结及其旁路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及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以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具有选择性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由于该药的半衰期较长,所以使用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谱广[3]。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得出胺碘酮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并且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同时在使用胺碘酮需特别注意:要严格按照患者的体重进行配药,并且在使用时避免加入其它药物,避免使用PVC材料的器具用于治疗。并且对严重窦房结功能异常者及由各种原因引起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者禁止使用。同时在使用时需注意患者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并注意其对诊断形成的干扰。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低,利于患者的恢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立雄.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12):1706-1707.
[2] 兰志超, 葛炳友, 刘松涛.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5):00239.
[3] 张丽娥.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