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金融创新能力的增加,网贷P2P业务在中国发展迅速,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理财需求和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与此同时,因为监管的滞后,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关问题。钱宝网、雅堂金融、唐小僧等知名网贷平台先后爆雷,校园贷等业务也引起了诸多非议。网贷,这个诞生于2007年的金融业务,历经十几年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
数据显示,山东网贷平台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问题平台数量也不低,虽然这些问题平台牵涉金额体量不大,但跑路、关停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
作为前网贷从业人士,金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保险事业部总经理祁殿晓在网贷行业从业多年,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種光怪陆离的财富故事。
“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惦记的是高额收益,可有人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齐鲁周刊》:在这个行业从业多年,您对P2P的发展历程如何判断?与国外相比,国内的P2P发展基础有何不同?
祁殿晓:我是做保险出身的,我接触P2P是比较偶然的,因为一直在国有保险公司工作,所以谨慎性还是有的,之前一直有机构联系我出来做这个,但基于不了解的原因,我没有参与。一直到2014年我才开始正式介入这个行业,对前期的爆发性、无秩序性发展没有参与。
2014年,当一家全国性P2P平台找到我时,我进行了较多的市场调研,了解他们的运营模式、财富端业务推动模式、资产端出借模式、资产回收模式等等,感觉自己很快入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更多的关心安全性、合规性、真实性,经常惊出来一身冷汗,因为我发现P2P完全是没有一点点保障的,政策上国家虽然有鼓励,但没有明确的立法,属于三不管地带。
P2P是一个舶来品,在国外从2006年开始运营,已经形成一套基本的规范。其成功的基础我认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外的互联网行业较为发达,网络信息传递认知度较高;二是国外的部分发达国家一直重视征信体系,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可控度较高。但在国内,P2P是经历了野蛮的爆发式增长的,以部分P2P公司的高管队伍为例,懂金融的基本没有、懂风控的基本没有,在理念设计、人员管理、贷后追踪、成本控制等方面完全没有规矩可言。
《齐鲁周刊》:P2P诞生时,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其最终目的。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如何变异的?
祁殿晓:从营销上看,如果一家P2P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地位,财富端基本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从业者看到的是今天出了几个上亿的单子,明天出了几个上千万的单子,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这个出借端是不是真的匹配,他的债权出借时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小额分散的、是不是回收可控的。另外,从2014年开始,市场上的主流P2P公司承诺的年化收益在10%-12%之间,如果加上人力成本、佣金支出、职场成本、激励成本等,成本大概会接近到30%,也就是说按照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借款者需要承担30%的利率。如果这个新生事物真的是服务于基层经济发展,那么需要他们的投资收益起码达到这个水平,可是按照目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有多少企业能担负起这个成本?
从2014年底开始,经过了高热之后的P2P开始步入发展受限期,既往的城市个人投资群体逐步被开发完,加上频繁的爆雷现象,让很多投资人开始投鼠忌器。想正规从事这个行业的P2P公司,伴随着实体经济的波动,也面临着优质借款人稀缺的现实。这就导致吸收的资金不能有效出借,于是,就会形成资金池,甚至逐步演变成庞氏骗局。所以,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大多数P2P企业在从业初期没有想做庞氏骗局,只是到后期运营压力越来越大,演变成了捂不住的炸弹。
2015年起,P2P开始上山下乡,很多农村、城乡接合部开始了各种名目和包装过的P2P。这部分投资人对P2P的理解更简单直接,完全认知成了定期存款,一旦平台爆雷,很多人一辈子的命根子都灰飞烟灭,让人心疼。所以在从业一段时间后,我经常会给周边的朋友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惦记的是高额收益,可有人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2015年底到2016年初,国家开始逐步出台限制性措施,如限制新平台工商注册、限制新平台备案等等,但是我认为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对P2P行业进行定性,没有明确到底属于哪个部门监管、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这个行业进行法理上的管理,一旦出事之后还是只能报案,听天由命。
从2016年8月开始,相关部门密集发布监管政策,截至2017年8月24日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网贷监管的“1+3”体系(即一个办法,备案、存管、信披三个指引)终于完成。至此,我认为监管环境逐步形成,但据初步披露信息统计,目前合格平台(经过近一年半的初步整改)率仅为70%,很多P2P公司就在夹缝中忐忑生存,不得已转战其他市场(目前主流方向是收购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从目前来看,每一次监管的去伪存真都是一个爆雷,都要伤害成千上万的基层投资者,回想起这样的发展史,我脑子里会浮现出18世纪的奴隶贸易,简直是一部血泪史。
“索性靠骗钱来维持发展,反而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齐鲁周刊》:数据显示,山东问题平台数量不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祁殿晓:山东是经济大省,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的大量中小型企业有着强劲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长期以来,山东的民间借贷就比较活跃,如滨州、济南、青岛、潍坊、济宁等地,借贷市场容量非常大。之前银行资金多数流向了这里,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十分旺盛,现在经济形势下滑,一些银行又抽贷,是网贷平台在山东迅速发展的内因。
山东的网贷平台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数量众多(初期门槛低,随便注册)、二是规模小(能在全国范围叫得上号的少)、三是资质不突出(没有强大的背书)、四是融资成本高(较全国其他地区高3个点左右)。 山东问题平台数量众多,而且据我了解,2017年以来山东暴露出来的问题平台,全部无银行存管、无融资以及无风险备付金,可谓“三无”平台,且大部分平台股东都是自然人,抗风险能力极低。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网贷平台的作用,部分网贷平台的出现解决了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实体投资者融资难、融资慢的难题,对活跃地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生存土壤是非常好的。不过,目前来看,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健康的平台,那些宣传通过网贷平台收益的案例更多的是“摆拍”,失败的坑害投资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不過好在我参与经营的两家平台至今貌似健康生长,也算是我这段从业经历的一点慰藉。
《齐鲁周刊》:风控是诸多平台爆雷的一大原因,目前的监管环境、政策与平台的风控存在哪些不相容之处?
祁殿晓:风控的技术门槛其实很高,很多公司自身的风控能力不足,也导致了平台发展不够良性,其实一些机构未必开始就想去骗钱,而是发现经营起来并不容易,当初认为进来就能抢钱,但花了不少钱挤进来还不断亏损,最终索性靠骗钱来维持发展,反而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机构面临的政策其实多是限制,而较少有引导扶持,这也就出现了无法接入征信体系等问题,也间接导致了平台风控手段和能力不足的现状。
“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判断平台的真伪”
《齐鲁周刊》:普通投资者在投资网贷业务时,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如何迅速判断一家网贷平台的投资安全性?跑路平台存在的共性是什么?
祁殿晓:实话说,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判断平台的真伪,因为很多信息都是被包装甚至是造假后传递给投资者的。我觉得投资者要想避免被骗,要深入去了解自己投资的业务模式,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就不要参与。没有办法快速判断一家网贷平台投资的安全性,快速判断就是在误导投资者上套,在行业不成熟或者监管不落地的情况下暂时不要谈安全性,主观的判断合规性都是引导性错误。至于那些跑路平台,它们的共性是项目造假,借款人或借款机构造假。
《齐鲁周刊》:网贷为何会诞生出“裸贷”这样的业务?其内在发展逻辑是什么?监管环境为何制止不了裸贷的产生?
祁殿晓:任何一个事情的出现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所谓的网贷中的“裸贷”,我认为只不过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形式,把原有的高利贷换了一种呈现或者成交的形式而已。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要对“裸贷”的出现负责任。当然,“裸贷”本身也不是一个合法的事情,不过,指望监管去完全消灭这种就是要违法的行为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法律体系再完备也不可能实现零犯罪一样,人的贪欲是根源。
因此,我觉得不是考虑如何制止消灭,而是要考虑如何严惩和提高违法代价,同时强化裸贷危害性的社会宣传,尤其是校园学生的心理教育,避免悲剧发生。
“那些不相信这是骗局的人不是不相信,而是不相信钱应该靠劳动换取”
《齐鲁周刊》:钱宝网等平台为何走上了诈骗之路?这种古老的庞氏骗局为何在今天仍旧能迷惑这么多的投资者?尤其是钱宝网出事后,一部分投资者仍旧不相信这是个骗局,他们的逻辑是什么?
祁殿晓:上面我也提过,很多网贷机构未必一开始就想要违法,而是一开始没有思考清楚业务如何做,如何盈利,看到了模式表面的机会就一头扎进去了。庞氏骗局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相信不劳而获、相信暴利是可实现的,认为只要有关系或者权力就能换取利益,所以看似不合理的模式才有人相信。那些不相信是骗局的人不是不相信是骗局,而是不相信钱应该靠劳动换取,他们认为不当的方式只要有权力和利益介入就能解决就能洗白,不劳而获的追求导致了他们被骗。
《齐鲁周刊》:银保监主席郭树清在近期有一个表态: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在您看来,这句话于网贷业务有何警示意义?
祁殿晓:郭主席的话我认为是传递了国家监管的指导方向,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提高风险意识。这意味着国家要加快挤脓包的进程,不再任由一些野蛮理财方式在市场上横行。
对于网贷行业,国家通过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催促部分不合规平台软着陆,尽可能归还投资人的本金。因为一旦快刀斩乱麻会导致剧烈爆雷,很多投资人会拿不到本金,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平缓操作可以给部分不合规平台一定的生存期,督促其能够适当归还。
提出这个10%的数字,针对性很明显,目前主流网贷公司的投资收益在年化10%左右,所以在整治网贷业务时,应该是要先从规范投资和理财收益入手,使特殊目的载体投资放慢增幅,继而出现负增长。
数据显示,山东网贷平台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问题平台数量也不低,虽然这些问题平台牵涉金额体量不大,但跑路、关停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
作为前网贷从业人士,金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保险事业部总经理祁殿晓在网贷行业从业多年,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種光怪陆离的财富故事。
“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惦记的是高额收益,可有人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齐鲁周刊》:在这个行业从业多年,您对P2P的发展历程如何判断?与国外相比,国内的P2P发展基础有何不同?
祁殿晓:我是做保险出身的,我接触P2P是比较偶然的,因为一直在国有保险公司工作,所以谨慎性还是有的,之前一直有机构联系我出来做这个,但基于不了解的原因,我没有参与。一直到2014年我才开始正式介入这个行业,对前期的爆发性、无秩序性发展没有参与。
2014年,当一家全国性P2P平台找到我时,我进行了较多的市场调研,了解他们的运营模式、财富端业务推动模式、资产端出借模式、资产回收模式等等,感觉自己很快入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更多的关心安全性、合规性、真实性,经常惊出来一身冷汗,因为我发现P2P完全是没有一点点保障的,政策上国家虽然有鼓励,但没有明确的立法,属于三不管地带。
P2P是一个舶来品,在国外从2006年开始运营,已经形成一套基本的规范。其成功的基础我认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外的互联网行业较为发达,网络信息传递认知度较高;二是国外的部分发达国家一直重视征信体系,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可控度较高。但在国内,P2P是经历了野蛮的爆发式增长的,以部分P2P公司的高管队伍为例,懂金融的基本没有、懂风控的基本没有,在理念设计、人员管理、贷后追踪、成本控制等方面完全没有规矩可言。
《齐鲁周刊》:P2P诞生时,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其最终目的。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如何变异的?
祁殿晓:从营销上看,如果一家P2P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地位,财富端基本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从业者看到的是今天出了几个上亿的单子,明天出了几个上千万的单子,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这个出借端是不是真的匹配,他的债权出借时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小额分散的、是不是回收可控的。另外,从2014年开始,市场上的主流P2P公司承诺的年化收益在10%-12%之间,如果加上人力成本、佣金支出、职场成本、激励成本等,成本大概会接近到30%,也就是说按照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借款者需要承担30%的利率。如果这个新生事物真的是服务于基层经济发展,那么需要他们的投资收益起码达到这个水平,可是按照目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有多少企业能担负起这个成本?
从2014年底开始,经过了高热之后的P2P开始步入发展受限期,既往的城市个人投资群体逐步被开发完,加上频繁的爆雷现象,让很多投资人开始投鼠忌器。想正规从事这个行业的P2P公司,伴随着实体经济的波动,也面临着优质借款人稀缺的现实。这就导致吸收的资金不能有效出借,于是,就会形成资金池,甚至逐步演变成庞氏骗局。所以,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大多数P2P企业在从业初期没有想做庞氏骗局,只是到后期运营压力越来越大,演变成了捂不住的炸弹。
2015年起,P2P开始上山下乡,很多农村、城乡接合部开始了各种名目和包装过的P2P。这部分投资人对P2P的理解更简单直接,完全认知成了定期存款,一旦平台爆雷,很多人一辈子的命根子都灰飞烟灭,让人心疼。所以在从业一段时间后,我经常会给周边的朋友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惦记的是高额收益,可有人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2015年底到2016年初,国家开始逐步出台限制性措施,如限制新平台工商注册、限制新平台备案等等,但是我认为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对P2P行业进行定性,没有明确到底属于哪个部门监管、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这个行业进行法理上的管理,一旦出事之后还是只能报案,听天由命。
从2016年8月开始,相关部门密集发布监管政策,截至2017年8月24日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网贷监管的“1+3”体系(即一个办法,备案、存管、信披三个指引)终于完成。至此,我认为监管环境逐步形成,但据初步披露信息统计,目前合格平台(经过近一年半的初步整改)率仅为70%,很多P2P公司就在夹缝中忐忑生存,不得已转战其他市场(目前主流方向是收购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从目前来看,每一次监管的去伪存真都是一个爆雷,都要伤害成千上万的基层投资者,回想起这样的发展史,我脑子里会浮现出18世纪的奴隶贸易,简直是一部血泪史。
“索性靠骗钱来维持发展,反而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齐鲁周刊》:数据显示,山东问题平台数量不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祁殿晓:山东是经济大省,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的大量中小型企业有着强劲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长期以来,山东的民间借贷就比较活跃,如滨州、济南、青岛、潍坊、济宁等地,借贷市场容量非常大。之前银行资金多数流向了这里,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十分旺盛,现在经济形势下滑,一些银行又抽贷,是网贷平台在山东迅速发展的内因。
山东的网贷平台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数量众多(初期门槛低,随便注册)、二是规模小(能在全国范围叫得上号的少)、三是资质不突出(没有强大的背书)、四是融资成本高(较全国其他地区高3个点左右)。 山东问题平台数量众多,而且据我了解,2017年以来山东暴露出来的问题平台,全部无银行存管、无融资以及无风险备付金,可谓“三无”平台,且大部分平台股东都是自然人,抗风险能力极低。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网贷平台的作用,部分网贷平台的出现解决了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实体投资者融资难、融资慢的难题,对活跃地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生存土壤是非常好的。不过,目前来看,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健康的平台,那些宣传通过网贷平台收益的案例更多的是“摆拍”,失败的坑害投资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不過好在我参与经营的两家平台至今貌似健康生长,也算是我这段从业经历的一点慰藉。
《齐鲁周刊》:风控是诸多平台爆雷的一大原因,目前的监管环境、政策与平台的风控存在哪些不相容之处?
祁殿晓:风控的技术门槛其实很高,很多公司自身的风控能力不足,也导致了平台发展不够良性,其实一些机构未必开始就想去骗钱,而是发现经营起来并不容易,当初认为进来就能抢钱,但花了不少钱挤进来还不断亏损,最终索性靠骗钱来维持发展,反而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机构面临的政策其实多是限制,而较少有引导扶持,这也就出现了无法接入征信体系等问题,也间接导致了平台风控手段和能力不足的现状。
“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判断平台的真伪”
《齐鲁周刊》:普通投资者在投资网贷业务时,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如何迅速判断一家网贷平台的投资安全性?跑路平台存在的共性是什么?
祁殿晓:实话说,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判断平台的真伪,因为很多信息都是被包装甚至是造假后传递给投资者的。我觉得投资者要想避免被骗,要深入去了解自己投资的业务模式,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就不要参与。没有办法快速判断一家网贷平台投资的安全性,快速判断就是在误导投资者上套,在行业不成熟或者监管不落地的情况下暂时不要谈安全性,主观的判断合规性都是引导性错误。至于那些跑路平台,它们的共性是项目造假,借款人或借款机构造假。
《齐鲁周刊》:网贷为何会诞生出“裸贷”这样的业务?其内在发展逻辑是什么?监管环境为何制止不了裸贷的产生?
祁殿晓:任何一个事情的出现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所谓的网贷中的“裸贷”,我认为只不过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形式,把原有的高利贷换了一种呈现或者成交的形式而已。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要对“裸贷”的出现负责任。当然,“裸贷”本身也不是一个合法的事情,不过,指望监管去完全消灭这种就是要违法的行为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法律体系再完备也不可能实现零犯罪一样,人的贪欲是根源。
因此,我觉得不是考虑如何制止消灭,而是要考虑如何严惩和提高违法代价,同时强化裸贷危害性的社会宣传,尤其是校园学生的心理教育,避免悲剧发生。
“那些不相信这是骗局的人不是不相信,而是不相信钱应该靠劳动换取”
《齐鲁周刊》:钱宝网等平台为何走上了诈骗之路?这种古老的庞氏骗局为何在今天仍旧能迷惑这么多的投资者?尤其是钱宝网出事后,一部分投资者仍旧不相信这是个骗局,他们的逻辑是什么?
祁殿晓:上面我也提过,很多网贷机构未必一开始就想要违法,而是一开始没有思考清楚业务如何做,如何盈利,看到了模式表面的机会就一头扎进去了。庞氏骗局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相信不劳而获、相信暴利是可实现的,认为只要有关系或者权力就能换取利益,所以看似不合理的模式才有人相信。那些不相信是骗局的人不是不相信是骗局,而是不相信钱应该靠劳动换取,他们认为不当的方式只要有权力和利益介入就能解决就能洗白,不劳而获的追求导致了他们被骗。
《齐鲁周刊》:银保监主席郭树清在近期有一个表态: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在您看来,这句话于网贷业务有何警示意义?
祁殿晓:郭主席的话我认为是传递了国家监管的指导方向,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提高风险意识。这意味着国家要加快挤脓包的进程,不再任由一些野蛮理财方式在市场上横行。
对于网贷行业,国家通过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催促部分不合规平台软着陆,尽可能归还投资人的本金。因为一旦快刀斩乱麻会导致剧烈爆雷,很多投资人会拿不到本金,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平缓操作可以给部分不合规平台一定的生存期,督促其能够适当归还。
提出这个10%的数字,针对性很明显,目前主流网贷公司的投资收益在年化10%左右,所以在整治网贷业务时,应该是要先从规范投资和理财收益入手,使特殊目的载体投资放慢增幅,继而出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