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与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的一定的距离。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下信管专业的课程的存在的问题的描述,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思想与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立足全省、面向全国,培养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服务人才一门专业。根据国家教委本科专业教学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是专门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因此,该专业培养了具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综合性的人才。信管专业的发展已近十年,大量的人才也已涌入了社会,但是该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现在信管专业的教学以及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提出了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改革的观点。
1 信息管理系教育面临的转折
在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各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其信息需求的变化,我国科技与经济信息服务的国际接轨及其网络化服务的发展,赋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以新的使命,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适应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的专门人才。
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这既是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教学的新任务。而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
1.1 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
目前包括财务、金融保险、经济、贸易、证券等众多以应用为主的专业,上述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定位在政府机关、银行、公司的管理岗位。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该单位的业务流程基本上都建立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之上,大多数单位的日常工作一旦失去信息技术的支撑就会陷于瘫痪状态。因此,除专业知识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与越来越高的要求。除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求毕业生就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改造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良好沟通,能够提出系统设计和改革方案,甚至需要直接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
根据调查,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以计算机作为岗位工作的工具。大多数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以其所学专业为特征的职业角色(如法官、公务员、会计师、企业管理人员、编辑、教师等),该职业的日常工作都必须借助信息系统才能顺利完成,对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熟练使用是其上岗工作的前提条件。
(2)协助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本行业的系统开发工作。单纯的计算机专业的开发人员由于不具备专业领域知识,因此,必须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配合,才能成功开发专业领域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系统顺利付诸部署实施。
(3)进军IT领域。直接从事与IT有关行业的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教学和应用推广工作。由于具备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深厚了解,真正理解所从事领域的应用和业务需求,同时其专业背景在经营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较理工科学生更具优势。
1.2新生的计算机能力变化
当今时代,电脑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硬件成本越来越低。因此,电脑和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对新入校的新生统一按“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很显然,按照过去教学模式要求新生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部分新生的计算机学习起点实际上已经从小学开始。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划,2001年全国高中都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2003年全国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将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21世纪的前10年在全国的小学也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必将由计算机入门教育的低层次,转向起点和要求更高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所以部分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可以依情况删减。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广泛,重点不突出
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经济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信息组织学、信息管理概论、信息检索、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开设的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没有主干的课程支撑专业的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在系统的学习完管理学,甚至不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学生同样的对数据结构、信息管理的课程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上述问题仅仅是该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部分。追本溯源,该专业其是一门综合性和特殊性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涉及到经管类的课程。在此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喜好,而各个学生的知识喜好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使得在平时的授课中没有激发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偏科的情况。
信管专业,即不同于简单的管理专业,也不同于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它主要侧重的是用一种管理的思想来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因此,如何把握好管理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是现存的很难解决的问题。
2.2 信息技术的课程稍显薄弱,实践性不强
从本校开设的核心课程来看,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很多都是基于理论知识的,而关于实践的课程相对较少。而现代企业或其它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则更加注重实践基础与经验,所以大学的教育应更多向应用实践和综合素质提高倾斜,而不应仅仅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也应强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大多数学生到毕业时几乎接触不到最新的应用技术,走向工作岗位普遍需要重新补课。另外,毕业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解决本行业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而目前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阶段,很少将相关行业计算机应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中。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基本上还在讲授Windows、汉字输入、办公软件、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等基本操作,而各种软件在实际专业工作中的综合应用则很少涉及。因此,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线,并逐步深入,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人才缺失
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兼任。该类教师一般精通计算机技术,但普遍不懂管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经验。因此,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很难找到十分称职的合格教师。
3 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3.1 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模块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模块、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数学模块等。对各模块的课程应进行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加大实践和实习的份量。并引进一些在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或开发人员,进行现场研发实践环节的讲授和指导。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大量实践性课程如网页制作、平面设计、VC++以及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实用型课程。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开设创新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调研、参加论文大赛,为有关部门开发系统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除数学等基础课外,应包括经济管理类课程(根据不同学校情况,可以偏重不同方向,如管理、经济、商贸、外贸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序语言、数据库、网络等) ;专业核心课则应包括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如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现行课程中,纯理论课程和概述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有鉴于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实地参观和调查,了解企业的流程和业务特点;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提高动手能力。
以2005年的某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为例,该学校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较为明显的显示了与经济、管理学科的紧密结合性。它的管理学相关课程设置上充分结合了经济类学科知识,同样在信息学方面也充分结合了管理类学科的内容。
3.2 教学内容改革
在管理类课程中,重视与企业生产流程、环节相关知识的传授,增加组织行为学方面的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专业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办学的主要宗旨和特色。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程与实验环境的建设。在该专业课教学中要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尤其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全过程培养,为达此目的,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网络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习环境,使学生从开始便能够从编写程序模块中接触到管理信息系统,也可进行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结构,可参照企业信息管理师、信息系统审计师、电子商务师认证考试的要求设置部分专业课程。
3.3 信息系统实例教学
通过讲解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软件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在人才与当代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直接联系。如金蝶的财务软件、用友的ERP软件等,它们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尝试。
3.4 人才队伍建设
课程设计与授课质量、教材建设、设备管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才建设上。目前,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全部由计算机专业教师,他们可能在经济和企业管理领域没有更加专业的业务优势。学校应当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攻读学位和进修,成为既懂计算机、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使得该领域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信息技术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如法学领域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经济领域的信息经济学、电算会计、金融工程,商务与管理领域的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商务智能等,这些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大量课题有待研究,鼓励教师在相关领域展开研究和教学活动,很容易取得突破性成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各专业学科结合,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发展、提升学校科研实力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立足全省、面向全国,培养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服务人才一门专业。根据国家教委本科专业教学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是专门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因此,该专业培养了具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综合性的人才。信管专业的发展已近十年,大量的人才也已涌入了社会,但是该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现在信管专业的教学以及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提出了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改革的观点。
1 信息管理系教育面临的转折
在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各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其信息需求的变化,我国科技与经济信息服务的国际接轨及其网络化服务的发展,赋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以新的使命,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适应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的专门人才。
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这既是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教学的新任务。而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
1.1 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
目前包括财务、金融保险、经济、贸易、证券等众多以应用为主的专业,上述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定位在政府机关、银行、公司的管理岗位。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该单位的业务流程基本上都建立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之上,大多数单位的日常工作一旦失去信息技术的支撑就会陷于瘫痪状态。因此,除专业知识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与越来越高的要求。除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求毕业生就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改造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良好沟通,能够提出系统设计和改革方案,甚至需要直接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
根据调查,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以计算机作为岗位工作的工具。大多数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以其所学专业为特征的职业角色(如法官、公务员、会计师、企业管理人员、编辑、教师等),该职业的日常工作都必须借助信息系统才能顺利完成,对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熟练使用是其上岗工作的前提条件。
(2)协助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本行业的系统开发工作。单纯的计算机专业的开发人员由于不具备专业领域知识,因此,必须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配合,才能成功开发专业领域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系统顺利付诸部署实施。
(3)进军IT领域。直接从事与IT有关行业的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教学和应用推广工作。由于具备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深厚了解,真正理解所从事领域的应用和业务需求,同时其专业背景在经营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较理工科学生更具优势。
1.2新生的计算机能力变化
当今时代,电脑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硬件成本越来越低。因此,电脑和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对新入校的新生统一按“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很显然,按照过去教学模式要求新生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部分新生的计算机学习起点实际上已经从小学开始。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划,2001年全国高中都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2003年全国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将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21世纪的前10年在全国的小学也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必将由计算机入门教育的低层次,转向起点和要求更高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所以部分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可以依情况删减。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广泛,重点不突出
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经济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信息组织学、信息管理概论、信息检索、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开设的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没有主干的课程支撑专业的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在系统的学习完管理学,甚至不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学生同样的对数据结构、信息管理的课程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上述问题仅仅是该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部分。追本溯源,该专业其是一门综合性和特殊性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涉及到经管类的课程。在此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喜好,而各个学生的知识喜好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使得在平时的授课中没有激发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偏科的情况。
信管专业,即不同于简单的管理专业,也不同于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它主要侧重的是用一种管理的思想来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因此,如何把握好管理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是现存的很难解决的问题。
2.2 信息技术的课程稍显薄弱,实践性不强
从本校开设的核心课程来看,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很多都是基于理论知识的,而关于实践的课程相对较少。而现代企业或其它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则更加注重实践基础与经验,所以大学的教育应更多向应用实践和综合素质提高倾斜,而不应仅仅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也应强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大多数学生到毕业时几乎接触不到最新的应用技术,走向工作岗位普遍需要重新补课。另外,毕业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解决本行业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而目前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阶段,很少将相关行业计算机应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中。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基本上还在讲授Windows、汉字输入、办公软件、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等基本操作,而各种软件在实际专业工作中的综合应用则很少涉及。因此,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线,并逐步深入,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人才缺失
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兼任。该类教师一般精通计算机技术,但普遍不懂管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经验。因此,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很难找到十分称职的合格教师。
3 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3.1 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模块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模块、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数学模块等。对各模块的课程应进行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加大实践和实习的份量。并引进一些在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或开发人员,进行现场研发实践环节的讲授和指导。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大量实践性课程如网页制作、平面设计、VC++以及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实用型课程。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开设创新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调研、参加论文大赛,为有关部门开发系统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除数学等基础课外,应包括经济管理类课程(根据不同学校情况,可以偏重不同方向,如管理、经济、商贸、外贸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序语言、数据库、网络等) ;专业核心课则应包括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如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现行课程中,纯理论课程和概述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有鉴于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实地参观和调查,了解企业的流程和业务特点;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提高动手能力。
以2005年的某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为例,该学校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较为明显的显示了与经济、管理学科的紧密结合性。它的管理学相关课程设置上充分结合了经济类学科知识,同样在信息学方面也充分结合了管理类学科的内容。
3.2 教学内容改革
在管理类课程中,重视与企业生产流程、环节相关知识的传授,增加组织行为学方面的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专业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办学的主要宗旨和特色。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程与实验环境的建设。在该专业课教学中要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尤其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全过程培养,为达此目的,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网络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习环境,使学生从开始便能够从编写程序模块中接触到管理信息系统,也可进行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结构,可参照企业信息管理师、信息系统审计师、电子商务师认证考试的要求设置部分专业课程。
3.3 信息系统实例教学
通过讲解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软件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在人才与当代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直接联系。如金蝶的财务软件、用友的ERP软件等,它们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尝试。
3.4 人才队伍建设
课程设计与授课质量、教材建设、设备管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才建设上。目前,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全部由计算机专业教师,他们可能在经济和企业管理领域没有更加专业的业务优势。学校应当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攻读学位和进修,成为既懂计算机、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使得该领域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信息技术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如法学领域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经济领域的信息经济学、电算会计、金融工程,商务与管理领域的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商务智能等,这些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大量课题有待研究,鼓励教师在相关领域展开研究和教学活动,很容易取得突破性成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各专业学科结合,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发展、提升学校科研实力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