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和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在这个重要且特别的时段,谨以此文,献给曾为抗战负累重重的中国人民,并向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中国老兵,向捍卫正义与和平远赴重洋的美国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的子孙永远记着这段湮没许久的历史。
记忆
一群中国民间人士历时数年去寻找阵亡于高黎贡山的美军军官梅姆瑞的故事,搅动了太平洋两岸沉寂已久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人和事,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两万多张照片和数百小时的影像站出来佐证。
我们只是这场历史见证会的观众。
这批影像尘封大洋彼岸六十多年,许多幅未曾公开展示。它告诉今人许多不知道的、快要湮没的往事。
每一幅照片和影像都曾是鲜活的生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学生十万兵,当苦难生长着坚忍,悲怆养育着无畏,英雄和无名英雄如潮涌动。人类公义,国家文明,在长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上漂浮而不沉没,是一个个微弱的个体生命的负重泅渡。当我们沿江回溯历史,历史也浸润了我们。
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 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
一位12岁的远征军士兵李乐贝端着枪和盟军战友闯进我们的海报。他若活着已是八旬老人,然而在后世眼中、在国家记忆里他依然年少,这是那个年代的悲伤与传奇,也是我们此时此地铺开来的万众一心与瞬息永恒。
一同走过从前,从前索引以后。
惟有致敬,惟有前行。
中缅印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性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快速抢占上海、杭州、广东和海南岛等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目的就是让抗战缺乏武器弹药,切断中国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中国不战而降。因为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得到了美、英、苏联等国家的支持,只要中国能够得到武器弹药的援助,就算积弱甚深的中国,凭着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一定能和日本打下去,直到胜利。
沿海被占领以后,中国的对外通道仅有四条:大西北的苏联公路;香港和周边的通道;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通往中国广西通道和滇越铁路。但这些通道都很容易被日军切断。因此,1937年12月,中国开始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昆明抢修一条通往英国殖民地缅甸重镇腊戌的公路——滇缅公路,于第二年的9月开通。果然,开战不久,上述四条通道陆续被日军切断,被迫关闭,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大通道,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支持中国的武器弹药、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一个螺丝钉 一滴汽油都必须经过这条公路运到中国。
日军把切断滇缅公路视为征服中国第一重要的战略目标,不仅一度迫使英国中断滇缅公路,而且从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派遣大量飞机轰炸滇缅公路。1940年,中国临时和美国秘密签订协议,美国现役飞行员以民间身份维护世界和平,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飞虎队),专门驻扎昆明滇缅公路沿线反击日军轰炸。当时日军猛烈轰炸重庆,中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已经消耗殆尽,在这几乎失去抵抗能力的时刻,却把最强的空军力量放到云南,可见滇缅公路对中国的重要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组织十万大军入侵缅甸,其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切断滇缅公路,彻底切断中国和外界的联系。1942年3月,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不惜派出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和盟军并肩作战,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
由于这一战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美国在亚洲大陆对日作战的主要精力,部队和装备,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这一地区;中国的其他战区,美军部队参与其中的为数极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面所发现的中国抗战图片,均以中缅印战区以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的作战为主。
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
由于中美英盟军仓促应战,相互缺乏配合,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中国远征军尽管竭尽全力努力作战,在同古、平曼纳、仁安羌和东枝等地拼死阻击日军并解救盟军,但是仍无力挽回败局。戴安澜、齐学启、林则民等诸位将军马革裹尸,十万将士败走野人山,其中六万将士魂丧异域。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缅甸滇西被日军占领,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最黑暗的时刻。
盟军担心中国战场全面崩溃。一旦中国退出战场,100万侵华日军将腾出手来对付美英,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将全面告急。于是中美政府(此时美国已因珍珠港事件紧急宣战)决定紧急开辟一条印度至中国的空中走廊,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这条航线飞越印度、缅甸和中国三国,途径高山、冰川、热带虐疾区、原始森林和日本军占领区,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一条航线。担任战略空运任务的是美国陆军空运总队的印度—中国联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由于这条航线极端艰险,飞机物资损失巨大,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前线的需要,中美两国又决定重新开辟一条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将从印度阿萨姆邦出发,穿越日军重兵把守的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然后和滇缅公路连接。中国远征军的任务就是赶走上述地区的日军,为筑路扫清障碍。空中作战、陆地和空中运输,和史迪威公路的修筑工作,由美国军队担任主力;其中为数不多的美国地面作战部队,主要是配合中国远征军行动。
战区11号(中国)——地勤人员
疲倦地返回基地之后,一架波音B-29 轰炸机再次腾空而起;从它的肚子下面钻出来的两位飞机工程师,刚刚填补了它身上的高射炮弹孔,替换上脱落的起落架。在维修保养中心,飞机工程师们昼夜不停地工作,更换零件、修理保养、调试,目标一致地将这架巨型轰炸机送上天空。这群开心的地勤人员从停机坪走过来,对自己的工作心满意足。
左起:麻省的弗兰西斯● 达利(Francis L.Daly)技术军士、路易斯安那州的弗兰克林● 布莱恩一世(Franklin W.Brian)技术军士、堪萨斯州的孪生兄弟劳伦斯● 华纳(Lawrence C.Werner)及列那多● 华纳(Leonard J.Werner)技术军士、威斯康星州的乔治● 科雷恩(GeorgeP.Klein)技术军士、俄亥俄州的尤金● 菲尔雷(Eugene W.Fiely)技术军士。 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
借个火点一支烟,是人和人之间简单的互动,战争中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生命,没有国家、民族、党派、身份等等各种立场的分别;一支烟的时间相互抚慰战争的伤痛,问候彼此的家人,抹开暴力的硝烟,这是人类相互依存的群居性; 竖起大拇指,指心向你,是为彼此加油,是望你平安归来,是对和平的深切期望。
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是一支随军部队,他们分为各个小分队,分别跟进各个地区,拍摄并报道中国抗战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拍摄战场,仍然是在中缅印战场,这是美军各种地面部队在亚洲大陆唯一参加战斗的地方。同时,因为他们随军生活,所以也拍摄了许多战时生活场面,生动、温馨,一幕幕在和平盛世中轻易便可获取的简单的幸福,在战争背景下来之不易得让人们笑着流泪。战争期间我国的照相设备和技术落后,这些照片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了抗战历史,以及二战中,中美军民友好合作,共同生活的情景。唯有这一部份,无须用过多的文字说明,是柔软的内心就可以感应得到的温情,也是这一部分,可以让人更强烈地警觉:世界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全人类共同维护。
来之不易的和平战绩
1942年在缅甸败走野人山,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在印度蓝姆迦基地得到重新装备和训练后,改为中国驻印军。他们于1943年下半年再次进入缅北,驻扎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也是在重新装备后,于1944年5月向盘踞滇西的日军发起反击。驻印军在缅北经过尤邦加、瓦鲁班、密支那、八莫和腊戌等战役,远征军在滇西经过怒江、高黎贡山、松山、腾冲和龙陵等战役,两支中国军队都彻底打败日军,保证了筑路的顺利进行。1945年1月27日,这两支中国军队在中缅边境的芒友胜利会师,第二天,雷多公路接通滇缅公路,160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从此开往昆明,打开了被日军封锁了两年多的中国陆路对外通道。这条公路被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至此,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作战行动胜利完成。
中国远征军(含驻印军)在中国(云南)、缅甸和印度,即中缅印战区广袤土地的战斗被称为中国保卫对外交通线的战争,交通线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史迪威公路组成。这是一个关系着中国战场乃至亚洲战场胜败的重要战役。中国远征军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唯一一次主动的战略反攻的胜利,也是自1840年中国历次反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战全面胜利!
平和静默的省思与致敬
中缅印战场在世界二战格局中,甚至与中国抗战规模相比,都显得颇为渺小,以至于这些珍贵影像沉寂在大西洋彼岸,也少有人问津。历史,就像人的记忆一般,旧的一段总是容易被新的一段所覆盖。当我们无意中掀开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忠魂已游荡他乡七十余载,许多在世老兵已然迟暮。
真实发生过的史实它在那里,总会有一些人,会偶然遭遇这些故事,于是被撼动,于是责任心呼唤行动力,于是有了关爱中国远征军和抗战老兵的行动,有了“国家记忆”系列展览,有了“中国远征军遗骸归葬腾冲国殇墓园”,等等。所有一切的活动,是对曾经为我们今天的自由与和平浴血奋战,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的先辈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尽管这敬意显然来迟,不少老兵已撒手人寰。但愿我们的行动所引起的社会关注,能让在世的老兵活得好一些,起码是安享晚年,作为晚生后辈,才不愧对他们用生命为我们赢来今天的一切。
【马蒂·马丁先生:美国老兵回忆一起打鬼子的日子】
二战中缅印战场的美军中士、93岁高龄的美军老兵代表马蒂·马丁先生来到“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现场。10余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只为了见证这些尘封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多年的历史影像在中国揭开面纱的一刻。
毕竟年岁已高,疲惫的老人下飞机后只能借助机场的轮椅代步。老人手上一直紧紧攥着几张照片,那是他从美国带来的,是他当年在战场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幅是70年前,在缅甸,年轻的马蒂·马丁和他的中国战友正在互相检查对方的枪械。看到自己的照片成为展品,年过九旬的马丁激动不已,“当年我和中国军人一起打日本人”。
马蒂·马丁在展览照片前回忆起了与中国士兵并肩作战的日子,他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非常棒。我们得到了中国军队的很多帮助。中国士兵比美国士兵厉害,能吃苦,中国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老人回忆,当年的战争中,美国军队常常是由一两百人作为先锋部队包围村庄,占领之后交由中国军队负责。他很钦佩他的中国战友,在他的眼中,“中国军队能够不停地战斗,这是他们非常厉害的地方”。
他还回忆到,当时他们能得到美国军队空投的食物,但中国军队是带着自己的炊具,在路上自己煮。“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锅里煮的是什么,但他们还是吃下去。”老兵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也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心酸。
“我们很爱中国,中国也很爱美国。”说起两国士兵的关系,老人笑着说,好到“可以从中国士兵那边借钱”的程度。
【赵振英: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
“1945年的9月9日,在南京的受降仪式中,我是受降仪式警卫营的营长,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全过程。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有机会亲身经历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我一生的荣耀。”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赵振英激动地说。 赵振英因年事已高,坐着轮椅,但他对中华民族遭受的那场灾难和抗战的艰辛记忆犹新。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在北京城内耀武扬威,一天赵振英去公园念英文,一名日本兵过来制止他停放自行车,赵振英不服气,谁知日本兵当即甩了他一耳光,“他打了我一个嘴巴,我记了他八年。”“亡国奴的滋味绝不是好受的。”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21岁的赵振英毅然决定投笔从戎,7月23日,他离开北京,前往湖北武昌,成为黄埔军校14期学员。 1944年,赵振英成为中国远征军第一名少校营长,他来到印度,与盟军一同抵抗日本在东南亚的进攻。次年日本投降,赵振英所在的国民党新六军受命进驻南京,“其实我们都是作战部队,平时不穿马靴,但为了显示军威,就临时给我们制作了马靴。”9月9日的南京受降仪式现场,赵振英就站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代表的后方,“士兵的枪我们都要检验,不能装上子弹,万一要走火,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故。”“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代表走进会场,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坐着……”老人清晰记得短短十多分钟的受降仪式上每一个细节,一切宛如昨日。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赵振英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从军的具体细节,“我不愿意跟人家说,这么多年邻居们没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守口如瓶60年,他才第一次告诉儿女“我就在南京受降仪式现场”。
【百岁“飞虎队”老兵李继贤:最得意的事就是打鬼子】
“我这一生,值了!最得意的事就是打日本鬼子,参加了对日空战。”台北市林森北路一所普通的住宅楼里,101岁的“飞虎队”老兵李继贤娓娓讲述不朽的抗战记忆,眼神里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由美军退役飞行员陈纳德指挥,战机因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而得名“飞虎队”,在中国对日抗战中立下赫赫功勋,“抗日飞官”李继贤就是其中一员。
李继贤体态苍老但面容刚毅,行动不便却坐姿挺拔,用浓浓的苏北口音谈起在“飞虎队”的服役经历,他意气风发,仿佛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青春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投笔从戎,1943年考入成都空军军官学校,到印度、美国受训后成为“飞虎队”中美混合联队5大队26中队的一名飞行员。加入“飞虎队”后,他多次执行“驼峰航线”的物资运输任务。这一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航线最高海拔达7000米,被称作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在中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承担了大批抗战物资及人员的运送。
一次,李继贤驾机飞行“驼峰航线”,入云后驾驶舱出现结冰,能见度几乎为零,几分钟后才恢复正常。而就在当天,同胞驾驶的另一架飞机却没能化险为夷,坠毁在高原之上。
“我们上了飞机,能飞回来就回来,不回来就不回来。”李继贤感慨道。历史资料显示,在“驼峰航线”上,中美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1579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听到这个消息,队里的中国人高兴,美国人也高兴,大伙一起喝酒。美国人想喝鸡尾酒,可没有冰块了,有人想了个办法,把飞机的副油箱装了水,飞到3万尺高空,水就结成冰。就这样,我们那天晚上喝了鸡尾酒,庆祝抗战终于取得胜利。”老人笑着回忆说。
1949年,李继贤随部队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老人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离别的情景,那天,他驾机偷偷绕道,在故乡上空盘旋了40分钟。“没曾想,我那一走,便和父亲成了永别……”说到这里,李继贤一时语塞。入伍后,李继贤就再没回过老家。直到2011年,在大陆志愿者的帮助下,他才终于返乡祭祖,一晃竟已七十余载。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希望届时能再回到故乡,再到北京走一走,看一看。
“老兵一天不死,一定还会回去。”他饱含深情地说。
给
抗战老兵一份关注和关爱
感恩抗战史上有这些战士,中国人葆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尊严和力量。这些老兵,已是最后时分,如风中之烛。他们当年的青春明亮,燃烧过抗战的寒夜,后半生却烛泪涟涟。所以,“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站了出来。因为有你有我有他的一份关爱,积溪成河,汇河入海,许多人的微笑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温暖。送老兵最后一程,也是送护者旅程的明亮。大河之上,必有开阔;善良之间,天安地安。
请与我们同行。这是一次看得见的心灵跋涉,会有你未曾见过的风景。
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从2009年开始。关爱抗战老兵网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寻访、建档3225人,涉及全国29个地区(含港台)以及海外(主要为缅甸),其中1513位抗战老兵通过关爱抗战老兵网获得资助,金额超过800万。2013年3月,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正式成立。近年来,抗战老兵人数不断减少,历史仍有部分空白,幸而社会对于老兵和这段历史的关注正逐渐提升。
关爱抗战老兵,首先应关注幸存抗战老兵。在过去几年寻找到的3000多位抗战老兵中,有近一半的抗战老兵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成困难。2013年6月,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正式启动老兵助养行动,为幸存抗战老兵提供每个月500元的资助,直至抗战老兵本人离世。离世后可由家属或责任志愿者申请“忠孝帛金”2000元。
其次是远征军遗骸归国。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遗憾的是,这些当年为国出征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没能回到他们用生命守卫的祖国,至今仍有不少远征军英烈的遗骸、骨灰掩埋在异国他乡。
2013年9月,缅甸南坎当地居民发现了中国远征军的遗骸,经专家顾问、滇缅抗战研究学者考证,遗骸所在地应为原新30师墓地,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将已留落缅甸70余年的中国远征军的遗体接回国,并最终归葬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请你我携手让更多的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国,让他们魂归故里,供后人凭吊致敬,保留我们国家的记忆。
记忆
一群中国民间人士历时数年去寻找阵亡于高黎贡山的美军军官梅姆瑞的故事,搅动了太平洋两岸沉寂已久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人和事,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两万多张照片和数百小时的影像站出来佐证。
我们只是这场历史见证会的观众。
这批影像尘封大洋彼岸六十多年,许多幅未曾公开展示。它告诉今人许多不知道的、快要湮没的往事。
每一幅照片和影像都曾是鲜活的生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学生十万兵,当苦难生长着坚忍,悲怆养育着无畏,英雄和无名英雄如潮涌动。人类公义,国家文明,在长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上漂浮而不沉没,是一个个微弱的个体生命的负重泅渡。当我们沿江回溯历史,历史也浸润了我们。
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 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
一位12岁的远征军士兵李乐贝端着枪和盟军战友闯进我们的海报。他若活着已是八旬老人,然而在后世眼中、在国家记忆里他依然年少,这是那个年代的悲伤与传奇,也是我们此时此地铺开来的万众一心与瞬息永恒。
一同走过从前,从前索引以后。
惟有致敬,惟有前行。
中缅印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性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快速抢占上海、杭州、广东和海南岛等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目的就是让抗战缺乏武器弹药,切断中国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中国不战而降。因为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得到了美、英、苏联等国家的支持,只要中国能够得到武器弹药的援助,就算积弱甚深的中国,凭着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一定能和日本打下去,直到胜利。
沿海被占领以后,中国的对外通道仅有四条:大西北的苏联公路;香港和周边的通道;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通往中国广西通道和滇越铁路。但这些通道都很容易被日军切断。因此,1937年12月,中国开始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昆明抢修一条通往英国殖民地缅甸重镇腊戌的公路——滇缅公路,于第二年的9月开通。果然,开战不久,上述四条通道陆续被日军切断,被迫关闭,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大通道,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支持中国的武器弹药、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一个螺丝钉 一滴汽油都必须经过这条公路运到中国。
日军把切断滇缅公路视为征服中国第一重要的战略目标,不仅一度迫使英国中断滇缅公路,而且从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派遣大量飞机轰炸滇缅公路。1940年,中国临时和美国秘密签订协议,美国现役飞行员以民间身份维护世界和平,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飞虎队),专门驻扎昆明滇缅公路沿线反击日军轰炸。当时日军猛烈轰炸重庆,中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已经消耗殆尽,在这几乎失去抵抗能力的时刻,却把最强的空军力量放到云南,可见滇缅公路对中国的重要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组织十万大军入侵缅甸,其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切断滇缅公路,彻底切断中国和外界的联系。1942年3月,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不惜派出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和盟军并肩作战,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
由于这一战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美国在亚洲大陆对日作战的主要精力,部队和装备,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这一地区;中国的其他战区,美军部队参与其中的为数极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面所发现的中国抗战图片,均以中缅印战区以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的作战为主。
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
由于中美英盟军仓促应战,相互缺乏配合,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中国远征军尽管竭尽全力努力作战,在同古、平曼纳、仁安羌和东枝等地拼死阻击日军并解救盟军,但是仍无力挽回败局。戴安澜、齐学启、林则民等诸位将军马革裹尸,十万将士败走野人山,其中六万将士魂丧异域。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缅甸滇西被日军占领,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最黑暗的时刻。
盟军担心中国战场全面崩溃。一旦中国退出战场,100万侵华日军将腾出手来对付美英,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将全面告急。于是中美政府(此时美国已因珍珠港事件紧急宣战)决定紧急开辟一条印度至中国的空中走廊,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这条航线飞越印度、缅甸和中国三国,途径高山、冰川、热带虐疾区、原始森林和日本军占领区,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一条航线。担任战略空运任务的是美国陆军空运总队的印度—中国联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由于这条航线极端艰险,飞机物资损失巨大,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前线的需要,中美两国又决定重新开辟一条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将从印度阿萨姆邦出发,穿越日军重兵把守的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然后和滇缅公路连接。中国远征军的任务就是赶走上述地区的日军,为筑路扫清障碍。空中作战、陆地和空中运输,和史迪威公路的修筑工作,由美国军队担任主力;其中为数不多的美国地面作战部队,主要是配合中国远征军行动。
战区11号(中国)——地勤人员
疲倦地返回基地之后,一架波音B-29 轰炸机再次腾空而起;从它的肚子下面钻出来的两位飞机工程师,刚刚填补了它身上的高射炮弹孔,替换上脱落的起落架。在维修保养中心,飞机工程师们昼夜不停地工作,更换零件、修理保养、调试,目标一致地将这架巨型轰炸机送上天空。这群开心的地勤人员从停机坪走过来,对自己的工作心满意足。
左起:麻省的弗兰西斯● 达利(Francis L.Daly)技术军士、路易斯安那州的弗兰克林● 布莱恩一世(Franklin W.Brian)技术军士、堪萨斯州的孪生兄弟劳伦斯● 华纳(Lawrence C.Werner)及列那多● 华纳(Leonard J.Werner)技术军士、威斯康星州的乔治● 科雷恩(GeorgeP.Klein)技术军士、俄亥俄州的尤金● 菲尔雷(Eugene W.Fiely)技术军士。 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
借个火点一支烟,是人和人之间简单的互动,战争中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生命,没有国家、民族、党派、身份等等各种立场的分别;一支烟的时间相互抚慰战争的伤痛,问候彼此的家人,抹开暴力的硝烟,这是人类相互依存的群居性; 竖起大拇指,指心向你,是为彼此加油,是望你平安归来,是对和平的深切期望。
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是一支随军部队,他们分为各个小分队,分别跟进各个地区,拍摄并报道中国抗战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拍摄战场,仍然是在中缅印战场,这是美军各种地面部队在亚洲大陆唯一参加战斗的地方。同时,因为他们随军生活,所以也拍摄了许多战时生活场面,生动、温馨,一幕幕在和平盛世中轻易便可获取的简单的幸福,在战争背景下来之不易得让人们笑着流泪。战争期间我国的照相设备和技术落后,这些照片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了抗战历史,以及二战中,中美军民友好合作,共同生活的情景。唯有这一部份,无须用过多的文字说明,是柔软的内心就可以感应得到的温情,也是这一部分,可以让人更强烈地警觉:世界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全人类共同维护。
来之不易的和平战绩
1942年在缅甸败走野人山,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在印度蓝姆迦基地得到重新装备和训练后,改为中国驻印军。他们于1943年下半年再次进入缅北,驻扎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也是在重新装备后,于1944年5月向盘踞滇西的日军发起反击。驻印军在缅北经过尤邦加、瓦鲁班、密支那、八莫和腊戌等战役,远征军在滇西经过怒江、高黎贡山、松山、腾冲和龙陵等战役,两支中国军队都彻底打败日军,保证了筑路的顺利进行。1945年1月27日,这两支中国军队在中缅边境的芒友胜利会师,第二天,雷多公路接通滇缅公路,160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从此开往昆明,打开了被日军封锁了两年多的中国陆路对外通道。这条公路被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至此,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作战行动胜利完成。
中国远征军(含驻印军)在中国(云南)、缅甸和印度,即中缅印战区广袤土地的战斗被称为中国保卫对外交通线的战争,交通线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史迪威公路组成。这是一个关系着中国战场乃至亚洲战场胜败的重要战役。中国远征军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唯一一次主动的战略反攻的胜利,也是自1840年中国历次反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战全面胜利!
平和静默的省思与致敬
中缅印战场在世界二战格局中,甚至与中国抗战规模相比,都显得颇为渺小,以至于这些珍贵影像沉寂在大西洋彼岸,也少有人问津。历史,就像人的记忆一般,旧的一段总是容易被新的一段所覆盖。当我们无意中掀开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忠魂已游荡他乡七十余载,许多在世老兵已然迟暮。
真实发生过的史实它在那里,总会有一些人,会偶然遭遇这些故事,于是被撼动,于是责任心呼唤行动力,于是有了关爱中国远征军和抗战老兵的行动,有了“国家记忆”系列展览,有了“中国远征军遗骸归葬腾冲国殇墓园”,等等。所有一切的活动,是对曾经为我们今天的自由与和平浴血奋战,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的先辈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尽管这敬意显然来迟,不少老兵已撒手人寰。但愿我们的行动所引起的社会关注,能让在世的老兵活得好一些,起码是安享晚年,作为晚生后辈,才不愧对他们用生命为我们赢来今天的一切。
【马蒂·马丁先生:美国老兵回忆一起打鬼子的日子】
二战中缅印战场的美军中士、93岁高龄的美军老兵代表马蒂·马丁先生来到“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现场。10余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只为了见证这些尘封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多年的历史影像在中国揭开面纱的一刻。
毕竟年岁已高,疲惫的老人下飞机后只能借助机场的轮椅代步。老人手上一直紧紧攥着几张照片,那是他从美国带来的,是他当年在战场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幅是70年前,在缅甸,年轻的马蒂·马丁和他的中国战友正在互相检查对方的枪械。看到自己的照片成为展品,年过九旬的马丁激动不已,“当年我和中国军人一起打日本人”。
马蒂·马丁在展览照片前回忆起了与中国士兵并肩作战的日子,他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非常棒。我们得到了中国军队的很多帮助。中国士兵比美国士兵厉害,能吃苦,中国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老人回忆,当年的战争中,美国军队常常是由一两百人作为先锋部队包围村庄,占领之后交由中国军队负责。他很钦佩他的中国战友,在他的眼中,“中国军队能够不停地战斗,这是他们非常厉害的地方”。
他还回忆到,当时他们能得到美国军队空投的食物,但中国军队是带着自己的炊具,在路上自己煮。“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锅里煮的是什么,但他们还是吃下去。”老兵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也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心酸。
“我们很爱中国,中国也很爱美国。”说起两国士兵的关系,老人笑着说,好到“可以从中国士兵那边借钱”的程度。
【赵振英: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
“1945年的9月9日,在南京的受降仪式中,我是受降仪式警卫营的营长,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全过程。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有机会亲身经历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我一生的荣耀。”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赵振英激动地说。 赵振英因年事已高,坐着轮椅,但他对中华民族遭受的那场灾难和抗战的艰辛记忆犹新。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在北京城内耀武扬威,一天赵振英去公园念英文,一名日本兵过来制止他停放自行车,赵振英不服气,谁知日本兵当即甩了他一耳光,“他打了我一个嘴巴,我记了他八年。”“亡国奴的滋味绝不是好受的。”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21岁的赵振英毅然决定投笔从戎,7月23日,他离开北京,前往湖北武昌,成为黄埔军校14期学员。 1944年,赵振英成为中国远征军第一名少校营长,他来到印度,与盟军一同抵抗日本在东南亚的进攻。次年日本投降,赵振英所在的国民党新六军受命进驻南京,“其实我们都是作战部队,平时不穿马靴,但为了显示军威,就临时给我们制作了马靴。”9月9日的南京受降仪式现场,赵振英就站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代表的后方,“士兵的枪我们都要检验,不能装上子弹,万一要走火,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故。”“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代表走进会场,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坐着……”老人清晰记得短短十多分钟的受降仪式上每一个细节,一切宛如昨日。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赵振英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从军的具体细节,“我不愿意跟人家说,这么多年邻居们没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守口如瓶60年,他才第一次告诉儿女“我就在南京受降仪式现场”。
【百岁“飞虎队”老兵李继贤:最得意的事就是打鬼子】
“我这一生,值了!最得意的事就是打日本鬼子,参加了对日空战。”台北市林森北路一所普通的住宅楼里,101岁的“飞虎队”老兵李继贤娓娓讲述不朽的抗战记忆,眼神里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由美军退役飞行员陈纳德指挥,战机因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而得名“飞虎队”,在中国对日抗战中立下赫赫功勋,“抗日飞官”李继贤就是其中一员。
李继贤体态苍老但面容刚毅,行动不便却坐姿挺拔,用浓浓的苏北口音谈起在“飞虎队”的服役经历,他意气风发,仿佛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青春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投笔从戎,1943年考入成都空军军官学校,到印度、美国受训后成为“飞虎队”中美混合联队5大队26中队的一名飞行员。加入“飞虎队”后,他多次执行“驼峰航线”的物资运输任务。这一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航线最高海拔达7000米,被称作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在中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承担了大批抗战物资及人员的运送。
一次,李继贤驾机飞行“驼峰航线”,入云后驾驶舱出现结冰,能见度几乎为零,几分钟后才恢复正常。而就在当天,同胞驾驶的另一架飞机却没能化险为夷,坠毁在高原之上。
“我们上了飞机,能飞回来就回来,不回来就不回来。”李继贤感慨道。历史资料显示,在“驼峰航线”上,中美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1579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听到这个消息,队里的中国人高兴,美国人也高兴,大伙一起喝酒。美国人想喝鸡尾酒,可没有冰块了,有人想了个办法,把飞机的副油箱装了水,飞到3万尺高空,水就结成冰。就这样,我们那天晚上喝了鸡尾酒,庆祝抗战终于取得胜利。”老人笑着回忆说。
1949年,李继贤随部队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老人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离别的情景,那天,他驾机偷偷绕道,在故乡上空盘旋了40分钟。“没曾想,我那一走,便和父亲成了永别……”说到这里,李继贤一时语塞。入伍后,李继贤就再没回过老家。直到2011年,在大陆志愿者的帮助下,他才终于返乡祭祖,一晃竟已七十余载。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希望届时能再回到故乡,再到北京走一走,看一看。
“老兵一天不死,一定还会回去。”他饱含深情地说。
给
抗战老兵一份关注和关爱
感恩抗战史上有这些战士,中国人葆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尊严和力量。这些老兵,已是最后时分,如风中之烛。他们当年的青春明亮,燃烧过抗战的寒夜,后半生却烛泪涟涟。所以,“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站了出来。因为有你有我有他的一份关爱,积溪成河,汇河入海,许多人的微笑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温暖。送老兵最后一程,也是送护者旅程的明亮。大河之上,必有开阔;善良之间,天安地安。
请与我们同行。这是一次看得见的心灵跋涉,会有你未曾见过的风景。
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从2009年开始。关爱抗战老兵网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寻访、建档3225人,涉及全国29个地区(含港台)以及海外(主要为缅甸),其中1513位抗战老兵通过关爱抗战老兵网获得资助,金额超过800万。2013年3月,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正式成立。近年来,抗战老兵人数不断减少,历史仍有部分空白,幸而社会对于老兵和这段历史的关注正逐渐提升。
关爱抗战老兵,首先应关注幸存抗战老兵。在过去几年寻找到的3000多位抗战老兵中,有近一半的抗战老兵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成困难。2013年6月,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正式启动老兵助养行动,为幸存抗战老兵提供每个月500元的资助,直至抗战老兵本人离世。离世后可由家属或责任志愿者申请“忠孝帛金”2000元。
其次是远征军遗骸归国。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遗憾的是,这些当年为国出征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没能回到他们用生命守卫的祖国,至今仍有不少远征军英烈的遗骸、骨灰掩埋在异国他乡。
2013年9月,缅甸南坎当地居民发现了中国远征军的遗骸,经专家顾问、滇缅抗战研究学者考证,遗骸所在地应为原新30师墓地,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将已留落缅甸70余年的中国远征军的遗体接回国,并最终归葬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请你我携手让更多的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国,让他们魂归故里,供后人凭吊致敬,保留我们国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