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大量运用提问这一教学策略。提问看似简单,实则方式很多,需要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提问涉及教学目的、对象环境、难易程度、表述方式等诸多问题。
课堂提问有很多类型,从一节课的流程来分,有导入时的提问、深化时的提问、结语时的提问等。目的不同,提问的方式也不一样。
导入时的提问重在引入教学内容。有位老师执教《论雷锋塔的倒掉》时,说在杭州西湖旁的一座山上,有一座雷锋塔,是千年古塔。但是有一天它忽然倒塌了,按现在的观点,那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大家应该很惋惜才对。但鲁迅先生听到消息后不仅没有惋惜,而且拍手称快,说它倒得好,为什么?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鲁迅写的一篇文章,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这个导入就很好,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很强的反差。雷峰塔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身为文化人的鲁迅应该为它的倒掉感到惋惜,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就引起了孩子们探究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关注程度就不一样了。这个导入提问,妙就妙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时候导入提问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导入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为目的,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去摆“噱头”,否则容易把学生引入误区,影响后面的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新近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想知又未知的问题设计导入问题,常能激励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入的内容要由已知到未知,“温故可以知新”,这样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意提问技巧。导入也要设计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深入阶段的提问在提问中占的比例较大。比如教学契科夫的小说《变色龙》。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非常注意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脱大衣,穿大衣等,围绕这一点讲,突出变色龙的“变”。如果最后老师再提个问题: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的,就像变色龙,我们看他的多变当中有没有不变的地方?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考就容易深入了:什么不变?奥楚蔑洛夫的价值观是不变的,他的出发点是不变的,衡量事物的尺子没变。变化的是他对狗的态度,那是来回变的。这就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本质。
二、深入阶段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揭示文章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在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在学生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老师如能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走到文本中去,进行深入思考。比如雷峰塔倒了,鲁迅应该很难过,可他为什么高兴?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像这样的问题,很有启发性,对深入理解文章能起到关键作用。
2.发挥组织教学的功能。课堂提问往往由教师发起,所以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利用提问的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组织教学。提问的组织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起一个新话题,连接两个教学板块,引进一则教学材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转换活动主角,转换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课堂学习高潮,调控课堂节奏,等等。比如,学生的课堂发言如果太顺畅,不利于深入分析。这时,教师简单的一句提问 “刚才某某讲的很有道理。谁有不同的看法?”就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讨论,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三、教学结束时的提问
教学结束时的提问常用于复习重要知识、归纳全课要点、深化情感目标的学习,以使整堂课留下余味。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塑造了无名战士这样一个形象,课文学完时候,同学们受到了感染,也理解了内容。老师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交给卢进勇党证的时候,党证里夹着七根火柴。这无名战士有没有名字呢?这学生就说,有啊,他应该有名字,他有党证嘛。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呢?这篇小说的主题就升华了,学生的思考也得以深化。课文告诉我们,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大批无名的革命先烈,正是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
总之,在教学中把握导入、深化、结束三个阶段的提问技巧,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课堂提问有很多类型,从一节课的流程来分,有导入时的提问、深化时的提问、结语时的提问等。目的不同,提问的方式也不一样。
导入时的提问重在引入教学内容。有位老师执教《论雷锋塔的倒掉》时,说在杭州西湖旁的一座山上,有一座雷锋塔,是千年古塔。但是有一天它忽然倒塌了,按现在的观点,那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大家应该很惋惜才对。但鲁迅先生听到消息后不仅没有惋惜,而且拍手称快,说它倒得好,为什么?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鲁迅写的一篇文章,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这个导入就很好,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很强的反差。雷峰塔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身为文化人的鲁迅应该为它的倒掉感到惋惜,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就引起了孩子们探究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关注程度就不一样了。这个导入提问,妙就妙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时候导入提问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导入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为目的,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去摆“噱头”,否则容易把学生引入误区,影响后面的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新近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想知又未知的问题设计导入问题,常能激励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入的内容要由已知到未知,“温故可以知新”,这样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意提问技巧。导入也要设计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深入阶段的提问在提问中占的比例较大。比如教学契科夫的小说《变色龙》。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非常注意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脱大衣,穿大衣等,围绕这一点讲,突出变色龙的“变”。如果最后老师再提个问题: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的,就像变色龙,我们看他的多变当中有没有不变的地方?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考就容易深入了:什么不变?奥楚蔑洛夫的价值观是不变的,他的出发点是不变的,衡量事物的尺子没变。变化的是他对狗的态度,那是来回变的。这就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本质。
二、深入阶段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揭示文章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在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在学生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老师如能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走到文本中去,进行深入思考。比如雷峰塔倒了,鲁迅应该很难过,可他为什么高兴?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像这样的问题,很有启发性,对深入理解文章能起到关键作用。
2.发挥组织教学的功能。课堂提问往往由教师发起,所以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利用提问的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组织教学。提问的组织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起一个新话题,连接两个教学板块,引进一则教学材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转换活动主角,转换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课堂学习高潮,调控课堂节奏,等等。比如,学生的课堂发言如果太顺畅,不利于深入分析。这时,教师简单的一句提问 “刚才某某讲的很有道理。谁有不同的看法?”就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讨论,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三、教学结束时的提问
教学结束时的提问常用于复习重要知识、归纳全课要点、深化情感目标的学习,以使整堂课留下余味。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塑造了无名战士这样一个形象,课文学完时候,同学们受到了感染,也理解了内容。老师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交给卢进勇党证的时候,党证里夹着七根火柴。这无名战士有没有名字呢?这学生就说,有啊,他应该有名字,他有党证嘛。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呢?这篇小说的主题就升华了,学生的思考也得以深化。课文告诉我们,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大批无名的革命先烈,正是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
总之,在教学中把握导入、深化、结束三个阶段的提问技巧,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