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 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27-01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历史课堂缺乏民主(学生主体地位受遏制)、缺少弹性(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灌输式教学和进行孤立式学习等不足。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抓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下功夫。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应十分慎重和细致,关键在于必须设法在每一个小组中都有至少1~2名对历史学习颇有兴趣并且有一定历史学习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应当成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历史知识、渲染历史情怀”的火种,使得合作学习不走形式,更不至于冷场。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应当以“学生自愿组合与教师建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目标
组建学习小组后,首要的事就是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并整修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合作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提高历史合作学习实效的首要操作因子。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南,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目标难易跨度要小,层次递进要平缓,达标期限要留有余地,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教授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网络查询和对传统资料的查阅,提炼、整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促使学生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提高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特点的归纳概括,并与昭通霍承嗣壁画墓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已带有明显的中原绘画艺术特点,同时也具有体现西南民族融合的艺术形式。(4)通过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和倡导组织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开展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历史课程标准在附录中介绍了“制作与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展示活字印刷”等9个典型的历史活动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笔者参考其中的例5“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辩论会”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主题的分角色表演活动。在教学“和同为一家”的内容时,笔者先通过地图使学生了解唐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然后,笔者指出:由于唐太宗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他为“天可汗”。接着,笔者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步辇图》《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至此,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民族关系的融洽。笔者抓住时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角色表演活动“文成公主入吐蕃”。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演历史短剧。学生们异常兴奋,各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按照预先的布置,各小组分别表现了“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场景。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历史角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可见,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奖励是评价中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斯莱文所说: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教学的特色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适宜采用合作性奖励结构。在该奖励结构下,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以他人的失败为前提,若个人能够帮助他人也视为取得了成功,各人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例如,笔者教授人教版《中国历史》时,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进行小组激励:每个小组在获得奖励分10分后就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晋级——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线索来进行奖励。针对小组成员的激励也是如此,如小组成员在“原始社会”获得20分就可以由“部落成员”上升为“族长”。这种奖励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价值,将学习当做一种令人愉快的历史体验来对待。
笔者认为,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推进历史教学的发展,目前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27-01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历史课堂缺乏民主(学生主体地位受遏制)、缺少弹性(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灌输式教学和进行孤立式学习等不足。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抓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下功夫。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应十分慎重和细致,关键在于必须设法在每一个小组中都有至少1~2名对历史学习颇有兴趣并且有一定历史学习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应当成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历史知识、渲染历史情怀”的火种,使得合作学习不走形式,更不至于冷场。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应当以“学生自愿组合与教师建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目标
组建学习小组后,首要的事就是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并整修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合作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提高历史合作学习实效的首要操作因子。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南,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目标难易跨度要小,层次递进要平缓,达标期限要留有余地,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教授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网络查询和对传统资料的查阅,提炼、整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促使学生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提高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特点的归纳概括,并与昭通霍承嗣壁画墓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已带有明显的中原绘画艺术特点,同时也具有体现西南民族融合的艺术形式。(4)通过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和倡导组织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开展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历史课程标准在附录中介绍了“制作与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展示活字印刷”等9个典型的历史活动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笔者参考其中的例5“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辩论会”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主题的分角色表演活动。在教学“和同为一家”的内容时,笔者先通过地图使学生了解唐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然后,笔者指出:由于唐太宗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他为“天可汗”。接着,笔者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步辇图》《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至此,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民族关系的融洽。笔者抓住时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角色表演活动“文成公主入吐蕃”。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演历史短剧。学生们异常兴奋,各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按照预先的布置,各小组分别表现了“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场景。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历史角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可见,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奖励是评价中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斯莱文所说: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教学的特色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适宜采用合作性奖励结构。在该奖励结构下,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以他人的失败为前提,若个人能够帮助他人也视为取得了成功,各人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例如,笔者教授人教版《中国历史》时,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进行小组激励:每个小组在获得奖励分10分后就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晋级——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线索来进行奖励。针对小组成员的激励也是如此,如小组成员在“原始社会”获得20分就可以由“部落成员”上升为“族长”。这种奖励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价值,将学习当做一种令人愉快的历史体验来对待。
笔者认为,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推进历史教学的发展,目前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