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钱币回眸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巴比伦和亚述经济发展已很繁荣,但并没有出现法定的钱币。留存的文献记载中,贡赋、买卖、借贷和处罚都还限于金银、谷物、奴隶和动产等实物。著名的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中没有钱币字样。亚述时代一头骆驼价为841克白银。阿舒尔·尼拉里(前1307-前1275)从中东掠得大量骆驼,竟狂跌到4.2克白银!可见当时商业还基于实物交换。
  公元前539年,两河流域沦为波斯人的一个行省。大流士一世(前521-前486)时,波斯统一发行大流克金币(图1)和西格罗斯银币(图2),在波斯帝国统治范围内统一使用。大流克重8.4克,西格罗斯重5.6克,成色都很好。这是两河流域最早使用的钱币,实际上就是波斯钱币。
  


  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并吞波斯。两河流域地区改用希腊币。正面都是希腊诸神或亚历山大头像(图3),反面是祭器、动物、武士、作物等等。波斯驻巴比伦总督马萨奥斯不战而降,故被委以原职,并允许继续发行银币。正面为波斯太阳神倍尔(BAAL,或作BAALTARS),反面为狮或狮捕牛(图4)。型制和希腊币近。
  亚历山大死后,前304年,他所统治的地区分成三个希腊化国家。两河流域属塞琉西王国。塞琉西钱币基本上沿袭希腊旧制(图5),不熟悉的人不易分辨。前247年,原波斯帕提亚省脱离塞琉西自立,建阿萨息斯王朝,即安息。两河流域归帕提亚附庸波西斯等小国,使用帕提亚钱币和波西斯钱币。两种钱币形式相近。正面都是王像,帕提亚币王像大多面左(图6);而波西斯钱币则早期王像面右(图7),后期面左。帕提亚钱币反面和希腊币近;波西斯钱币则多数为火炬。
  帕提亚长期受强大的罗马威胁。但顽强的帕提亚人于前53年,杀罗马侵略军统帅克拉苏。前36年,复击败马可·安东尼,使罗马帝国东伸势力受到遏制。两河流域亦免于罗马蹂躏。那时,波斯正宗势力逐渐扩展。公元226年阿尔达希推翻帕提亚,建立长达300多年的萨桑王国(一作萨珊)。萨桑王国继承波斯传统,崇仰琐罗亚斯德教。钱币正面都是面右戴冠王像,反面为琐罗亚斯德教特有的祭火坛和两名侍者(图8)。这种风格,终朝未有改变。萨桑钱币绝大多数是银币,纯度甚高,打造技术极好,常薄如片纸,而图案仍清晰异常,堪称古钱币中精品。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637年,伊斯兰教哈里发奥尔马占领巴格达。伊斯兰文化开始进人两河流域,钱币风格为之一变。661年建立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和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762年定都巴格达)的钱币均朴实无华。由于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所以钱币上没有复杂的图案,仅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和对真主安拉的颂辞。正反面各3、4行,沿用中东、希腊、罗马混合币制。银币德拉克马、金币第纳尔和铜币福立。存世金银币较多(图9,倭马亚银币;图10,阿拔斯金币)。
  到公元945年,波斯裔白益王朝入主巴格达。1055年,突厥人塞尔柱攻占巴格达。塞尔柱王国在中东发行的钱币正面上部是国王正视像,下部为动物,常有雄狮或骏马等,反面为数行阿拉伯文(图11)。
  13世纪中,举世震惊的“黄祸”席卷欧亚。蒙古人在中东建立伊儿(一作伊利)汗国。两河流域为其行省之一。蒙古人对当地人实行安抚政策,尊重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发行的钱币沿用旧制。正面仍为库法体阿拉伯文,反面加横写蒙文(图12),有金、银和铜币多种。
  1353年,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灭伊儿汗国。帖木儿帝国发行的银币正反面均为文字,打制较为粗糙(图13)。
  16世纪初,帖木儿帝国受乌兹别克人侵扰而国势日蹙。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乘机迅速兴起,1534年占领巴格达,统治全部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规模宏大造币厂,如君士坦丁堡、开罗、巴格达等。早期奥斯曼钱币正反面均为文字(图14)。后期统一为正面是代表国王的花押(各帝不同),反面为文字纪值、纪年和纪地(图15)。长期不变,银币居多,但成色差别很大。
  奥斯曼帝国一直统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因系战败国,殖民地全部丢失。1918年,两河流域归英国所有,3年中,反英斗争风起云涌,终于1921年获得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但到1931年7月才发行纸币和硬币。正面为国王费萨尔头像,反面为面值,设计简朴(图16)。1958年发生革命,帝制被推翻,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实行总统制。此后发行的硬币正面为国名和面值,反面为伊拉克特产椰枣树(图17),除纪念币外,无多变化。
  注:各文献中年代,常参差不洽,本文所列,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于放)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图表、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现今收集到任何一种半两钱,无论大小与轻重,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物。因为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已停铸半两,改行五铢钱。但四铢半两在市场仍流通相当长一段时间。1958年在广东南海县松岗废品收购店内,笔者花了一整天时间,蹲在店内拣选古钱。从几罗筐古钱中,发现多枚四铢半两,其钱身已磨薄,文字模糊不清。说明它不是出土品,而是与通宝钱混杂一起,长时间流通所造成。大跃进年代,乡民拿出贮藏多年的古钱当废铜出售
期刊
陈元通宝背七,小平,对读。为近年新发现品种,出自越南。目前仅知两品(图1)。十多年前粤人苏瑞光氏于广西所得,后归可居先生宝藏,是泉生坑绿锈,精整完好(图2)。予今年春手拓,实物为传世品。查拓本两品分属两版,然笔意、制作大同小异。  是泉阔缘薄肉,文字制作类安南陈朝(1225—1257)初期铸币,尤其“通”字与陈太宗建中通宝、政平通宝之文字宛如一人所书。安南陈朝开国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亡
期刊
张武一 编译  尼古拉斯·罗德斯(Nicholas Rhodes)是英国卓越的钱币学家。他1946年生于伦敦,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收集钱币。八岁时,他幸运地得到了令人敬重的渊博的伦敦已故钱币商阿尔伯特·鲍尔温的悉心指点。鲍尔温不但鼓励他收集钱币,而且指导他进行独立的钱币学研究。在学校里,他发现了一批很好的钱币遗赠。于是年少的他就开始在课业之余进行认真的研究。1963年,英国钱币学杂志British
期刊
2006年4月26日,贵州省钱币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贵阳市召开,并进行了换届选举。  会议听取了贵州省钱币学会首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新修订的《贵州省钱币学会章程》;选举并组成了第二届学会理事会;确定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任务。  人行贵阳中心支行王平行长当选为贵州省钱币学会第:二届会长,人行贵阳中心支行肖杰和郝曙光副行长、贵阳市人大王亚光副主任(著名钱币收藏家)和贵州省博物馆李黔滨馆
期刊
“殖边银行”由徐绍桢、王揖唐、许世英等发起创办,于191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开业,总经理汪彭年。该行职责“主要是为了辅助中国银行对边疆金融力量之所未逮”,资本总额为大洋2000万元。创办之初,只获准在中国银行未设分行的边疆地区发行纸币。为扩大营业范围,后在中国银行已设分行的地区也发行,实际阻碍了中国银行兑换券的推广。因发钞过滥,常遭挤兑,1925年5月1日,终因积案所累被政府查封。  殖边银行
期刊
[本刊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与货币金融相关的有:位于江苏高邮的清“高邮当铺”;位于浙江杭州的清“胡雪岩旧居”、浙江宁波的民国时期“钱业会馆旧址”;位于北京市的始建于清的“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旧址”;位于天津的民国“盐业银行旧址”;位于江西瑞金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总金库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位于陕西延
期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上海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傅为群编著的《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一书,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典当是抵押贷款的一种方式,作者以上海晚清以来当铺发行的当票为主线,配以历史照片、碑拓、文献,包括口述历史,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向读者演绎了一部老上海百年典当史。  该书彩印,开本890×1194,定价68元(含邮费)。需要者可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办公室张先生联系。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357号,
期刊
第一套人民币的假票总的来说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第一套人民币流通期间出现的假票,其目的为扰乱我新政府的金融秩序,破坏新生政权;第二种是在第一套人民币进入收藏领域后出现的假票,造假者把假票当收藏品来销售,是损害收藏者利益、取得暴利的行为。这两种假票出现的目的完全不同,所使用的造假手段和假票的特点也截然不同,笔者通过数年的收藏和研究,把这两种假票特点和真假待考品分别叙述如下。    一、第一套人民币“
期刊
古钱币乃历代日用通货,本属平凡之物。古时乡民掘得古币多积聚之,铁钱冶为农具,铜币则熔铸铜器。自清乾嘉以来,钱学风行,泉家辈出,谈泉论古渐成风气。他们重实物重考据,对先秦刀布古币,饥搜渴求,自此古泉有价。由于僧多粥少,泉值日昂,利之所在,钱商贩客中之缺德者,弄虚作假,或仿铸,或改刻,炮制不少“珍稀名品”以欺骗图利。当年鲍康曾指出:“伪泉至今日狡绘甚矣。其翻刻者,有江南之苏州,山东之潍县,甘肃之秦州,
期刊
老上海时代的中央造币厂,是在民国九年(1920)开始筹建,原名上海造币厂。但因经费支绌于民国十三年暂时停顿,至十六年北伐军抵沪后方重新复工。次年更名为中央造币厂,正式开铸银元已是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一日。  该厂在开办当时聘美国人赫维特任总技师,但在停摆期间曾于民国十三年八月以合约届满未聘,民国十七年一月复办后才再续任,然而却于正式开工后次月解约回国。有关他的记载非常少见,通常只寥寥几句,泉界多不知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