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在某杂志发表文章,称到2027年退休的居民,大约需要准备300万-500万元的养老金,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居民,到时预备1000万元养老恐怕也不够。
钟伟的这个言论甫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各方争议。
1000万元养老够不够
“1000万元养老未必够”,真的如此吗?读者朋友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钟伟教授的这一结论。
钟伟教授自己的分析是,如果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没有根本改变,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将需要300万~500万元才能度过余生。那么,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在他看来,1990年,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流通中现金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元、6950亿元和2644亿元,到了2007年则分别为40万亿元、15.2万亿元和3.1万亿,不到20年,分别增长了26、22和12倍。正因为本币在国内不断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如果央行印钞速度不能够放慢下来,17年以后,居民养老压力是非常大的。在一线大城市,1000万养老并不能算是“高标准”。
而且,他认为,因为我国社保起步晚,缺口大,因此今后需要个人筹备的养老金额度也是要求非常高的。
我们查询相关数字也发现,我国目前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新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只有58.5%,这个替代率是针对全国所有参保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的,对于大中城市居民而言,特别是对于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而言,这个替代率会更低。
可见,通货膨胀压力、资金的购买力下降,再加上社保基金的实际缺口等因素,是钟伟“一线城市养老1000万养老都未必够”这一观点成立的逻辑。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2027年差不多是现在大约40岁左右人士退休的年纪,对他们来说,仅仅眼前的房贷就已经是一座叫人喘不过气来的大山,而且还有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医疗支出等巨大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夹心族”。如果2027年前必须攒够1000万元才够养老,那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数字。
记者倒认为,在今年全国“两会”过后,各地房价再度快速上升,货币供应量持续大幅增长(据统计,2010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2.5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9.94%),北京“地王”频现等背景下,钟伟教授抛出“2027年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这样一个的观点,并不在乎这个数字到底会是多少,更多的是一个提示、警示作用。
一方面,他是提醒决策层注意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不要给普通老百姓增加更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广大老百姓自己要积极主动地筹措更多养老金,以防将来若干年后的养老压力。
数字大小无不需太多争论
事实上,到底是1000万元才够养老,还是500万元、300万元甚至100万元就够了,我们并不需要太多争论,因为该数字本身并非此次争议的重点。
未来是否真的必需要1000万元养老,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未来不确定的因素有许多。同时,投资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几乎没有一种理财产品,能够明确投资收益目标。
更理性的是,我们应该从这次的争议中给自己的理财计划再增加一个问号,在我们忙着为子女筹措教育费用,忙着购房计划,忙着各种各样的理财目标之际,是否忽略了自身的养老问题?
数字无法预测,钟伟教授的观点其实给我们一个警醒,除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大家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有投资理财的意识,至少通过一定的理财产品配置跑赢CPI,跑赢货币贬值的速度,不要让通货膨胀侵蚀掉自己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资产。
换言之,年纪轻轻就该有根“理财养老筋”。从你刚参加工作开始,到你成家、立业,我们随时都应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个初步的理财规划,至少指定一个目标。
未雨绸缪积极筹划养老
当然,舒适、富足养老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制定明确的理财目标,进行积极的理财行为,达到一定的理财效果。
通常,理财绩效有三个因素:本金、时间、投资回报率。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时间越长,收益也相应会越大,所以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应提早做好养老规划,未雨绸缪。 到底该如何筹措,我们在此结合理财专家的意见,在此给出两种思路,三大典型途径。 一种思路就是在退休之前,你已经拥有了一大笔足够供退休后宽裕生活所需的钱;另一种思路就是你在退休后的每个月或是每年,可以得到一笔足额的现金流入自己手中。
比如,在临近退休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储蓄、基金、债券和信托等金融工具,储备了退休后二三十年富足生活所需的总有费用,这是很不错的办法。但这就要求你在工作期间就能够开始行动,并在青壮年时期就经常从各类生活支出压力(如房贷、教育等)中匀出一部分钱用于养老储备。如果你的子女教育和房贷、车贷压力较重,很可能会在这几大理财目标中发生冲突,比如对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品质产生影响,或是影响养老储备提前实现的可能性。同时,这样的储备方式,对个人的日常储蓄毅力要求较大。
也可以购买一定量的商业保险,比如养老年金保险、万能险,通过青壮年期每年缴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待到退休后每月领取一笔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最大特点是能按期稳妥领取。而且,如果你选择的是终身保险,那么就可以“活得越久,领得越多”,有效抵御长寿风险。
而如果是通过在青壮年时期投资一套甚至多套房产,包括民用住房、商铺或写字楼,那么将来既可以享受房产的增值潜力,也可以按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之策。当然,个人房地产投资一方面是投资门槛较高,而且房产的变现能力较差。如果是用来出租,还要花费一定的管理成本。树立资产配置观念 除了考虑各种养老资金筹措途径的优缺点,大家还要树立起一个资产配置的观念,按需、按阶段进行优化配比。 所谓资产配置的观念,就是俗称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主要就是提醒大家要对各类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综合考量,做个比较全面的安排和配比,不要因为特别偏好某一类投资工具,而增加未来养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比如,过分注重房产投资养老,家庭中缺少流动资产(储蓄、基金等金融资产)的配置,那么万一在养老过程中发生一大笔紧急用度(如突发意外或疾病),手中缺乏可动用的流动资金,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又比如,青壮年期间特别偏好高收益的投资工具,大部分资产全部配置在股票、基金等方面,从未安排过家庭保障,由于这些工具价值波动变化过快,亏损的概率也较大,那么到了临近退休之际,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养老金储备计划已经无法顺利实现,此时就会感叹如果有一部分稳定的保险养老金来源,自己的养老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钟伟的这个言论甫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各方争议。
1000万元养老够不够
“1000万元养老未必够”,真的如此吗?读者朋友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钟伟教授的这一结论。
钟伟教授自己的分析是,如果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没有根本改变,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将需要300万~500万元才能度过余生。那么,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在他看来,1990年,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流通中现金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元、6950亿元和2644亿元,到了2007年则分别为40万亿元、15.2万亿元和3.1万亿,不到20年,分别增长了26、22和12倍。正因为本币在国内不断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如果央行印钞速度不能够放慢下来,17年以后,居民养老压力是非常大的。在一线大城市,1000万养老并不能算是“高标准”。
而且,他认为,因为我国社保起步晚,缺口大,因此今后需要个人筹备的养老金额度也是要求非常高的。
我们查询相关数字也发现,我国目前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新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只有58.5%,这个替代率是针对全国所有参保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的,对于大中城市居民而言,特别是对于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而言,这个替代率会更低。
可见,通货膨胀压力、资金的购买力下降,再加上社保基金的实际缺口等因素,是钟伟“一线城市养老1000万养老都未必够”这一观点成立的逻辑。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2027年差不多是现在大约40岁左右人士退休的年纪,对他们来说,仅仅眼前的房贷就已经是一座叫人喘不过气来的大山,而且还有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医疗支出等巨大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夹心族”。如果2027年前必须攒够1000万元才够养老,那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数字。
记者倒认为,在今年全国“两会”过后,各地房价再度快速上升,货币供应量持续大幅增长(据统计,2010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2.5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9.94%),北京“地王”频现等背景下,钟伟教授抛出“2027年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这样一个的观点,并不在乎这个数字到底会是多少,更多的是一个提示、警示作用。
一方面,他是提醒决策层注意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不要给普通老百姓增加更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广大老百姓自己要积极主动地筹措更多养老金,以防将来若干年后的养老压力。
数字大小无不需太多争论
事实上,到底是1000万元才够养老,还是500万元、300万元甚至100万元就够了,我们并不需要太多争论,因为该数字本身并非此次争议的重点。
未来是否真的必需要1000万元养老,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未来不确定的因素有许多。同时,投资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几乎没有一种理财产品,能够明确投资收益目标。
更理性的是,我们应该从这次的争议中给自己的理财计划再增加一个问号,在我们忙着为子女筹措教育费用,忙着购房计划,忙着各种各样的理财目标之际,是否忽略了自身的养老问题?
数字无法预测,钟伟教授的观点其实给我们一个警醒,除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大家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有投资理财的意识,至少通过一定的理财产品配置跑赢CPI,跑赢货币贬值的速度,不要让通货膨胀侵蚀掉自己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资产。
换言之,年纪轻轻就该有根“理财养老筋”。从你刚参加工作开始,到你成家、立业,我们随时都应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个初步的理财规划,至少指定一个目标。
未雨绸缪积极筹划养老
当然,舒适、富足养老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制定明确的理财目标,进行积极的理财行为,达到一定的理财效果。
通常,理财绩效有三个因素:本金、时间、投资回报率。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时间越长,收益也相应会越大,所以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应提早做好养老规划,未雨绸缪。 到底该如何筹措,我们在此结合理财专家的意见,在此给出两种思路,三大典型途径。 一种思路就是在退休之前,你已经拥有了一大笔足够供退休后宽裕生活所需的钱;另一种思路就是你在退休后的每个月或是每年,可以得到一笔足额的现金流入自己手中。
比如,在临近退休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储蓄、基金、债券和信托等金融工具,储备了退休后二三十年富足生活所需的总有费用,这是很不错的办法。但这就要求你在工作期间就能够开始行动,并在青壮年时期就经常从各类生活支出压力(如房贷、教育等)中匀出一部分钱用于养老储备。如果你的子女教育和房贷、车贷压力较重,很可能会在这几大理财目标中发生冲突,比如对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品质产生影响,或是影响养老储备提前实现的可能性。同时,这样的储备方式,对个人的日常储蓄毅力要求较大。
也可以购买一定量的商业保险,比如养老年金保险、万能险,通过青壮年期每年缴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待到退休后每月领取一笔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最大特点是能按期稳妥领取。而且,如果你选择的是终身保险,那么就可以“活得越久,领得越多”,有效抵御长寿风险。
而如果是通过在青壮年时期投资一套甚至多套房产,包括民用住房、商铺或写字楼,那么将来既可以享受房产的增值潜力,也可以按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之策。当然,个人房地产投资一方面是投资门槛较高,而且房产的变现能力较差。如果是用来出租,还要花费一定的管理成本。树立资产配置观念 除了考虑各种养老资金筹措途径的优缺点,大家还要树立起一个资产配置的观念,按需、按阶段进行优化配比。 所谓资产配置的观念,就是俗称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主要就是提醒大家要对各类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综合考量,做个比较全面的安排和配比,不要因为特别偏好某一类投资工具,而增加未来养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比如,过分注重房产投资养老,家庭中缺少流动资产(储蓄、基金等金融资产)的配置,那么万一在养老过程中发生一大笔紧急用度(如突发意外或疾病),手中缺乏可动用的流动资金,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又比如,青壮年期间特别偏好高收益的投资工具,大部分资产全部配置在股票、基金等方面,从未安排过家庭保障,由于这些工具价值波动变化过快,亏损的概率也较大,那么到了临近退休之际,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养老金储备计划已经无法顺利实现,此时就会感叹如果有一部分稳定的保险养老金来源,自己的养老就不会那么被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