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宁赋予宜信构建中国信用价值体系的使命,宜信抒发了唐宁改变民生的情怀,企业的责任观和公益理念是创始人社会责任意识的延伸,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
宜信倡导“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普惠理念,在中国率先推出个人对个人(又称P2P)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通过“精英贷”、“助业贷”、“助学贷”、“宜农贷”等金融模式助工、助商、助学、助农,并发布了小额信贷行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为个人信用价值塑造和中国诚信环境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记者与宜信集团企业发展部投资分析师李张鲁(Dennis Roudenko)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深度对话,希望除去商业、品牌等因素,为读者呈现宜信对社会责任的朴素理念。
记者:宜信是怎样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
宜信:宜信的社会责任观源自创始人唐宁。唐宁在创办宜信之前就有一种情怀——改变民生。早在美国求学的时候,唐宁曾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教授学习格莱珉机构的运作模式,接触到了微金融和信贷,这种模式通过信用机制,使富人把钱投入给有需要的人,在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的同时,还能获得理财收益,可以形成持续帮扶的良性循环。这对唐宁很有启发,他回国创办了宜信,成为国内尝试做信用贷款第一人。可以说,宜信在创办之初就有这样一种改变民生的使命感,期望通过塑造信用价值,实现资金的合理分布,使有需要的人能获得贷款、改变命运,并且与更多人分享帮扶成果。事实上,宜信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不断努力,希望影响和改变更多人。
记者:这种责任意识在创业之初就在企业里明确提出来了吗?
宜信:创业阶段这种意识在团队里是有的,也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但并没有书面的正式提法。那时候我们希望做一些实事来实现改变民生的目标,具体怎么做还不确定,只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步走。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重要的还是生存下来,这是做事的前提。
记者:宜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什么?
宜信:这要从几方面看:一方面体现在信用价值的塑造。我们提出“信用有价值”,只要有信用就有机会通过宜信的平台获得物质资本、资金资本,进而实现价值创造,这是激发每个人讲求诚信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推动中国诚信环境的塑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体现在宜信提供的服务上,最典型的就是宜农贷。在中国500多个贫困县里,贫困农户和小型企业很难拿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而且缺乏生产管理能力。宜农贷不仅以小额信贷的形式解决他们的资金难题,还提供智力输出,在创业规划、经营策略上给予指导,这样既解决了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生存问题,还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引起的社会问题。我们在没有农村信用社和银行网点的偏远山区也建立了工作站,希望尽可能的覆盖有需要的人群,去影响和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另外,宜信还发起了宜农万里行、公益摄影、淘宝公益店等微公益项目,向社会大众传播微公益的创新理念;宜信支持了包括全国MBA案例大赛、大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公益创业比赛。2011年宜信成为“赛扶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支持了60个大学生团队在全国36个城市开展小微企业调研,并对30个小微企业主提供智力帮扶。这个名为“微金融·微动力”的社会责任项目影响了4000多家小微企业,1万多名大学生。
记者:宜信怎么看公益?这些公益项目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宜信:公益是一个更广的概念,宜信认为公益不只是捐款捐物或者资助慈善组织,而是在我们的作用下能够使别人受益,为整个社会创造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更多反映在经济独立、生活改善、能力提升等方面。宜信一直坚持“授人以渔”比“授人与鱼”更有意义,我们鼓励农户创业,通过资金扶持帮助他们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经济。
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统计数据,来总结下宜信所做的公益项目带来了哪些改变。(见表一)
记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阻力吗?
宜信:阻力也谈不上。宜信做的事情是让“信用”产生价值,但是中国的诚信价值体系构建是有个过程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小额信贷、普惠金融这些词逐渐被大家接受,市场培育起来了对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质疑。社会上很多声音认为做公益就应该是纯粹的不图名不图利,认为宜信借公益产品宣传公司,目的不纯。可是我们做这些事的理念和模式太新了,想不出名都难。
记者:宜信是怎么对待这些质疑的呢?
宜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公益是捐钱捐物而不是去做社工,更不是借钱给有需要的人,创造价值之后再回收,要么纯公益要么纯商业,总之二者不能有结合,因此很多人不能接受把宜农贷当做公益理财产品去推广。其实他们忽视了对公益最重要的一点——可持续性,如果一家公司推出一项公益项目,既能用商业的智慧解决社会问题,又有助于自身的品牌塑造,为投资人带来经济回报,这将激发企业进一步投入公益的热情,只有形成了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企业才有动力持续的投入公益事业。国际上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商业运作与公益理念相结合,探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模式,这也是当下非常热门的新概念——社会企业。
当然,公益项目对公司的品牌塑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并不否认。但是我们宣传的不只是产品或者公司,更传播了一种公益精神,倡导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关爱他人,帮助社会。当大家对公益的理解更深刻以后,自然会明白这些。
记者:有些企业认为发展壮大后再来谈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宜信为什么在成长发展阶段就提出要承担社会责任呢?
宜信: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宜信很年轻,我们希望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塑造中,将工作赋予一种使命感:我们做的事情是帮助有理财需求的人获得比炒股更有保障的收益,帮助想上学、想创业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是要真正有能力、有公益心、有理想的人才能完成的。宜信从创立之初就倡导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聚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公司发展目标。
我们的同事自发的利用废纸做墙报、小工艺品、圣诞树,还根据宜农贷的故事自编自演了《爱在宜信》的话剧,这说明他们是真正理解公益、认同企业文化的,正是因为责任而产生的凝聚力,才使宜信在高速发展中始终保持竞争力,有了今天的成绩。
记者:现在有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吗?
宜信:企业社会责任是在2010年纳入战略层面的,目前有专门的部门和团队负责,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管理。因为公司处于发展阶段,变化很快,相关管理体系正在制定当中。
记者:宜信发布了小额信贷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什么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发布呢?
宜信:2011年之前国内没有几家做P2P小额信贷的公司,到年中有十几家,年底达到了百家千家,增长速度惊人。行业具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就需要对行业的规范性、合法性、自律性有一定要求。宜信作为开拓者预见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有资格也有责任发布业内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为同行做出表率。毕竟小额信贷行业是有一定公益性的,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做好。
记者:下一步会有新内容推出吗?
宜信: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做两个方向。一是信翼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主要帮助小微企业主。我们从去年开始启动“信翼计划”,成功地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合作为上百名小企业经营者提供创业课程和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小厂商如何找资源、如果管理财务如何招聘人才等,为他们提供最初商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市场、应对竞争,提高创业成功率,这些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个方向是宜信在去年10月发布的“普惠1号公益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这也是国内第一只公益批发基金。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既要扶贫,又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不能去追求最大化的商业利益,融资难就成了限制发展的最大瓶颈。宜信通过公益批发基金,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帮助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援助更多贫困弱势群体,这也是宜信战略性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
宜信非常清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心,很好的掌握了商业经营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平衡,在创业之初就将责任意识注入企业的核心,以此凝聚团队,引领企业发展壮大。社会责任不应该只是大企业的话题,在企业成立时,责任观和使命感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宜信坚持在帮扶贫困群体的同时,为资助人创造收益回报,构建公益项目的闭环循环。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公益才会走得更远。
宜信倡导“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普惠理念,在中国率先推出个人对个人(又称P2P)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通过“精英贷”、“助业贷”、“助学贷”、“宜农贷”等金融模式助工、助商、助学、助农,并发布了小额信贷行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为个人信用价值塑造和中国诚信环境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记者与宜信集团企业发展部投资分析师李张鲁(Dennis Roudenko)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深度对话,希望除去商业、品牌等因素,为读者呈现宜信对社会责任的朴素理念。
记者:宜信是怎样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
宜信:宜信的社会责任观源自创始人唐宁。唐宁在创办宜信之前就有一种情怀——改变民生。早在美国求学的时候,唐宁曾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教授学习格莱珉机构的运作模式,接触到了微金融和信贷,这种模式通过信用机制,使富人把钱投入给有需要的人,在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的同时,还能获得理财收益,可以形成持续帮扶的良性循环。这对唐宁很有启发,他回国创办了宜信,成为国内尝试做信用贷款第一人。可以说,宜信在创办之初就有这样一种改变民生的使命感,期望通过塑造信用价值,实现资金的合理分布,使有需要的人能获得贷款、改变命运,并且与更多人分享帮扶成果。事实上,宜信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不断努力,希望影响和改变更多人。
记者:这种责任意识在创业之初就在企业里明确提出来了吗?
宜信:创业阶段这种意识在团队里是有的,也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但并没有书面的正式提法。那时候我们希望做一些实事来实现改变民生的目标,具体怎么做还不确定,只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步走。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重要的还是生存下来,这是做事的前提。
记者:宜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什么?
宜信:这要从几方面看:一方面体现在信用价值的塑造。我们提出“信用有价值”,只要有信用就有机会通过宜信的平台获得物质资本、资金资本,进而实现价值创造,这是激发每个人讲求诚信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推动中国诚信环境的塑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体现在宜信提供的服务上,最典型的就是宜农贷。在中国500多个贫困县里,贫困农户和小型企业很难拿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而且缺乏生产管理能力。宜农贷不仅以小额信贷的形式解决他们的资金难题,还提供智力输出,在创业规划、经营策略上给予指导,这样既解决了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生存问题,还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引起的社会问题。我们在没有农村信用社和银行网点的偏远山区也建立了工作站,希望尽可能的覆盖有需要的人群,去影响和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另外,宜信还发起了宜农万里行、公益摄影、淘宝公益店等微公益项目,向社会大众传播微公益的创新理念;宜信支持了包括全国MBA案例大赛、大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公益创业比赛。2011年宜信成为“赛扶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支持了60个大学生团队在全国36个城市开展小微企业调研,并对30个小微企业主提供智力帮扶。这个名为“微金融·微动力”的社会责任项目影响了4000多家小微企业,1万多名大学生。
记者:宜信怎么看公益?这些公益项目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宜信:公益是一个更广的概念,宜信认为公益不只是捐款捐物或者资助慈善组织,而是在我们的作用下能够使别人受益,为整个社会创造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更多反映在经济独立、生活改善、能力提升等方面。宜信一直坚持“授人以渔”比“授人与鱼”更有意义,我们鼓励农户创业,通过资金扶持帮助他们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经济。
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统计数据,来总结下宜信所做的公益项目带来了哪些改变。(见表一)
记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阻力吗?
宜信:阻力也谈不上。宜信做的事情是让“信用”产生价值,但是中国的诚信价值体系构建是有个过程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小额信贷、普惠金融这些词逐渐被大家接受,市场培育起来了对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质疑。社会上很多声音认为做公益就应该是纯粹的不图名不图利,认为宜信借公益产品宣传公司,目的不纯。可是我们做这些事的理念和模式太新了,想不出名都难。
记者:宜信是怎么对待这些质疑的呢?
宜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公益是捐钱捐物而不是去做社工,更不是借钱给有需要的人,创造价值之后再回收,要么纯公益要么纯商业,总之二者不能有结合,因此很多人不能接受把宜农贷当做公益理财产品去推广。其实他们忽视了对公益最重要的一点——可持续性,如果一家公司推出一项公益项目,既能用商业的智慧解决社会问题,又有助于自身的品牌塑造,为投资人带来经济回报,这将激发企业进一步投入公益的热情,只有形成了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企业才有动力持续的投入公益事业。国际上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商业运作与公益理念相结合,探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模式,这也是当下非常热门的新概念——社会企业。
当然,公益项目对公司的品牌塑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并不否认。但是我们宣传的不只是产品或者公司,更传播了一种公益精神,倡导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关爱他人,帮助社会。当大家对公益的理解更深刻以后,自然会明白这些。
记者:有些企业认为发展壮大后再来谈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宜信为什么在成长发展阶段就提出要承担社会责任呢?
宜信: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宜信很年轻,我们希望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塑造中,将工作赋予一种使命感:我们做的事情是帮助有理财需求的人获得比炒股更有保障的收益,帮助想上学、想创业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是要真正有能力、有公益心、有理想的人才能完成的。宜信从创立之初就倡导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聚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公司发展目标。
我们的同事自发的利用废纸做墙报、小工艺品、圣诞树,还根据宜农贷的故事自编自演了《爱在宜信》的话剧,这说明他们是真正理解公益、认同企业文化的,正是因为责任而产生的凝聚力,才使宜信在高速发展中始终保持竞争力,有了今天的成绩。
记者:现在有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吗?
宜信:企业社会责任是在2010年纳入战略层面的,目前有专门的部门和团队负责,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管理。因为公司处于发展阶段,变化很快,相关管理体系正在制定当中。
记者:宜信发布了小额信贷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什么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发布呢?
宜信:2011年之前国内没有几家做P2P小额信贷的公司,到年中有十几家,年底达到了百家千家,增长速度惊人。行业具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就需要对行业的规范性、合法性、自律性有一定要求。宜信作为开拓者预见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有资格也有责任发布业内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为同行做出表率。毕竟小额信贷行业是有一定公益性的,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做好。
记者:下一步会有新内容推出吗?
宜信: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做两个方向。一是信翼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主要帮助小微企业主。我们从去年开始启动“信翼计划”,成功地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合作为上百名小企业经营者提供创业课程和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小厂商如何找资源、如果管理财务如何招聘人才等,为他们提供最初商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市场、应对竞争,提高创业成功率,这些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个方向是宜信在去年10月发布的“普惠1号公益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这也是国内第一只公益批发基金。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既要扶贫,又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不能去追求最大化的商业利益,融资难就成了限制发展的最大瓶颈。宜信通过公益批发基金,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帮助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援助更多贫困弱势群体,这也是宜信战略性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
宜信非常清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心,很好的掌握了商业经营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平衡,在创业之初就将责任意识注入企业的核心,以此凝聚团队,引领企业发展壮大。社会责任不应该只是大企业的话题,在企业成立时,责任观和使命感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宜信坚持在帮扶贫困群体的同时,为资助人创造收益回报,构建公益项目的闭环循环。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公益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