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因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和评价标准,二者又存在较大的区别。研究生教育注重研究性和学术性,本科生教育注重基础性和知识性。就我国目前部分院校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而言,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育过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与本科生教育区别不大,甚至出现相混淆的现象,无法完全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性,更无法完全体现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从本质上讲这是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表现,不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与发展要求,亟待解决。
一、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观念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本科教育的自然延续,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规划研究生教育,用本科生的教育规范来管理研究生,用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研究生教育,如此种种使得研究生教育较多停留在本科水平上。过多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
笔者查看了几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其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无非就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的余地很小。学位基础课同本科一样,只有视唱、和声、曲式、音乐史、声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声乐理论等基础课,还有美学史、歌剧赏析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基础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足,其中培养研究生演唱能力的实践表演课、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写作课、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教学课几乎没有,最多象征性地同本科一样有几周的教育实习。有关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仍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很难将技能与表演、学习与研究、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课程虽然比本科生从数量上减少了,但在上课形式上,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集体授课或“一对一”技能课教学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关系是简单的“教”与“学”。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能自主探索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当然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目前研究生用的教材多与本科通用,无论理论课用书还是各种专业用书大都沿用本科教材,这也是“本科化倾向”的一个表现。
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结业标准上,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和本科相趋同。在招生管理体制上,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研究生数量,管理上更注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力量的运用。在招生过程中行政参与很多,导师“有责无权”,和本科招生没有更多区别。在结业标准上,只要学生考入校门就意味着取得学位证书。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已大部分等同于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忽略了研究生的学术性,势必会降低研究生的质量。
二、 对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
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特性和创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遵循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不同于本科生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是在继承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和发展音乐事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直接产生知识和财富,培养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产生新知识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不仅继承已有知识和财富,还要在理论研究或专业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四五个研究生,这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导师不仅要指导毕业论文而且要准备专业学位音乐会,任务太重。二是导师质量堪忧。如果用学历层次来衡量,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重23.4%,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6.1%,而就音乐专业而言,学历层次更是偏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导师队伍质量,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而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多以论文的数量取胜,而不管其在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和其专业对口。同时,往往是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就开始带研究生,无论教学和心理都准备不足,这也是造成导师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在人才选拔和程序上,研究生侧重于教育的效益和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人才的数量,保证所有的高素质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研究生生源相对狭窄,必须是获得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在人才标准上,研究生教育虽也参加国家统考,但仅限于英语和政治,专业内容则由各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组织测试,因而高校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研究生的选拔不仅要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该生具有所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就是说,高校选拔研究生一定要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研究精神和治学态度。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目前公共课考试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往往只要公共课符合国家统一分数线,该生就基本能跨入研究生行列,这是因为多年来音乐专业本科文化分太低而造成的。这一畸形模式导致专业好的文化差,多数不考研,而文化能过国家线的又寥寥无几,为完成招生名额,只能按文化分招生,专业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服从行政命令完成招生名额,还是选拔优秀人才?这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原则上,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本科教育虽也属专业教育,但比研究生教育而言,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要求的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对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要求学生要创造新的价值,能给社会或本学科带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三、 对 策
其实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相当程度上讲,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这是一种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还只能从内部改革,也就是必须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注意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对学术性研究生应实行弹性数量招生,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单独招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
2.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评聘和竞争制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导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具有先见性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育向创新性、科研型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增大,许多导师只顾教学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不能和同期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些导师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取代了不合时宜的旧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出现,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时把握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以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其次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单一形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念。
课程学习要注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在技能学习中找到理论的依据,从理论研究中受到启发。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教学应更有弹性和学术性。首先,研究生教学要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就拿声乐课而言,研究生声乐课要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课下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要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光在琴房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舞台实践,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导师或学院要多组织教学实践。其次,研究生教学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应具有伸缩性,不能拘于一格,有时是一对一的教学,有时是集中讨论,有时是分头查资料、找论据,导师应组织并策划这样的专题讨论和学习。再次,研究生教学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提倡跨学科研究,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多元化。同时,研究生学习要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性,以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完善健全研究生招生及教育评估制度。在选拔标准上,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学术力量而不是行政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害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选拔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专业基础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能力。
毕业要求一定要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原则。“宽”是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严”是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音乐会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把握学生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
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学位论文,而且要举办“毕业音乐会”,这也是衡量学生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音乐会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表演才能、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程度,又要体现学术性,也就是说研究生音乐会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或学术方向,不能像本科生开音乐会一样,挑选各种各样的歌曲组成一场“大杂烩”。研究生音乐会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有一定的专场性质,如“艺术歌曲专场”、“中国歌剧专场”等等,如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题目相匹配,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论文的评定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区别。本科生也要做论文,但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学习基础知识的情况,学生只需对某一方面进行综述,而且论文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参考。而研究生则要求淡化学生的平时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反映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不佳,则不予毕业。
除此之外,在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一一论述。
李占秀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宁)
一、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观念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本科教育的自然延续,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规划研究生教育,用本科生的教育规范来管理研究生,用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研究生教育,如此种种使得研究生教育较多停留在本科水平上。过多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
笔者查看了几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其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无非就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的余地很小。学位基础课同本科一样,只有视唱、和声、曲式、音乐史、声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声乐理论等基础课,还有美学史、歌剧赏析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基础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足,其中培养研究生演唱能力的实践表演课、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写作课、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教学课几乎没有,最多象征性地同本科一样有几周的教育实习。有关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仍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很难将技能与表演、学习与研究、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课程虽然比本科生从数量上减少了,但在上课形式上,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集体授课或“一对一”技能课教学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关系是简单的“教”与“学”。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能自主探索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当然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目前研究生用的教材多与本科通用,无论理论课用书还是各种专业用书大都沿用本科教材,这也是“本科化倾向”的一个表现。
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结业标准上,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和本科相趋同。在招生管理体制上,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研究生数量,管理上更注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力量的运用。在招生过程中行政参与很多,导师“有责无权”,和本科招生没有更多区别。在结业标准上,只要学生考入校门就意味着取得学位证书。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已大部分等同于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忽略了研究生的学术性,势必会降低研究生的质量。
二、 对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
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特性和创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遵循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不同于本科生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是在继承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和发展音乐事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直接产生知识和财富,培养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产生新知识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不仅继承已有知识和财富,还要在理论研究或专业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四五个研究生,这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导师不仅要指导毕业论文而且要准备专业学位音乐会,任务太重。二是导师质量堪忧。如果用学历层次来衡量,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重23.4%,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6.1%,而就音乐专业而言,学历层次更是偏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导师队伍质量,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而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多以论文的数量取胜,而不管其在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和其专业对口。同时,往往是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就开始带研究生,无论教学和心理都准备不足,这也是造成导师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在人才选拔和程序上,研究生侧重于教育的效益和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人才的数量,保证所有的高素质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研究生生源相对狭窄,必须是获得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在人才标准上,研究生教育虽也参加国家统考,但仅限于英语和政治,专业内容则由各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组织测试,因而高校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研究生的选拔不仅要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该生具有所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就是说,高校选拔研究生一定要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研究精神和治学态度。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目前公共课考试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往往只要公共课符合国家统一分数线,该生就基本能跨入研究生行列,这是因为多年来音乐专业本科文化分太低而造成的。这一畸形模式导致专业好的文化差,多数不考研,而文化能过国家线的又寥寥无几,为完成招生名额,只能按文化分招生,专业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服从行政命令完成招生名额,还是选拔优秀人才?这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原则上,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本科教育虽也属专业教育,但比研究生教育而言,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要求的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对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要求学生要创造新的价值,能给社会或本学科带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三、 对 策
其实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相当程度上讲,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这是一种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还只能从内部改革,也就是必须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注意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对学术性研究生应实行弹性数量招生,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单独招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
2.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评聘和竞争制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导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具有先见性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育向创新性、科研型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增大,许多导师只顾教学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不能和同期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些导师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取代了不合时宜的旧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出现,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时把握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以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其次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单一形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念。
课程学习要注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在技能学习中找到理论的依据,从理论研究中受到启发。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教学应更有弹性和学术性。首先,研究生教学要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就拿声乐课而言,研究生声乐课要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课下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要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光在琴房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舞台实践,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导师或学院要多组织教学实践。其次,研究生教学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应具有伸缩性,不能拘于一格,有时是一对一的教学,有时是集中讨论,有时是分头查资料、找论据,导师应组织并策划这样的专题讨论和学习。再次,研究生教学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提倡跨学科研究,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多元化。同时,研究生学习要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性,以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完善健全研究生招生及教育评估制度。在选拔标准上,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学术力量而不是行政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害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选拔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专业基础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能力。
毕业要求一定要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原则。“宽”是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严”是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音乐会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把握学生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
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学位论文,而且要举办“毕业音乐会”,这也是衡量学生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音乐会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表演才能、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程度,又要体现学术性,也就是说研究生音乐会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或学术方向,不能像本科生开音乐会一样,挑选各种各样的歌曲组成一场“大杂烩”。研究生音乐会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有一定的专场性质,如“艺术歌曲专场”、“中国歌剧专场”等等,如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题目相匹配,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论文的评定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区别。本科生也要做论文,但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学习基础知识的情况,学生只需对某一方面进行综述,而且论文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参考。而研究生则要求淡化学生的平时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反映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不佳,则不予毕业。
除此之外,在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一一论述。
李占秀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