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作文教学中,我不断探讨和摸索学生的学习写作的规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一些经验。
一、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因此,在作文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便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课内素描、创设情境作文、课堂戏剧活动等手段,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写作情感之目的。如根据第十册第二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和“基训二”第五题的要求:“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注意写出真情实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把学生助人为乐、做好事等内容,通过哑剧形式,再现在学生面前。剧情很简单:清晨,两位“红领巾”蹦蹦跳跳地上学去,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位老爷爷晕倒在路旁,他们连忙跑过去扶,只见老爷爷脸色苍白,神志不清,两人着了慌,一个守着老爷爷,一个忙去找人,终于找到了一位上夜班回家的医师。经急诊,医师认为老爷爷的病情不轻,须赶快送医院急救。正在这时来了一辆三轮车,两位“红领巾”立即把自己吃早点的钱掏出来,请三轮车工人帮忙。工人叔叔问明情况,拒收报酬忙扶老人上车,大家护送老人急向医院走去。这类事例,如果只让当事者口述经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干巴巴的,而通过哑剧的形式将此事表现出来,就把生活事实、观察、想象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看,又让学生想,充分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写起作文来,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学生“作文难”的现象就可消除,何愁写作教学质量不能提高。
二、抓好指导,开拓思路
作文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定下框框,约束和限制学生的思路。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指导中,我总是力避内容指导过细,而是指导语言贵精而不贵多,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留下大块空白让学生去想。学生有了显示才华的机会,才能放开手脚打开思路。
一般情况,讲完与作文紧密相关的课文后,教师就应布置学生思考要写的文章。
在作文指导中,我按下列步骤进行教学。
(1)初作。对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训练题,要进行指导,主要是审题,然后让学生初步习作,打草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阅批。初作的草稿由教师阅批,不改,只对初作中符合要求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发还给学生。
(3)议改。学生拿到阅批后的初作,根据教师的记号,对照作文要求进行相互议改、质疑,准备自己修改。
(4)导评。回忆例文,结合学生初作进行指导和评讲,做到导中有评,评中有导。
(5)修改。作文经过阅批、议改和导评,学生便知道了应该如何改作文,可各自修改。
(6)评优。各学习小组评议本组优秀作文,加以推荐。
(7)批改。教师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进行批改,然后发给学生,鼓励学生传阅,提出不同的评改意见。
(8)欣赏。对佳作集体评讲欣赏。可先让作者讲习作选材和写作构思的过程,再启发学生学习佳作的长处,发现不足的地方。
以上这种指导结构,目标明确,两次反馈,及时调节,针对性强,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指导阅读,开拓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的确,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局限于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把学生的作文看作是从“积蓄”到“倾吐”的过程。积蓄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大量阅读便是“积蓄”的一个极佳途径,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就能“厚积而薄发”;这个基础越深厚,写作的根基就越牢固,潜力就越大。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总是留少量教材作业,从时间和精力上给学生课外阅读以保证。在阅读过程中,我适时加以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订立远期、中期、近期等不同时间内的读书计划。如远期读书计划,即把一个学期、一年内,甚至小学阶段要读的书列出计划;中期计划,即在远期计划的前提下,确定一个月或一周内的读书计划;近期计划,即把几天内或一天内的读书任务确定下来。然后指导学生对读物的选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根据课堂学习内容选择读物。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找安徒生的其它童话阅读。第二,根据一个人爱好选择读物。如喜爱文学的,可多读些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喜欢科技的,可读些通俗科普读物,但注意不应过于“偏面”。第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读物。如办黑板报时,可找有关怎样办黑板报的书来读,组织游戏活动,选择有关游戏的书来读。最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这一点可采用课内外结合法,即让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读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如课内学了怎样概括中心思想,可让学生在课外用概括法读书,课内学了“整体—部分—整体”读书法,课外亦可遵循这一规律。另外,对一般的读法,如浏览法、速读法、赏读法等也要介绍给学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不但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而且能帮助学习课文。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语句标出来,经过消化把它写入摘抄本中。为了不走形式,我每天都进行批阅,并在班上予以鼓励。久而久之,学生把摘抄当成提高写作水平、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方法。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我还号召学生做到每天的摘抄内容能大体背诵。通过长期训练,学生背诵能力提高了,并能恰当地将好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再干瘪枯燥,而是语言丰富、生动、有情趣,细节描写也加强了,文章充满了活力。大量阅读,日积月累,不仅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学生写作文时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用语适度,对学生作文的选材和立意也大有帮助。
四、加强观察,积累素材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要想写得好,就要有丰富的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我们所处的时代,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如潮水般涌现,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有些同学总是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似有“提笔忘字”之感。因此,为了克服“作文即编文”的错误认识,教师平日要加强观察练笔,让学生随时把所看到的有趣的人、事或物记下来。我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生活搞得丰富多彩。如写一篇“参观××××”的文章,我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文章,先后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纸箱厂、养鸡场、塑料大棚等。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口头叙述哪些地方是重点,应详写;哪些地方是非重点,应略写;最后我给予总结。这样经过活动前指导,实际观察,活动后交流讲评,再布置学生写时,学生就能从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丰富而典型的素材,思路开阔,自然有话可写,文章也慢慢不再空洞乏味,而是富有生活的气息,有了看头。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家庭社会,邻里之间,各种悲欢喜乐,都要注意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可供写作的素材。二是对大自然的观察,花草鱼虫、山水日月,要对大自然充满情感,以美的眼光发现美的所在。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块充满神奇、蕴藏巨大潜力的沃土,有待于我们引导学生去发掘、去耕耘。有耕耘,必定有收获。
一、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因此,在作文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便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课内素描、创设情境作文、课堂戏剧活动等手段,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写作情感之目的。如根据第十册第二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和“基训二”第五题的要求:“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注意写出真情实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把学生助人为乐、做好事等内容,通过哑剧形式,再现在学生面前。剧情很简单:清晨,两位“红领巾”蹦蹦跳跳地上学去,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位老爷爷晕倒在路旁,他们连忙跑过去扶,只见老爷爷脸色苍白,神志不清,两人着了慌,一个守着老爷爷,一个忙去找人,终于找到了一位上夜班回家的医师。经急诊,医师认为老爷爷的病情不轻,须赶快送医院急救。正在这时来了一辆三轮车,两位“红领巾”立即把自己吃早点的钱掏出来,请三轮车工人帮忙。工人叔叔问明情况,拒收报酬忙扶老人上车,大家护送老人急向医院走去。这类事例,如果只让当事者口述经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干巴巴的,而通过哑剧的形式将此事表现出来,就把生活事实、观察、想象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看,又让学生想,充分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写起作文来,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学生“作文难”的现象就可消除,何愁写作教学质量不能提高。
二、抓好指导,开拓思路
作文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定下框框,约束和限制学生的思路。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指导中,我总是力避内容指导过细,而是指导语言贵精而不贵多,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留下大块空白让学生去想。学生有了显示才华的机会,才能放开手脚打开思路。
一般情况,讲完与作文紧密相关的课文后,教师就应布置学生思考要写的文章。
在作文指导中,我按下列步骤进行教学。
(1)初作。对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训练题,要进行指导,主要是审题,然后让学生初步习作,打草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阅批。初作的草稿由教师阅批,不改,只对初作中符合要求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发还给学生。
(3)议改。学生拿到阅批后的初作,根据教师的记号,对照作文要求进行相互议改、质疑,准备自己修改。
(4)导评。回忆例文,结合学生初作进行指导和评讲,做到导中有评,评中有导。
(5)修改。作文经过阅批、议改和导评,学生便知道了应该如何改作文,可各自修改。
(6)评优。各学习小组评议本组优秀作文,加以推荐。
(7)批改。教师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进行批改,然后发给学生,鼓励学生传阅,提出不同的评改意见。
(8)欣赏。对佳作集体评讲欣赏。可先让作者讲习作选材和写作构思的过程,再启发学生学习佳作的长处,发现不足的地方。
以上这种指导结构,目标明确,两次反馈,及时调节,针对性强,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指导阅读,开拓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的确,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局限于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把学生的作文看作是从“积蓄”到“倾吐”的过程。积蓄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大量阅读便是“积蓄”的一个极佳途径,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就能“厚积而薄发”;这个基础越深厚,写作的根基就越牢固,潜力就越大。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总是留少量教材作业,从时间和精力上给学生课外阅读以保证。在阅读过程中,我适时加以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订立远期、中期、近期等不同时间内的读书计划。如远期读书计划,即把一个学期、一年内,甚至小学阶段要读的书列出计划;中期计划,即在远期计划的前提下,确定一个月或一周内的读书计划;近期计划,即把几天内或一天内的读书任务确定下来。然后指导学生对读物的选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根据课堂学习内容选择读物。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找安徒生的其它童话阅读。第二,根据一个人爱好选择读物。如喜爱文学的,可多读些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喜欢科技的,可读些通俗科普读物,但注意不应过于“偏面”。第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读物。如办黑板报时,可找有关怎样办黑板报的书来读,组织游戏活动,选择有关游戏的书来读。最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这一点可采用课内外结合法,即让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读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如课内学了怎样概括中心思想,可让学生在课外用概括法读书,课内学了“整体—部分—整体”读书法,课外亦可遵循这一规律。另外,对一般的读法,如浏览法、速读法、赏读法等也要介绍给学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不但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而且能帮助学习课文。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语句标出来,经过消化把它写入摘抄本中。为了不走形式,我每天都进行批阅,并在班上予以鼓励。久而久之,学生把摘抄当成提高写作水平、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方法。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我还号召学生做到每天的摘抄内容能大体背诵。通过长期训练,学生背诵能力提高了,并能恰当地将好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再干瘪枯燥,而是语言丰富、生动、有情趣,细节描写也加强了,文章充满了活力。大量阅读,日积月累,不仅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学生写作文时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用语适度,对学生作文的选材和立意也大有帮助。
四、加强观察,积累素材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要想写得好,就要有丰富的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我们所处的时代,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如潮水般涌现,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有些同学总是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似有“提笔忘字”之感。因此,为了克服“作文即编文”的错误认识,教师平日要加强观察练笔,让学生随时把所看到的有趣的人、事或物记下来。我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生活搞得丰富多彩。如写一篇“参观××××”的文章,我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文章,先后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纸箱厂、养鸡场、塑料大棚等。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口头叙述哪些地方是重点,应详写;哪些地方是非重点,应略写;最后我给予总结。这样经过活动前指导,实际观察,活动后交流讲评,再布置学生写时,学生就能从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丰富而典型的素材,思路开阔,自然有话可写,文章也慢慢不再空洞乏味,而是富有生活的气息,有了看头。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家庭社会,邻里之间,各种悲欢喜乐,都要注意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可供写作的素材。二是对大自然的观察,花草鱼虫、山水日月,要对大自然充满情感,以美的眼光发现美的所在。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块充满神奇、蕴藏巨大潜力的沃土,有待于我们引导学生去发掘、去耕耘。有耕耘,必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