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端的由来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嘉庆年间,郎溪县境内的杨柳村里,有位姓周的老汉,活到八十多岁时,仍腿脚灵便、耳聪目明。周老汉不愿意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独自一人住在自家的老宅里,图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杨柳村一向很安静,这天,村里却忽然热闹了起来,周老汉连忙出了家门,想瞧瞧稀罕。周老汉稍一打听便得知:长丰县的林知县回杨柳村来了,他雇了些工匠,要拆掉自家的旧宅,建一座新宅。
  原来,林知县是杨柳村人,四年前,他考中了进士,就任五百里外的长丰县知县。一个多月前,林知县回了一趟杨柳村,见自家的旧宅破旧得不成样子,便对村里人说,他想拆掉旧宅建新宅。今天,他又回杨柳村,是专程安排拆、建之事的。
  在楊柳村,建房子可是一件大事、热闹事,周老汉哪里愿意错过这样的场面?当下,他便急急忙忙往林家旧宅赶去。
  林家旧宅在杨柳村的村尾,周老汉赶到时,旧宅已经被拆除了,工匠们正在旧房基上挖新地基,林知县站在一旁,与邻居们闲聊着,举手投足之间,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见周老汉走了过来,林知县连忙冲着他非常尊敬地打了声招呼。周老汉非常受用地应了一声,心里头感慨地想: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如今贵为知县,仍对村里人如此尊敬,没有忘本,好啊!
  工匠们挖着挖着,忽然发出了一阵惊呼声,围观的众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禁面面相觑,几位性子急的村里人跑到工匠们的面前一瞧,也都发出了惊呼声。周老汉正想过去看个究竟,一位工匠已经来到了林知县的跟前,禀报道:“大人,刚才我们在挖地基时,在旧宅的房基里挖出了两只大坛子,一只坛子里装满了金子,另一只坛子里装满了银子!”林知县听了这话,大吃了一惊,连忙快步向房基那儿走去,周老汉也跟了过去。
  只见地基里,果然被挖出了一大坛金子、一大坛银子!这是怎么一回事?林知县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皱着眉头,显然正在苦苦思索。半盏茶的工夫过后,林知县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大声道:“这两坛金银,肯定是我的祖上埋在房基里的,财不外露嘛!看样子,它们肯定已被埋了上百年了……”
  林知县的一番话,令大伙儿茅塞顿开,纷纷羡慕地说,林知县真是托了祖上的福,竟在建新宅时,无意中得到了祖上埋下的两坛金银。林知县也连称感恩祖上,周老汉却嘀咕了一声:“这事可真有点怪啊!”
  周老汉嘀咕的声音虽然很小,但却被林知县听了个真真切切,他连忙把周老汉搀扶到一旁,小声地问道:“周老爹,您说,这事有啥奇怪的?”周老汉想了想,道:“小林子,你家的旧宅是七十来年前建造的,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旧宅才建造了七十来年,哪能……”
  听完周老汉的一番话,林知县“哈哈”一笑,然后把周老汉请到村头的小酒馆里,喝起了酒……
  在杨柳村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林知县坐着马车,回长丰县去了,村里人都看见,林知县临行前,命随从将那两坛金银搬上了马车。
  林家的新宅继续建造着,周老汉每天都去看一会儿热闹,和工匠们聊聊天。半个月后的一日下午,周老汉去住在邻村的表侄董大柱家做客,吃过晚饭,董大柱和弟弟二柱一起,将周老汉送回了家。此时,天色早已黑了下来,周老汉硬要留两位表侄在他家歇息一晚,董家兄弟只得留了下来。
  董家兄弟住在东屋,周老汉住在西屋。鸡叫头遍时,周老汉忽然醒了,感觉屋内进来了旁人,他正想问是谁进了西屋,忽然,感到自己的脖子上一凉,他顿时明白了,那是钢刀架上了他的脖子!他不禁大吃了一惊:老汉我与任何人都无冤无仇,这是谁要杀我?
  周老汉把眼睛一闭,正等死,忽然,屋内“扑通”“扑通”响了两声,周老汉脖子上冰凉的感觉顿时消失了。他连忙起床,点亮油灯一看,只见董大柱摁住个胖汉子,董二柱摁住个瘦汉子,两把钢刀被扔在了一旁。
  原来,董家兄弟自幼习武,都有一身武功,他俩早就觉察到有人进了屋,于是悄悄起了床,循着胖、瘦两个汉子弄出的细微响动,来到了西屋,在千钧一发之际,扑倒了胖、瘦两人,救了周老汉一命。
  董家兄弟问胖、瘦两个汉子,为何要取周老汉的性命?两人说,他俩只是小偷,家住外地,那两把钢刀只是他俩的防身之物。刚才摸进周老汉的屋子,想偷些钱财,没想到周老汉被惊醒了,于是将钢刀架在周老汉的脖子上,想吓吓他……
  周老汉听完胖、瘦两个汉子的话,差点乐了:我这么一位穷老汉,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哪里有什么钱财?没想到,却被小偷惦记上了,真是可笑啊!
  董家兄弟又问了一些话,胖、瘦两个汉子却始终只肯承认自己是小偷,董家兄弟要送他俩去见官,却被周老汉拦住了。周老汉一向心软,他冲着自家人道:“两位表侄,见官就不必了。这两个小偷有了这次教训,估计以后再也不敢做小偷了,你们放了他俩吧!”两汉子听了这话,连忙发起了毒誓,董家兄弟只得将他俩放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董家兄弟告辞回家去了,周老汉在村子里闲逛了一圈,上山去了。周老汉经常在山上放些铁夹子,夹些野鸡、野兔之类的猎物当下酒菜,现在他来到山上,当然是想看看那几只铁夹子,有没有夹到新的猎物。
  逐一看过,周老汉有些失望,因为它们没有夹到一个猎物。他正准备下山,忽然看见在一道悬崖上,有一棵大树,树上缠着瓜藤,藤上结着一只不小的木瓜。周老汉想把那只木瓜摘回家去,于是小心翼翼地向悬崖上攀去。正当他伸手摘瓜之时,忽听“啊”“啊”两声惨叫声响起。周老汉扭头一看,只见两道人影翻滚着,落下了悬崖!
  周老汉知道,那道悬崖有三丈多高,人摔下去非死即伤。当下,他顾不上摘瓜了,赶紧顺着原路下了山,绕到了那道悬崖下,一看,那两个落下悬崖的人竟是那胖、瘦两个汉子!所幸的是,他俩没有被摔死,不过看样子,腿骨肯定摔断了。周老汉既生气又怜惜地问二人,为何没有离开杨柳村,却摔到悬崖下去了?胖汉子忍着疼,告诉周老汉,他俩迷路了,刚才一不小心,双双落下了悬崖。周老汉点点头,然后急匆匆地向邻村赶去。原来,董大柱、董二柱不但都有一身功夫,而且又都是医治跌打损伤的好手。   工夫不大,董家兄弟随周老汉来到了悬崖下,把两人背到了周老汉家。董家兄弟把二人安顿在东屋,让周老汉去西屋里喝茶,然后他俩也进了东屋,紧紧地插上了门闩。不一会儿,东屋里便传出了胖、瘦二人疼得像杀猪一般的号叫声,周老汉以为董家兄弟正在给他俩治伤,弄疼了他俩。半炷香的工夫过后,东屋的门开了,董家兄弟走了出来,对周老汉说,二人招了,但只招了一半。周老汉吃惊道:“啥招了?”董大柱跺了一下脚,道:“表叔,他二人招认说,他俩是被别人派来杀你的……”
  原来昨天夜里,抓住胖、瘦两个汉子后,董家兄弟便怀疑他俩不是什么小偷,而是另有所图,但因为周老汉坚持不送他俩见官,只得放了他俩。今天,董家兄弟知道他俩摔下悬崖时,周老汉正在悬崖上,便更加怀疑他俩意欲加害周老汉。刚才,董家兄弟相互使了一个眼色后,将二人背进了东屋,故意让周老汉去西屋里喝茶,然后,向他俩追问起了究竟。他俩当然不愿意说出实情,董家兄弟便在他俩的伤处动了手,疼得他俩直叫唤,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被别人派来结果周老汉的杀手,但雇用他俩的人究竟是谁,却宁死都不敢说。董家兄弟见状,只得分别给他俩接上了骨头、上了药,然后来到西屋,将事情告诉了周老汉。
  听完董家兄弟的一番话,周老汉大吃了一惊,他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人想要他这个穷老汉的性命!这个祸端究竟因何人、何事而来?
  周老汉正在琢磨其中的道道,董家兄弟已经借来了一辆马车,催促他快上马车,去郎溪县县衙报案。这回,周老汉不再坚持放了胖、瘦二人,他也知道,这事背后的究竟,只能指望官府去追查了!
  仨人上了马车,飞快地向郎溪县县城赶去。
  赶到县衙,仨人把事情详详细细地向鲁知县禀告了一番,鲁知县连忙派出捕快坐上马车,去杨柳村押解胖、瘦二人。
  傍晚时分,董家兄弟、周老汉和捕快们来到了周老汉的屋子前,只见屋子浓烟滚滚──着火了!董家兄弟正要冲进火海,却见胖、瘦二人一边疼得“嗷嗷”叫着,一边拼尽全身的力气,从屋子里爬了出来。他俩倒吸着凉气,胖子气愤地道:“太毒了,这是想烧死我俩灭口啊!我说实话,我俩是被长丰县的林知县派来杀害周老汉的!”瘦子也大声道:“对,林知县是这事背后的主谋!”
  众人连忙把二人抬上了马车,这时,屋子后面忽然一个人影一闪,那群捕快急忙扑了过去。一番打斗后,捕快们捉住了那人──一个身穿黑衣、蒙着面的大汉。
  黑衣人倒也痛快,他刚被绑了个结实,便招供说,他也是林知县雇用的杀手。林知县让他暗中监视胖、瘦二人,必要时杀了他们灭口,刚才,他想趁着天色将黑,放火烧死已断了腿骨的二人,不想董家兄弟、周老汉和众捕快正巧赶到了杨柳村……
  胖、瘦二人和黑衣人被押送到了郎溪县县衙,鲁知县命人将他们的供诉一一记录在案,然后将此事上报了朝廷。不久后,一位钦差被指派查办此案,并很快就把此事查了个水落石出。
  原来,林知县自从当上了长丰县知县后,捞到了大笔的金银,但他不敢公开动用那些金银,害怕自己被别人怀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将金银偷偷运回杨柳村,悄悄地埋在自家老宅的地下,然后拆掉老宅,建新宅,这样,在建新宅的过程中,那些金银肯定会被工匠们挖出,到那时,他便可以说那些金银肯定是祖上埋下的,被埋了上百年,这样一来,他便可以公开动用它们,享受荣华富贵了。
  令林知县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周老汉作为杨柳村里最年长的老人,竟然仍清楚地记得林家的旧宅,是七十来年前建造的。挖出金银的那天,周老汉对林知县所说的那番话是这样的:“小林子,你家的旧宅是七十来年前建造的,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旧宅才建造了七十来年,哪里能埋下上百年的金银……”
  正是这番话,给周老汉惹来了杀身之祸──林知县担心此事被周老汉说出去,令此事败露,于是回到长丰县后,他便雇用了胖、瘦二人和黑衣人……
  林知县、黑衣人被判了斩刑,胖、瘦二人被判流放三千里。周老汉得知其中的详情后,这才恍然大悟:“原來这就是我祸端的由来!小林子千谋万算,最后还是落了个一场空!看来,这人啊,真的贪不得啊……”
  选自《乡土·野马渡》
其他文献
听说广州的各大菜场生意兴隆,什么小菜都不愁卖,江西老表李华君跑到广州的花都区以种菜为生。他在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下了一百亩地,只种田园三剑客:长豆角、茄子、辣椒。眼看第一批长豆角就快上市了,他喜滋滋的,做梦都在数钞票。可是,他不知道,他那长势良好的一架架长豆角已经给一个叫杨大毛的“野菜客”盯上了。  头天下午三点半,他才给长豆角喷完农药,打算过几天,等农药过了劲儿再上市去卖。不料到了第二天早上
期刊
河中救人  知府黄开运赴宴回府,一条大河横在前面,黄知府下轿正要过河,却看见一位身材苗条的弱女子跳进湍急河水中。知府立即令手下救人,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手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女子拖到岸上控水救活。女子喘过气来,不但不谢救命大恩,反哭说:“谁让你们救我呀?大人,你救得了我一时,却救不了我一世!”  知府见女子行礼落落大方,说话字正腔圆,瞧这样子不是官宦千金,就是大家闺秀。知府回道:“姑娘,看你穿
期刊
在我们南门村,最喜欢种南瓜的是南门酉。  “南门”是个复姓,相传其先祖是京城看守南门的官,也就有了这个姓。南门酉常说的一句话是:“先人守南城门,我守南瓜地,不算辱没老祖宗。”他之所以名“酉”,因为他是酉时出生的。不过,他对酉字有另外的解释,“酉”与“酒”同义,所以他此生酷爱杯中之物。  南门酉年近花甲了。大脸盘、大眼睛、大嘴巴,矮墩墩的,结实粗壮,像一个老南瓜。他姓里有个“南”,又喜种、会种南瓜,
期刊
一  这一天,副官艾思杰正与皇协军大队长吴顺时说话,电话响了,藤田大佐命令他马上去一趟。艾思杰忐忑不安地来到藤田大佐门外,喊了声“报告”,门里传出藤田硬邦邦的声音,“进来。”  艾思杰进门,不觉一呆:藤田大佐笔直地坐着,面前的小方桌上放着棋枰,两头各摆着一盒棋子。藤田大佐翻了艾思杰一眼,手朝对面一指:“你的,坐下。我们的较量!你的输棋,砍断一指!”言毕,拿起背后的东洋刀,“啪”地放在方桌上,刀尖正
期刊
宋徽宗赵佶年轻时能诗善画,尤其擅长工笔花鸟。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听说盐城的海滩边有大片的芦苇丛,那里鸟类繁多,就连被人们称作吉祥鸟的丹顶鹤也会来此越冬。  于是,赵佶带上侍卫王喜骑着马一路游山玩水,等他们走到盐城,已是初春了。  海滩边哪儿有丹顶鹤的影子。赵佶翻身下马,一屁股坐在沙滩上,叹息道:“看来这次是白来了!”王喜摸摸脑壳说:“王爷,会不会时候尚早?要等到天黑了丹顶鹤才出现。”经王喜这么一提
期刊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之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  甘肃地瘠民贫,是当时最
期刊
秧状元是一个淳朴的农夫,他祖上世代都是耕田的,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妙手。而秧状元呢,更比他的先辈做得精彩,特别是插秧,又快又好。远近几百里的庄稼人都赶不上他,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秧状元”。一传十,十传百,秧状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他的真名字叫什么,反而没有人知道了。  有一年,新來了一个州官,秧状元的名气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去了。谁知道这位州官大人一上任就心中有气,因为那时的广德州十分富庶
期刊
公元816年,柳公绰被任命为京兆尹。上任那天,仪仗甚是隆重威风。正行进间,意外发生了,一名神策军军兵纵马横冲直撞,整齐的仪仗队立刻被冲乱了。肇事者很快被擒下,大家都回头看这位新上任的京兆尹如何处置。柳公绰面色严肃,说:“依照律法,擅闯京兆尹仪仗的人处以杖击。”大约是对平时作威作福的神策军早就看不惯了,衙役们一阵棍棒落下,刚才还威风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兵,顷刻间便气绝身亡。  这个祸可惹得不小,毕竟当时
期刊
行之有效  于天放,黑龙江人,和张甲洲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一对好搭档。两人在齐齐哈尔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时就是同学。而后,一起闹学潮,一起南下北平。与张甲洲不同,于天放没有先北大后清华的辗转经历,他是1929年直接考上清华的,成绩是黑龙江考生中的第一名。在清华,于天放经张甲洲介绍入党,回东北前,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  他和张甲洲共同创建了红三十六军,担任该军情报处长;该军战败瓦解,他又和张甲
期刊
三爷是个老实巴交的会点儿木匠活儿的农民。他年轻的时候就不好务农,一心想学点儿手艺,可是,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心窍不通的人,能把地侍弄明白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去学手艺呢。  结果呢?他还是去了,学木匠,一学就是三年。三年了,师兄弟们都出徒走了,可以自己走乡串县打橱柜了,只有他,依然对木匠的精细技艺似是而非,手里的家伙什儿长偏了心眼儿一样,不是左三寸歪,就是右四寸斜,气得师父哭笑不得,点着脑门儿骂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