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对于人才的培育,也是不断变化的,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数次的改革,2016年,新疆地区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制的教材(以下简称部编版),这一版教材在编纂体例、价值观传递、内容整合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其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也极具挑战。
一、部编版教材的新特点
(一)编纂体例
部编版教材的编纂体例以时间为序,一课一主题,每课设计引导性“导言”,引发学生兴趣;宋体正文、配合地图、图片、表格,图文并茂、辅以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便于内容拓展、深入探究。这样,既合理有序地编排了历史史事,又注重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二)价值观传递
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家国情怀的培養,以七年级上下两册(中国古代史)为例,内容的编排上不再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而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例如添加了东汉的兴亡、改变了旧教材中对东汉历史选读的设置,基于历史演进历程,不仅完善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史实,也更突出每一朝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的整体性。在国家观、民族观的阐释上,以魏晋南北朝为例,旧教材中,更多强调民族之间的融合,这在边疆地区,难免会造成“民族间毕竟不同”的印象,而部编版教材中,更多强调民族间政治上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上的互相交流,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中央政权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的了解政权间的更迭,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构架的同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
(三)内容的整合
部编版教材使用宋体正文呈现历史课程标准的范围,在课本中穿插“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设置“课后作业、知识拓展”等内容,强化课文内容学习。基于课文引发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应用多种资料使学生完善历史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部编版教材在诸多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变化给予教师的更多的教学方向上的指导,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积极引导。
二、部编版教材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内容过多
部编版教材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课时容量过大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一是需要学生阅读的文字过多;二是每一课时设置需要学习的内容过多。
1.文字过多
相比旧教材,部编版教材文字内容大幅度提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其中的“隋朝的灭亡”这一子目正文部分共计337字,同时还有“相关史事”79字,“材料研读”59字,详尽地描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学生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后,更加准确把握了暴政与民意之间的联系,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长篇累牍的文字后,还要去推敲、分析,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耗尽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默读,很难掌控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难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出声齐读,耗费时间,很难在教授学习内容的同时再去完成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任务。因此,部编版教材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内容过多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为例,本课编入了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四个部分的内容,不仅对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四人的基本身世作了说明,同时还对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出现、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开元盛世”的基础、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出现的政治制度、人才人用、经济发展状况、统治者执政能力做了横向比较,一方面,需要学生将人物与盛世相对应,另一方面,还要分析盛世出现的表现和原因,从而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时候,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讲述,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一次大考验,实际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再如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盛唐气象”,本课从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社会风气、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唐朝的繁荣,全面学习后,学生对于唐朝的繁荣有了立体的认识,在旧教材中这些内容是分唐朝的经济、合同为一家、繁荣的文学发展三课讲述的,也就是说部编版教材将三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课,其内容之多可以想见。
(二)课文结论性叙述过多
部编版教材在历史史实的描述上可谓面面俱到,尤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的解释上,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中“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子目,不仅对重文轻武在中央、在地方、在军事上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且分两段阐释了重文轻武政策对科举制、科技、社会风气、政治发展、政权稳定方面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从内容上,教师很难添加课外材料,一方面受限于时间,另一方面,课本已经给出明确结论,材料的选取就成了论证结论的工具,而缺失了师生间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交流。
(三)历史人物形象单薄
部编版教材另一大弊病就是重史事轻人物;诚然,历史研究及学习更重要的是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脉络、趋势,这必然是基于广泛的深入的思考和综合研究得出的,所以历史不是什么玩意儿,历史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从这个方面来说,部编版教材较之旧教材来说,做到了严谨缜密,这是历史教材研发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的学生来讲,是需要诱饵将它们引到历史巨轮上的,而教学过程中最能充当诱饵角色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了,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但受时间的挤压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将人物展开来讲,历史课堂也就失去了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部编版教材是将历史的回归了历史,很好的改善了旧教材的种种弊端,但是同时又将历史的仅限于历史,缺少了灵活性和趣味性。
一、部编版教材的新特点
(一)编纂体例
部编版教材的编纂体例以时间为序,一课一主题,每课设计引导性“导言”,引发学生兴趣;宋体正文、配合地图、图片、表格,图文并茂、辅以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便于内容拓展、深入探究。这样,既合理有序地编排了历史史事,又注重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二)价值观传递
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家国情怀的培養,以七年级上下两册(中国古代史)为例,内容的编排上不再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而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例如添加了东汉的兴亡、改变了旧教材中对东汉历史选读的设置,基于历史演进历程,不仅完善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史实,也更突出每一朝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的整体性。在国家观、民族观的阐释上,以魏晋南北朝为例,旧教材中,更多强调民族之间的融合,这在边疆地区,难免会造成“民族间毕竟不同”的印象,而部编版教材中,更多强调民族间政治上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上的互相交流,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中央政权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的了解政权间的更迭,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构架的同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
(三)内容的整合
部编版教材使用宋体正文呈现历史课程标准的范围,在课本中穿插“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设置“课后作业、知识拓展”等内容,强化课文内容学习。基于课文引发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应用多种资料使学生完善历史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部编版教材在诸多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变化给予教师的更多的教学方向上的指导,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积极引导。
二、部编版教材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内容过多
部编版教材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课时容量过大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一是需要学生阅读的文字过多;二是每一课时设置需要学习的内容过多。
1.文字过多
相比旧教材,部编版教材文字内容大幅度提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其中的“隋朝的灭亡”这一子目正文部分共计337字,同时还有“相关史事”79字,“材料研读”59字,详尽地描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学生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后,更加准确把握了暴政与民意之间的联系,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长篇累牍的文字后,还要去推敲、分析,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耗尽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默读,很难掌控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难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出声齐读,耗费时间,很难在教授学习内容的同时再去完成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任务。因此,部编版教材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内容过多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为例,本课编入了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四个部分的内容,不仅对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四人的基本身世作了说明,同时还对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出现、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开元盛世”的基础、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出现的政治制度、人才人用、经济发展状况、统治者执政能力做了横向比较,一方面,需要学生将人物与盛世相对应,另一方面,还要分析盛世出现的表现和原因,从而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时候,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讲述,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一次大考验,实际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再如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盛唐气象”,本课从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社会风气、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唐朝的繁荣,全面学习后,学生对于唐朝的繁荣有了立体的认识,在旧教材中这些内容是分唐朝的经济、合同为一家、繁荣的文学发展三课讲述的,也就是说部编版教材将三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课,其内容之多可以想见。
(二)课文结论性叙述过多
部编版教材在历史史实的描述上可谓面面俱到,尤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的解释上,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中“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子目,不仅对重文轻武在中央、在地方、在军事上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且分两段阐释了重文轻武政策对科举制、科技、社会风气、政治发展、政权稳定方面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从内容上,教师很难添加课外材料,一方面受限于时间,另一方面,课本已经给出明确结论,材料的选取就成了论证结论的工具,而缺失了师生间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交流。
(三)历史人物形象单薄
部编版教材另一大弊病就是重史事轻人物;诚然,历史研究及学习更重要的是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脉络、趋势,这必然是基于广泛的深入的思考和综合研究得出的,所以历史不是什么玩意儿,历史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从这个方面来说,部编版教材较之旧教材来说,做到了严谨缜密,这是历史教材研发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的学生来讲,是需要诱饵将它们引到历史巨轮上的,而教学过程中最能充当诱饵角色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了,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但受时间的挤压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将人物展开来讲,历史课堂也就失去了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部编版教材是将历史的回归了历史,很好的改善了旧教材的种种弊端,但是同时又将历史的仅限于历史,缺少了灵活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