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命题角度和解读方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虽然议论文在课文中的比重不大,但是,作为中考考查的重要文体之一,我们必须掌握与议论文相关的知识及其解读方法,才能应对考试。
  
  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对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考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应该有了基本的了解。这里只对一些重要的方面给同学们提个醒。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问题的看法、见解或主张,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文章中,由于所论述的问题涉及面多,作者会从几个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述,那么这几个方面就有了各自的论证中心,相对于全文的论点而言,它们是分论点。所以,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说。
  二、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看法的理由和依据。论据分为两类:事实论据和事理(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据,要求有代表性,典型。事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论述、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含有哲理性的成语诗句、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要求是公认的。论据不能自己编造,任意想象。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论据的特点是要能够证明论点的正确,不能证明,再好的论据也是不能用的。
  三、论证方法
  用论据证明论点要讲究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四、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分两类:立论和驳论。立论是作者针对某个论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论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的一种论证方式;驳论是作者针对某个错误的看法(敌论点)进行批驳,在批驳中确立自己观点的一种论证方式。
  批驳错误论点一般有三种方法:直接批驳论点;批驳错误论点的论据;批驳错误论点的论证方法,即指出敌论点和论据之间不能构成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这样的驳论文极少,同学们没有学过。不管哪种批驳方法,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批驳敌论点。
  五、结构
  一篇议论文常由三个部分组成: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作者的观点常在“引论”部分提出。“本论”部分通过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这部分又视论点或论证的需要而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并列结构,从几个平行的角度对论点加以论证;递进结构,围绕论点层层深入加以分析论证,常以设问句来开启下文的论述,这种结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论证严密;总分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以及各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论证。
  六、语言
  和其他文体一样,议论文的语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严密性。议论文重在议理,作者分析论证、推理阐述的过程是其逻辑思维的展示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严密的语言来体现。语言不严密,论证中漏洞百出,何以能阐明观点,做到以理服人呢?
  概括性。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无须铺陈描写,尤其在举例论证时,对事例不必介绍来龙去脉,只要概括地点到、能证明观点即可。
  生动性。议论文也不是空洞地说教,为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常用生动的语言来论述。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修辞的运用上。
  
  议论文的题型特点和解答方法
  
  一、论点考题
  1.直接提问
  这种题有主客观两种形式:某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对某文章论点判断(概括)正确的一项。第一种题型居多。
  这种题型通过直接提问,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论点,作出正确的回答。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这种题目能力层级不高,也不太难回答(个别文章论点可能不易看出),命题者考查的就是考生对论点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在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通过阅读概括论点。因为有些议论文的论点作者没有明确提出,或者考试的选文是节选的,但文章的中心却是明确的,这就要看考生能否通过阅读、理解,把论点概括出来。
  二是到文章什么地方去找论点。不少作者爱把自己的观点用作文章的标题,既提纲挈领,又非常醒目,所以找论点先看标题。标题不是,那就要通过文章的结构来寻找了。
  一般的议论文,论点常在开头提出来,这是由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决定的,所以考生回答论点题,首先到开头的语段里去分析寻找,就是标题是论点的,开头语段必定还要再次提出来;有些文章作者在开头仅是引出一个话题,接着就顺着话题分析论述,直到文章最后才水到渠成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时候论点和结论往往是一体的,所以考生在开头语段没找到论点的话,就应该到文章最后的语段去找;有些作者喜欢引用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例子作为开头,然后对例子进行一番分析论述,并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之后再分析论证,所以也可以在文章中间语段里找论点。
  其实,论点考题就是考查考生的这种能力,有些地方已经把这种能力放在论点考题里一并考查了。比如2004年山西临汾市《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一文第12题: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的阅读经验,你是怎样找出这一论点的?要回答这道题,考生完全可以用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点来作为答案。
  2.间接提问
  这种提问不是直接问论点是什么,而是问文中的某个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比如2004年广东省选文《为你自己高兴》第12题:……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
  这种题目已不是一般的论点考题了,而是考查考生研读文章的能力。作者在具体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常常会针对具体的问题发表看法,这种看法往往不像中心论点那样醒目,不仔细阅读不易看出。答题的要点是:在文中找到题目中引用的论据,然后注意该论据的前后有关语句或段落,答案必在其中。
  这种题型也可以看成是论据题。
  二、论据考题
  以往考论据更多地是通过考论证方法来体现的,因为用了什么论据,就是用了与之相应的论证方法,文章用某个事实论据,就是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近年来各地对论据的考查明显多了。
  比如2004年安徽《我寻求挫败》第13题:本文标题是“我寻求挫败”,但③~⑥段举了别人的例子,这是否有必要?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
  又如2004年哈尔滨《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第28题: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这是论据题中的两种形式。
  前一种题型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论据知识的认识及运用论据的能力。论据要典型,要有代表性。除此之外,还得看具体的运用中,论据是否能证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能证明,还要看用多少论据恰当,太多了也不行,那是堆砌论据,有重复之嫌。一般在运用中,就事实论据而言,可从正反、古今中外等不同角度各举一例,这样可使论点获得多方面的支撑,也更有说服力。只要有了对论据的基本认识,这类题目就好回答了。
  后一种题型比较常见,侧重考查考生对论据的运用能力。这种题目的特点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个观点举论据证明,更多的是要求举事实论据。这类题目看起来不难,实际上要求很高。
  首先,所举的事实必须典型,即应是人们熟悉的人和事。人们不知道,就失去了事实的可信度,这样也是不得分的。
  其次,所举的事实和所要证明的观点之间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要能证明观点。比如《论只“看”不“读”》中有一道题:“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请为此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少同学举“毛泽东读书时喜欢在书中做批注”做论据。这是个不恰当的论据,容易产生歧义。不说明做批注正是咀嚼思考“所得”的话,这个例子还能表明“做批注”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那就和题目要求相去太远了。
  再次,所举的事实要确有其事,不能因为一时想不起来,就随便编造一个。比如,“我班同学”之类。要避免这类问题,只有平时多读书,增加积累。
  三、论证方法考题
  这是议论文的传统考题,目前专考论证方法的题型已经不多了。
  比如2004年兰州《生活需要思索》第19题:文段②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又如2004年南京《读“磨脑子”的书》第19题:文中画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回答这类题目不难,只要记住各种论证方法的名称就行了。不过,考题是多变的,具体的论证方法的运用也是复杂的,能做到判断正确,还得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下面的分析可能对考生有用。
  摆事实和举例论证
  这两种方法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说“基本”,是因为它们还有所区别。“摆事实”所指的“事实”宽泛,不必具体,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行;“举例论证”的“举例”有所限制,必须具体——有人名、有明确的事例,甚至还有具体的时间。比如“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和“某单位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两句话在议论文中都是摆事实,后一句话则是举例论证,前一句就不能说是举例论证。在具体的考题中,如果题目没有特别的要求,考生就回答“摆事实”;如果有要求,就要看明白,再决定用哪个。
  讲道理和道理论证
  这两种论证方法区别较大。不管采用或不采用论证方法,议论文的作者都是在“讲道理”,对观点的阐述,作者有自己的分析认识,但是这种分析认识不能称之为“道理论证”,只有引用了某种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论述,才能说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换言之,只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了名言警句、革命导师的言论等“道理论据”,才可以说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所以在回答有关问题时,我们要辨析清楚,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的,就回答“讲道理”。
  请考生注意对称性地使用概念:“摆事实”和“讲道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不要交叉使用。
  正反对比论证
  这种方法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在文中需要对比论证的时候,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反事例。作者可以举正面的例子证明观点,也可以举反面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观点。二是作者自己的正反分析论述,比如“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否则(反面论述的语言标志)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怀疑与学问》)。为什么要强调“作者自己”的分析论述?因为任何作者写文章时都不可能引用“反面的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等于是宣扬谬论了。所以,请考生注意:道理论据没有正反对比可言。
  比喻论证
  这种论证方法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说理。如果一篇文章用了事实论据,也用了道理论据,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考题只要求回答两个论证方法的话,那么,比喻论证属于讲道理,不能和摆事实并称。
  四、结构考题
  这种考题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上,那种纯粹的层次结构题近年来已经不多见了,比较多的是考查考生对作者论证思路的理解。
  比如2003年徐州《理性的阅读》: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
  又如2003年河南《学会欣赏》:概括第5段的论证思路。
  做这类题目,要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更要注意议论中的语言标志。有的议论文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但其内在的逻辑性很强。这种逻辑性强的文章,更需要借助语言来体现作者的思路,比如,用几个设问句层层深入;用相似的句式表示多方面的论述;用有关联的词语表达对某个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等等。注意了这些语言标志,回答具体问题就有依据了。
  五、语言及其他考题
  由于近年来的考试中文体特征已经淡化,议论文的语言及其他一些非文体特征的考试题型已经和记叙类文体的题型没什么区别,同学们可以参考记叙类文体中有关题型的分析和答题要求,本文不再赘言。
其他文献
【导语】  人活世上,要学习,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去努力奋斗,要去追求成功;在努力奋斗和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经过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会涌出许多激动人心的感与悟,会产生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情与理……那么,如何将它们诉诸笔端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有关“成功”或“成才”的话题作文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名言,根据要求作文。  里根:渴望成功,就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期刊
一个诗评家说,诗歌是诗人借助语言寻找到的美好世界。我想这句话真正揭示出了诗的本质。诗歌作为诗人心灵最深处的呼吸,它吐纳的必然是最纯洁、最神圣、最精美的东西。我们阅读诗歌,其实也是在寻找一个世界,我们的心灵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飞翔、攀升,和诗人的心灵在此相遇、交汇、相融,于灵光一闪的刹那,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寻找的那个世界,和诗人所寻找的那个世界竟是如此相似!在一种共鸣的愉悦和兴奋之中,我们达到了诗的彼
期刊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有意识地借“梦”来表情达意,这“梦”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的思想、愿望的曲折的反映。“梦”笔运用得恰如其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醉人的艺术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含有“梦”的选文贯穿于初中语文教材,大量穿插于记叙文、小说及诗歌等各种文体中,下面举例浅析。    一、借“梦”写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听潮》以拟人手法借“梦”写景。“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
期刊
一、基础知识(18分)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持之以(hénɡ)___ 心(kuànɡ)____神怡笑容可(jū)____  2.用课文原句填空。(每句1分,共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俱怀逸兴壮思飞,__
期刊
结句收尾,这是诗文谋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学者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结尾犹如人晚年的节操,何等关键!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以点睛。”写文章也是如此:“头难起,尾难收。”  怎样收尾?什么尾好?元人乔梦符认为结句当如“豹尾”:结实、有力。明人谢榛以巧妙妥帖的比喻说得更为形象:“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钟一敲响,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何等动听! 
期刊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和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攫出陕北人的神韵和气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一种集打击乐和舞蹈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期刊
生命在追求中延伸,人生在奋斗中闪光。郭风的散文诗《调色板》,以饱满的激情、浓郁的诗意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作品凭借对“蓝”、“绿”、“红”三种色彩的感悟和理解,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命追求,塑造了一个孜孜不倦进行追求的进步青年的形象,谱写了一曲自我完善的壮歌。读后发人深思,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开篇如奇峰突起,笔力遒劲。“我在生命的调色板上,大胆地涂着蓝色、绿色和红色……”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期刊
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  如果我能为一个痛苦的生命带去抚慰,  减轻他的痛苦和烦恼,  或让一只弱小的知更鸟  回到自己的鸟巢,  我就没有白活。  (江枫译,选自《狄金森诗选》)    【赏析】  埃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她被称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形成了淡
期刊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日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舞蹈的诗。舞蹈是立体的艺术,是流动的画幅。它通过富含创意的动作,展示着对美的理解与感悟,传递着美的神韵。所以,咏舞诗多赋其形而求其神。形者为实,神者为虚, 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本诗
期刊
此文摇曳着阳光的丽影,飞溅着理想的浪花。作者对阳光的感受是独特的,对生活的思索是深刻的。读完这篇美文,我们会悄然地被引进一种清明的心境,更会无法遏制地产生一种澎湃的激情,它带给我们的,是诸多美的享受和美的向往。  巧换视听角度新颖  《阳光 是一种语言》,这个题目一亮相,便知作家已巧妙地将阳光从视觉转换为听觉。花瓣恭听阳光的教诲,暗示阳光给人光明和温暖。“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