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代为号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根本,源于现实,基于实践,融于民眾。现实之源、实践之基、理论之魂构成其三维。现实之源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之实,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实;实践之基即改革开放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理论之魂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秉承“以人民为本”的彻底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引领中国人民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大魅力,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维释读;现实;实践;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4-0001-0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代为号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根本,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和整体性把握的思想结晶,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是对人民群众本质、存在、地位、作用和发展的科学认识。源于现实,基于实践,融于民众,立足现实的实践创新原则是其建构原则和核心内容。它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各种生成酵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映射的必然结果”[1],秉承马克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国时代。
一、现实之源
问题是时代的号角。每个时代都会提出每个时代的任务,关键在于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能否揭示出时代任务并找到解决办法,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指导现实实践的发展。现实是理论之母,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都是立足于当时的现实,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变革和发展,只是现实实践的需要和理论斗争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脱离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来构建自己的学说”[2]。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同样是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出发的。众所周知,“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民群众向时代提出了新的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实,为解答改革开放实践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而产生的。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之实
经过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发展难题,诸如环境污染、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共同富裕目标等相背离的问题。21世纪,从世界范围来讲,“和平与发展”构成时代主题,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以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以发展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构成时代发展的主流。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下,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承担着中国自身强起来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需要让自身强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自身强大的重要途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在众多领域留下了影响全球的文化典籍。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许多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未能紧跟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伟大的民族受尽凌辱,任由资本主义强国宰割。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挨饿,从此中国进入了“挨打”“挨饿”“挨骂”的时代。直到20世纪初,一批认识到中国社会现实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并把它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魅力。据联合国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显示,2016年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及其增速排名中,中国(11.2,6.7%)仅次于美国(18.03,1.6%),排名第二。新时代的中国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新的时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路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4]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不动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有17年增速超过10%。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11年降至10%,经济增长趋于平稳,增长动力多元化,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注重质量效率能力的提升,开始进入理性增长期。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增长缓慢,致使我國外部需求萎缩,必须调整内需结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揭示出“需求供给”结构是分析人类社会和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主要方法,人类需求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格局,由此带来了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就需要结合“需求侧”变革“供给侧”,辩证地看待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始终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新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公平、住房、公平正义、优良的生存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的生活,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一矛盾成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实问题和主要矛盾向我们提出了推动社会健康公平公正有序和谐发展的任务。新的时代,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我们需要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国家,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有利于人民群众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实践之基
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实践相脱离的惨痛教训,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是需要新思想,也一定能产生新思想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5],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类实践的创新,也必然催生伟大的理论。正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最为直接的实践基础”[6],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为其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内在逻辑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7],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呼唤新思想的产生。
(一)改革开放实践孕育了新的理论
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了,走出了“挨打”与“挨饿”的时代。19世纪40年代,西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确立,中国逐渐结束了民族国家自发的发展道路,开始了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8]中国被动地卷入了这一历史过程,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战争的爆发,客观上表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已不再具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基础,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受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从此,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中国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正是这一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实践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国有识之士的眼界,为中国人民寻求救国图强的真理提供了客观条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以及清政府的专横腐败、软弱无能,证明了中国的封建文化已不能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产生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至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具备了现实的实践基础,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了。
富起来的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同样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之前相比已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各种问题凸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严重,凡此种种与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阻碍了社会进步。近代我们曾经把目光投向西方、学习西方,但如今,西方无法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能立足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寻求发展的出路,破解发展的难题。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的主要历史任务,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稳步推进,新的实践需要新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9]。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呼唤新的理论
“变革不合理的现实世界,谋求人类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追求。从它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一直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现实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无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脱离、按“本本”办事的教条主义。正是由于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成功践行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那些既想发展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正确途径。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任务,总结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经验, 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奇迹。这是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寻求富强为中心,成就了中国的崛起,然而在崛起的同时,现代性的负面景观在中国集中体现,我们仍处于被动状态。我们不仅要有富强的崛起,更要有文明的崛起,富强只是躯体,文明才是灵魂,我们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强国时代,是时候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宣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更要有思想的强大、立场的坚定。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呼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心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他再次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想影响世界,必先强大自己。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八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实现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综合可持续的发展。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在“五位一体”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过程,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战略目标的提出呼唤战略举措的实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号,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制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党是关键一环,起着主导作用。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被提了出来。
新的实践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有了总体规划,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只有创新才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协调是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因素,协调各方方能达到全面可持续;绿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10];开放是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重要体现;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当今人类世界面临的共通性问题提供了中国式的理论表达和理论智慧,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11]。“也正是从人类历史大趋势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12]
三、理论之魂
理论源于现实,基于实践,但又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有自己的灵魂。从《神圣家族》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一直秉持“历史的发源地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伟大思想和基本立场,并运用这一认识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和运行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发展趋势,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就是使人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能够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中,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做自然界的主人;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与社会和谐共处,做社会的主人;能够揭示思想的本质和规律,关心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身心和谐,做自己的主人。“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基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活的灵魂。
(一)出发点和立足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人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探讨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围绕着“人的解放”问题,基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现实人的现实活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分析,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此为指导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发展趋势,进而寻求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路径,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1887年因受其兄长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处死刑事件的影响,列宁开始了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深知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拯救一个民族,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了对俄国实际情况的了解。1892年,他着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撰写了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开始了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列宁对俄国的了解始于对农民实际情况的把握,可见其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列宁曾经提出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即是党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盛行,党的各项政策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毛泽东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3],在中国的大地上进一步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可行性。邓小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中讲道:“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是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胡锦涛忠告我们“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15]。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16]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满足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后向往美好生活的诉求更加强烈的现实”[17],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分析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和状况的全新观念、方法和视角,提供了一整套考察人类社会性质、状况、内在矛盾以及发展动力、规律和趋势的方法体系。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外国经验运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形成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合中国人民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然而之后二十年,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和曲折。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引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18]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与现实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显示出变革世界的巨大威力。马克思主义在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在谋求解决方案的同时不断促使新的、更大的视界形成,在完成对现实事物或过程的理论把握的同时完成了现实事物或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拓展,从而不断形成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依次回答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该命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党的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到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一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底气不足,缺乏信心。党的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缺乏底气和自信,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自己的底气和自信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决心和信心,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将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提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进入了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成功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的同時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革的同时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追求效率又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实行对外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既促进改革的深入推进又保持社会的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引领中国人民进入了强国时代。
(三)秉承“以人民为本”的彻底性
“是否承认和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和试金石。”[19]毛泽东同志一向坚持“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根本立场不动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理论宗旨还是实践目标都以维护、代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从毛泽东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政治解放,到邓小平注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解放,从江泽民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始终围绕着马克思所倡导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江泽民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彰显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12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6]10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谈了八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即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实际,基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发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会成功引领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大魅力,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勇,王怀信.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五重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8(4):1.
[2] 王贵明.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基本问题[J].探索,2001(3):47.
[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1. [4] 李炜,李宪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习近平新时代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8(3):9.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2018-1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6] 陈金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8(3):6.
[7] 赵斌,吕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9] 郎慧慧.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理论生成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2.
[10]本书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M]. 2016年版.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02.
[11]李婧,刘雯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逻辑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5):33.
[12]柳泽民,顾传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成的实践基础及理论逻辑[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
[1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14]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1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1).
[1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齐卫平.“四个伟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6.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19]房广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3.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0.
Three 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U Liying1,2
(1.Graduate Schoo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China;
2.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hangzhi University, Changzhi 046011,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time, problem-oriented, practice-based and people-oriented. It stems from reality,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people. The source of reality,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and the soul of theory constitute its three dimensions. The source of reality is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i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soul of theory is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takes the people’s real life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point, integrates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upholds the thoroughness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ill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 successfully break away from the era of “being scolded”, build a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display greater charm on the world stage,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gress of all mankind.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ree 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reality; practice; theory
(編辑:蔡秀娟)
收稿日期:2019-03-19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2016ZSSZ019)
作者简介:
杜利英(1979-),女,山西吕梁人,长治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维释读;现实;实践;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4-0001-0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代为号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根本,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和整体性把握的思想结晶,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是对人民群众本质、存在、地位、作用和发展的科学认识。源于现实,基于实践,融于民众,立足现实的实践创新原则是其建构原则和核心内容。它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各种生成酵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映射的必然结果”[1],秉承马克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国时代。
一、现实之源
问题是时代的号角。每个时代都会提出每个时代的任务,关键在于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能否揭示出时代任务并找到解决办法,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指导现实实践的发展。现实是理论之母,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都是立足于当时的现实,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变革和发展,只是现实实践的需要和理论斗争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脱离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来构建自己的学说”[2]。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同样是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出发的。众所周知,“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民群众向时代提出了新的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实,为解答改革开放实践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而产生的。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之实
经过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发展难题,诸如环境污染、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共同富裕目标等相背离的问题。21世纪,从世界范围来讲,“和平与发展”构成时代主题,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以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以发展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构成时代发展的主流。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下,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承担着中国自身强起来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需要让自身强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自身强大的重要途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在众多领域留下了影响全球的文化典籍。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许多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未能紧跟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伟大的民族受尽凌辱,任由资本主义强国宰割。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挨饿,从此中国进入了“挨打”“挨饿”“挨骂”的时代。直到20世纪初,一批认识到中国社会现实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并把它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魅力。据联合国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显示,2016年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及其增速排名中,中国(11.2,6.7%)仅次于美国(18.03,1.6%),排名第二。新时代的中国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新的时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路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4]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不动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有17年增速超过10%。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11年降至10%,经济增长趋于平稳,增长动力多元化,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注重质量效率能力的提升,开始进入理性增长期。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增长缓慢,致使我國外部需求萎缩,必须调整内需结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揭示出“需求供给”结构是分析人类社会和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主要方法,人类需求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格局,由此带来了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就需要结合“需求侧”变革“供给侧”,辩证地看待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始终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新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公平、住房、公平正义、优良的生存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的生活,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一矛盾成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实问题和主要矛盾向我们提出了推动社会健康公平公正有序和谐发展的任务。新的时代,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我们需要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国家,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有利于人民群众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实践之基
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实践相脱离的惨痛教训,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是需要新思想,也一定能产生新思想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5],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类实践的创新,也必然催生伟大的理论。正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最为直接的实践基础”[6],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为其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内在逻辑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7],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呼唤新思想的产生。
(一)改革开放实践孕育了新的理论
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了,走出了“挨打”与“挨饿”的时代。19世纪40年代,西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确立,中国逐渐结束了民族国家自发的发展道路,开始了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8]中国被动地卷入了这一历史过程,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战争的爆发,客观上表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已不再具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基础,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受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从此,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中国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正是这一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实践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国有识之士的眼界,为中国人民寻求救国图强的真理提供了客观条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以及清政府的专横腐败、软弱无能,证明了中国的封建文化已不能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产生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至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具备了现实的实践基础,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了。
富起来的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同样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之前相比已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各种问题凸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严重,凡此种种与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阻碍了社会进步。近代我们曾经把目光投向西方、学习西方,但如今,西方无法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能立足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寻求发展的出路,破解发展的难题。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的主要历史任务,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稳步推进,新的实践需要新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9]。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呼唤新的理论
“变革不合理的现实世界,谋求人类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追求。从它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一直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现实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无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脱离、按“本本”办事的教条主义。正是由于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成功践行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那些既想发展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正确途径。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任务,总结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经验, 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奇迹。这是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寻求富强为中心,成就了中国的崛起,然而在崛起的同时,现代性的负面景观在中国集中体现,我们仍处于被动状态。我们不仅要有富强的崛起,更要有文明的崛起,富强只是躯体,文明才是灵魂,我们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强国时代,是时候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宣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更要有思想的强大、立场的坚定。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呼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心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他再次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想影响世界,必先强大自己。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八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实现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综合可持续的发展。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在“五位一体”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过程,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战略目标的提出呼唤战略举措的实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号,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制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党是关键一环,起着主导作用。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被提了出来。
新的实践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有了总体规划,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只有创新才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协调是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因素,协调各方方能达到全面可持续;绿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10];开放是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重要体现;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当今人类世界面临的共通性问题提供了中国式的理论表达和理论智慧,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11]。“也正是从人类历史大趋势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12]
三、理论之魂
理论源于现实,基于实践,但又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有自己的灵魂。从《神圣家族》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一直秉持“历史的发源地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伟大思想和基本立场,并运用这一认识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和运行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发展趋势,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就是使人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能够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中,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做自然界的主人;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与社会和谐共处,做社会的主人;能够揭示思想的本质和规律,关心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身心和谐,做自己的主人。“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基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活的灵魂。
(一)出发点和立足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人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探讨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围绕着“人的解放”问题,基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现实人的现实活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分析,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此为指导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发展趋势,进而寻求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路径,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1887年因受其兄长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处死刑事件的影响,列宁开始了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深知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拯救一个民族,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了对俄国实际情况的了解。1892年,他着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撰写了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开始了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列宁对俄国的了解始于对农民实际情况的把握,可见其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列宁曾经提出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即是党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盛行,党的各项政策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毛泽东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3],在中国的大地上进一步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可行性。邓小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中讲道:“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是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胡锦涛忠告我们“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15]。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16]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满足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后向往美好生活的诉求更加强烈的现实”[17],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分析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和状况的全新观念、方法和视角,提供了一整套考察人类社会性质、状况、内在矛盾以及发展动力、规律和趋势的方法体系。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外国经验运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形成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合中国人民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然而之后二十年,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和曲折。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引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18]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与现实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显示出变革世界的巨大威力。马克思主义在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在谋求解决方案的同时不断促使新的、更大的视界形成,在完成对现实事物或过程的理论把握的同时完成了现实事物或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拓展,从而不断形成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依次回答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该命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党的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到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一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底气不足,缺乏信心。党的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缺乏底气和自信,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自己的底气和自信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决心和信心,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将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提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进入了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成功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的同時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革的同时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追求效率又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实行对外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既促进改革的深入推进又保持社会的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引领中国人民进入了强国时代。
(三)秉承“以人民为本”的彻底性
“是否承认和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和试金石。”[19]毛泽东同志一向坚持“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根本立场不动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理论宗旨还是实践目标都以维护、代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从毛泽东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政治解放,到邓小平注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解放,从江泽民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始终围绕着马克思所倡导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江泽民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彰显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12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6]10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谈了八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即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实际,基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发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会成功引领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大魅力,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勇,王怀信.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五重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8(4):1.
[2] 王贵明.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基本问题[J].探索,2001(3):47.
[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1. [4] 李炜,李宪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习近平新时代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8(3):9.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2018-1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6] 陈金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8(3):6.
[7] 赵斌,吕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9] 郎慧慧.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理论生成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2.
[10]本书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M]. 2016年版.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02.
[11]李婧,刘雯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逻辑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5):33.
[12]柳泽民,顾传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成的实践基础及理论逻辑[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
[1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14]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1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1).
[1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齐卫平.“四个伟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6.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19]房广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3.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0.
Three 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U Liying1,2
(1.Graduate Schoo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China;
2.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hangzhi University, Changzhi 046011,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time, problem-oriented, practice-based and people-oriented. It stems from reality,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people. The source of reality,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and the soul of theory constitute its three dimensions. The source of reality is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i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soul of theory is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takes the people’s real life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point, integrates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upholds the thoroughness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ill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 successfully break away from the era of “being scolded”, build a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display greater charm on the world stage,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gress of all mankind.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ree 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reality; practice; theory
(編辑:蔡秀娟)
收稿日期:2019-03-19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2016ZSSZ019)
作者简介:
杜利英(1979-),女,山西吕梁人,长治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