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熟语是重要的汉语词汇类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熟语的掌握情况不良,在熟语的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生对熟语运用的常见错误,并提出来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熟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熟语教学
一、 引言
熟语类型主要包括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等,是人们常用的固定短语,其在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的语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形式上非常精炼,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熟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不能熟练和准确应用熟语。
二、 学生熟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1. 书写错误
书写错误是小学生学习熟语的一种常见错误,在书写的过程中,常常将熟语中的某一个字或者词语写成其音近字或者形近字。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理解熟语的意义,对熟语的来源不清楚,因此只能按照熟语的读法来书写,导致书写错误。例如,学生常常将“流言蜚语”写成“流言飞语”,将“豪言壮语”书写成“毫言状语”等,将成语中的某一个字写成音近字或者形近字。
2. 不能正确理解熟语的意义
在熟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常常出现不能正确理解熟语的意义的问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熟语的含义,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这主要是由于熟语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双层性导致的。一些熟语具有两层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面含义就是指可以从熟语的构成以及字面的意思进行理解,而深层含义就是指熟语的文化背景意义或者引申意义。对于熟语来说,深层含义更为重要,是熟语的真正意义。但是学生学习时往往不能理解熟语的深层含义。例如,对于“城隍皱眉头——鬼点子多”这一歇后语,主要是形容一个人很会想办法,但是一些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就会理解为一个人很苦恼。
3. 对熟语的感情色彩存在误解
熟语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有一些是褒义词,有一些是贬义词,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熟语的感情色彩,才能正确运用。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熟语本身的附加色彩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三、 小学语文熟语教学策略
1. 正确理解熟语的形、音、义
在小学语文的熟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熟语的形、音和义,只有掌握这些方面,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熟语的含义,并能够正确使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熟语的含义,避免学生通过理解熟语中的个别词语来揣测整个熟语的意义。对于成语来说,每一个字都是意义单位,并且这四个字之间是一个整体,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成语的意义是概括的,不能完全按照字面的理解。但是学生首先要理解熟语中每一个字的含义才能正确书写熟语,并正确理解其含义。例如对于“汗流浃背”,是指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因此,“浃”是指“湿透”的意思,学生正确理解了熟语的意义,自然就不会将“汗流浃背”写成“汗流夹背”。对于“走投无路”,是形容没有出路了,因此不能将成语中的“投”写成“头”。在理解熟语的含义时,还应该正确把握熟语的附加色彩,掌握熟语的适用环境和场合,在使用时审视语境。
2. 探索熟语的来源和背景
要想学生正确掌握熟语的含义和运用,不会对熟语的意义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在熟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熟语的来源和背景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熟语的含义,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熟语的兴趣。很多熟语都是来源于一些神话、历史故事以及寓言的,教师在讲解相关的熟语时,一定要将其来源告知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学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歇后语的来源详细向学生讲解,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掌握丰富的文史知识。
3. 了解熟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熟语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蕴含在熟语中的文化知识的讲解,将熟语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熟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沉淀,熟语中包含的文化知识非常丰富,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历史、艺术、思想道德、天文地理以及日常生活礼仪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其中的文化講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熟语的意义和内涵。例如,对于“关云长失荆州——吃亏全在大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对于生动诙谐和古典庄重的惯用语,都能够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教师则应该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讲解。
四、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熟语教学是一个重点内容,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熟语、运用熟语时都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熟语的形、音、义,同时将熟语的来源、背景以及蕴含的文化等都向学生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熟语的含义,同时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郭天华.熟语的积累和运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14(9):114-115.
[2]杨月娥.中学语文熟语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时代,2013,24(8):56-57.
关键词:小学;语文;熟语教学
一、 引言
熟语类型主要包括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等,是人们常用的固定短语,其在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的语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形式上非常精炼,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熟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不能熟练和准确应用熟语。
二、 学生熟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1. 书写错误
书写错误是小学生学习熟语的一种常见错误,在书写的过程中,常常将熟语中的某一个字或者词语写成其音近字或者形近字。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理解熟语的意义,对熟语的来源不清楚,因此只能按照熟语的读法来书写,导致书写错误。例如,学生常常将“流言蜚语”写成“流言飞语”,将“豪言壮语”书写成“毫言状语”等,将成语中的某一个字写成音近字或者形近字。
2. 不能正确理解熟语的意义
在熟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常常出现不能正确理解熟语的意义的问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熟语的含义,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这主要是由于熟语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双层性导致的。一些熟语具有两层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面含义就是指可以从熟语的构成以及字面的意思进行理解,而深层含义就是指熟语的文化背景意义或者引申意义。对于熟语来说,深层含义更为重要,是熟语的真正意义。但是学生学习时往往不能理解熟语的深层含义。例如,对于“城隍皱眉头——鬼点子多”这一歇后语,主要是形容一个人很会想办法,但是一些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就会理解为一个人很苦恼。
3. 对熟语的感情色彩存在误解
熟语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有一些是褒义词,有一些是贬义词,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熟语的感情色彩,才能正确运用。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熟语本身的附加色彩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三、 小学语文熟语教学策略
1. 正确理解熟语的形、音、义
在小学语文的熟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熟语的形、音和义,只有掌握这些方面,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熟语的含义,并能够正确使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熟语的含义,避免学生通过理解熟语中的个别词语来揣测整个熟语的意义。对于成语来说,每一个字都是意义单位,并且这四个字之间是一个整体,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成语的意义是概括的,不能完全按照字面的理解。但是学生首先要理解熟语中每一个字的含义才能正确书写熟语,并正确理解其含义。例如对于“汗流浃背”,是指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因此,“浃”是指“湿透”的意思,学生正确理解了熟语的意义,自然就不会将“汗流浃背”写成“汗流夹背”。对于“走投无路”,是形容没有出路了,因此不能将成语中的“投”写成“头”。在理解熟语的含义时,还应该正确把握熟语的附加色彩,掌握熟语的适用环境和场合,在使用时审视语境。
2. 探索熟语的来源和背景
要想学生正确掌握熟语的含义和运用,不会对熟语的意义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在熟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熟语的来源和背景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熟语的含义,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熟语的兴趣。很多熟语都是来源于一些神话、历史故事以及寓言的,教师在讲解相关的熟语时,一定要将其来源告知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学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歇后语的来源详细向学生讲解,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掌握丰富的文史知识。
3. 了解熟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熟语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蕴含在熟语中的文化知识的讲解,将熟语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熟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沉淀,熟语中包含的文化知识非常丰富,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历史、艺术、思想道德、天文地理以及日常生活礼仪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其中的文化講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熟语的意义和内涵。例如,对于“关云长失荆州——吃亏全在大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对于生动诙谐和古典庄重的惯用语,都能够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教师则应该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讲解。
四、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熟语教学是一个重点内容,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熟语、运用熟语时都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熟语的形、音、义,同时将熟语的来源、背景以及蕴含的文化等都向学生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熟语的含义,同时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郭天华.熟语的积累和运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14(9):114-115.
[2]杨月娥.中学语文熟语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时代,2013,24(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