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真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八国,分别与各国总统举行会谈。其间,中国与非洲八国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文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访问的巨大成功将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境外媒体对此予以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30日~2月12日的13天时间里,境外英文媒体共刊发305篇报道和评论。
  境外媒体主要关注重点是胡锦涛出访非洲对加强中非关系的意义,中非经贸合作的内容与影响,中国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西方与非洲国家对中国加强与非洲关系的警惕与疑虑,舆论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特点。本刊选编境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胡锦涛出访 彰显中非关系全面发展
  
  


  境外媒体普遍认为,从2006年11月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48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部长齐聚北京,到两个多月后的胡锦涛再访非洲,表明中国对非洲极为重视,显示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有媒体分析说:“胡锦涛的访问突出表明中国在非洲大陆日益增加的影响力,此行的主题包括:促进经贸关系和信守诸如减免债务和消除贫困等援助承诺。中国还将利用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设法说服苏丹政府解决达尔富尔问题。”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题为《非洲对中国进军的态度》的文章指出:“‘中国世纪’正在非洲得到充分体现。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超过了英国,成为非洲重要性排在第三位的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法国《回声报》认为,“胡锦涛在上次访非后不到一年又开始非洲之行,将签订数亿美元的合同,表现出中国新的外交责任。”
  国际舆论对中非经贸发展最为关注。《德国金融时报》在题为《中国许诺非洲数十亿美元的贷款》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大幅度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财政援助。向非洲提供3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同期,援助和无息借贷规模也将翻一番。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存在种种指责,中国的活动仍为非洲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会。”法新社的报道称:“胡锦涛访问非洲期间,让非洲国家感受到了中国的慷慨,同时也拒绝接受有关中国在通过不平等贸易榨取世界上最贫困地区利益的批评。胡锦涛这次访问非洲的首要目标是,继续与资源丰富的非洲发展经济和政治关系。如今,非洲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态度备受关注
  
  斡旋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是胡锦涛此次访问非洲的一个亮点。访问苏丹时,胡锦涛主席在尊重苏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针和原则,并决定再次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价值四千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媒体对此多持肯定态度,有专家指出,中国正向国际社会传达一个信号,表明中国在发展同非洲国家双边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履行自己作为大国的义务。有媒体认为:胡锦涛主席劝说苏丹政府和平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使国际社会化解达尔富尔种族冲突的努力出现一线新转机,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变化。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说:“胡锦涛提出以政治解决为基础的达尔富尔和平四原则,并敦促苏丹总统巴希尔吸纳更多叛军加入和平进程。这四项原则是:一、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二、通过和平手段以及平等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三、非洲联盟和联合国应当在达尔富尔维和任务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四、加紧改善达尔富尔地区的局势和当地人的生活。另外,为加速对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援助、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中国将向该地区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的新援助。”
  香港《南华早报》载文指出:“有迹象表明中国可能正在重新调整政策。由于达尔富尔问题,人们把对胡锦涛非洲之行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对苏丹的访问上。胡锦涛将利用中国的影响力推动达尔富尔危机的解决,这一积极的外交行动一事引人注目。随着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预计中国将在外交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美国《星岛日报》刊载题为《从斡旋苏丹看北京外交新变化》的文章认为:“北京说服苏丹同意接纳由联合国和非洲联盟共同组成的混合维和部队驻扎达尔富尔地区,使国际社会化解达尔富尔种族冲突的努力出现一线新转机。由此既彰显北京外交由‘不出头’到‘出头’的新变化,亦展现北京外交遭遇的新挑战。”
  
  非洲对中国充满期待又心存疑虑
  
  南非《商业日报》在题为《为什么北京在非洲能赢》的文章中写道:“相比之下,非洲更乐意与中国人打交道。许多非洲领导人认为,中国人平等待人,而西方只把他们看成先前的臣民。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和使数亿人摆脱贫困的事实,令其成为非洲人效仿的榜样。不仅老一辈的人,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非洲人也被中国模式所吸引。欧盟把非洲视为负担,而中国把它看作市场。中国为非洲提供了欧洲和美国所无法提供的机遇。”
  德国《南德意志报》在题为《不指手画脚的监护人》的文章中称:“非洲国家的政府敞开胸怀接纳中国人。这位来自远东的新的老大哥作出了很多承诺,而且的确干了不少事情,于是欣喜之情蔓延开来。不过许多非洲人尤其欣赏的是,这些亚洲人并不像从前的殖民列强那样如此喜欢对他们指手画脚,他们不居高临下地对待非洲人,而视之为平等的伙伴。在博取非洲国家好感的竞争中,这是近乎无法撼动的心理优势。只要行得通,中国不管在哪儿都运用自己的这一优势。”
  但另一方面,对中国担心的情绪和质疑的声音也有所上升,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心理有时很矛盾。一方面,他们确实从中非经贸关系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曾经深受西方殖民主义侵害,深怀恐惧,对中国发展与非洲的关系既欢迎又担心,既抱有期待又心存警惕。再加上西方媒体的不断炒作离间推波助澜,别有用心地宣扬中国“新殖民主义”,加重了一些当地人的疑虑。例如,美国《纽约时报》登载题为《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引发了一些抵制》的文章称:“在胡锦涛非洲之行的一些所到之处出现了一些抵触、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大多不是来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而是其国民,有些人甚至出于经济、种族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憎恨中国在非洲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在当地人看来,中国一方面热切希望得到非洲资源,另一方面又把非洲当作其便宜商品的倾销地。”
  法国《世界报》刊登题为《中非关系正在加强》的文章认为:“胡锦涛访问非洲八国是为了加强北京在非洲的地位。中国在过去5年里已经成为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非洲向中国提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原料。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引发人们对它实施‘新殖民主义’的指责,而中国则一再强调自己的诚意和互惠互利原则。但是在非洲当地,中国的对非战略正在引起非洲人日益强烈的不满。”
  日本共同社在报道中说:“在非洲,欢迎中国援助和投资的声音占据上风。非洲国家都期待着中非贸易继续扩大。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援助,据说部分非洲国家也表示不满,称‘中国把国内政治犯送到非洲劳动’,‘修缮公路等技术明显不如西方国家’。此外,南非总统姆贝基2006年曾表示,担心非洲与中国的关系具有‘复制’非洲与殖民地时代宗主国间关系的危险性。这是非洲国家领导人批评中国的鲜见例子。”
  对此,胡锦涛主席2月7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了题为“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胡锦涛向非洲人民表明了“中国人民真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真诚愿意为非洲人民建设家园、改善生活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的良好愿望,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关于中国“新殖民主义”的不实指责。
  (编译:任春艳)
  责编:雷向晴
其他文献
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
期刊
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    8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山西省文化厅、广灵县政府、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将在彩色点染剪纸的故乡——山西省广灵县举办。届时将展出中国、美国、日本、瑞士、法国等国的剪纸精品,并举办各国剪纸高手表演赛。    2007国际生态卫生大会    8月26日至29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瑞典环境部等联合主办
期刊
2006年11月,北京的时令已进入冬季,然而,2006年的11月,仍然秋高气爽,秋意浓浓,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和大街两旁,各色的菊花正在怒放,迎接来自万里之遥的非洲客人。在11月的头五天,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期间,彩带、国旗、论坛会徽迎风招展,北京呈现出了鲜花和友谊的海洋。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建立外交关系的大门。当年播下的友谊种子,长出了幼苗。在中国和
期刊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中国彻底地改变了我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从2006年第一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
期刊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
期刊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全国“两会”尚未开幕,各路媒体早已摩拳擦掌,工作重点都为“两会”开道。这时的会议工作机构也已运筹帷幄,筹备在先。政协会议新闻组从去年底就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策划和部署。  为使上会记者尽早了解更多的会议情况,采访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公室主任张敬安是记者这次工作的必选题。在政协会议召开前40天时间里,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的电话此起彼伏,仿佛电话里的声音就从来不会掉在地上一样。面对通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逼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愿望。因此,我们自2006年第1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在《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
期刊
作为一名具体从事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的过来人,我最近有幸读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深感耳目一新、富有启迪。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定位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奠定国家形象的基础,是以经济为主导的综合国力。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模式、社会文明、政治局势以及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内外政策等。当然,国家传播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尤其是对
期刊
报道中国,如果新华社比外电慢  是很丢脸的事情    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和消息总汇,它的职责就是快捷、准确、高效地将全球,特别是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最新动态和海外读者非常关心的热点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从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来讲,新华社应该是海外对中国感兴趣的所有消息的总汇。因此,新华社人每人脑子中都有一根弦,“一定要抢先在其他媒体将消息第一时间传输出去,做到先声夺人”、“在所有重大国际国内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