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眠古城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是一座旅游城市,人气火爆,喧嚣嘈杂。
这里的繁华喧嚣并非只是当代的景象,而是已经延续了千年,不曾衰减。
馬拉喀什是撒哈拉沙漠的门户,公元11世纪柏柏尔人建都于此,叫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也是源自此都。20世纪初,摩洛哥沦为法国殖民地,首都迁往拉巴特,而马拉喀什实际上变成了担任着摩洛哥第二首都的角色,政府各部门都有派出相应的机构在这里办公。
很多人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这三处必观之景:一宫、一人、一广场。
巴西亚皇宫,建于18世纪,是当时苏丹大维齐尔的行宫,现在则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宫。苏丹大维齐尔有4个老婆,24个妃子,14个孩子,根据他们不同的地位,分配不同的房屋,各有其所。巴西亚宫是典型的伊斯兰传统建筑,华丽的中庭、喷泉、花园、走廊、房间,虽然小巧,却十分精致。这个皇宫十分空旷,没有什么藏品,不过可以从屋顶、门窗看到精致繁复的建筑细节,门窗上的彩绘,门柱上彩色瓷片拼成的花朵图案,处处透露着这里在建造时的用心。
皇宫是这里的火热景点,而在马拉喀什,有一人则是这里的红人,他就是那个让无数女性心甘情愿为他掏钱包的人——伊夫·圣·罗兰。他是这里的大红人,如果要加一个“红”的期限,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我猜会是永远的。
关注奢饰品牌,关注香水、口红的人,对YSL——圣·罗兰这个名字或者说是牌子,不会感到陌生。1966年圣·罗兰首次踏足马拉喀什,便被这座城市深深地打动;后来他在这里买了别墅,买了马约尔花园,每年回来居住,在这里汲取灵感;在2008年终眠此城。
2017年我在法国香都格拉斯时,对伊夫·圣·罗兰有了最初了解。我当时在自己的游记中有这样一种感悟,“七十年代初期,圣·罗兰到中国大陆旅行。他深深为迥异其过去生活经验的东方风情所吸引,携带一只鼻烟壶作为收藏。当他把玩着这只鼻烟壶时,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一瓶香水,如同鼻烟壶般瑰丽华美,如同鼻烟壶里所装的烟末一般,充满诱惑,让人上瘾,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他创造了‘鸦片’香水。1977年法国伊夫·圣·罗兰公司,推出鸦片香水。香调是东方调,前味:茴香、黑醋栗;中味:中国姜、四川胡椒;后味:西洋杉、树脂。其辛辣、神秘的芬芳香味被公认为东方香型的代表品牌之一,曾风靡全球,一直畅销不衰。”
马拉喀什的伊夫·圣·罗兰大道,路东侧红墙绿植,鲜花垂挂;路西侧坐落着圣·罗兰博物馆和马约尔花园。圣·罗兰博物馆和马约尔花园都是要买门票的,而且都排队买票。马约尔花园排队很长,需要半小时的富裕时间量。
马约尔花园有两任主人,这里是由马约尔原创,伊夫·圣·罗兰继任,而这里能够闻名于世,却不是因为它的创建者,而是借助了其第二位主人伊夫·圣·罗兰的名气,也因此很多人也把马约尔花园叫做YSL花园。
马拉喀什的繁华与喧嚣的核心来自于德吉玛广场,这里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通宵达旦地游乐,或是逛逛广场上的集市,或是在食肆大块朵颐,因此人们称这里为不眠广场,它是北非最大的露天广场。
沙漠气候白天酷热干燥,到了傍晚才会变得凉爽,这时广场上的集市才开始营业。我们踩着太阳下山的脚步,来到德吉玛广场,渐暗的暮色中,汇聚着游客与商户。观看德吉玛广场的夜景需要提前抢占制高点,广场周围咖啡馆的顶楼就是最佳视角。我们迅速挤进广场西南角的咖啡馆,匆匆上到二楼顶层,买一个茶座,茶水随便挑:薄荷茶、可乐、白水……
这家咖啡馆是广场的最佳制高点,扼守广场入口,有东和北两个朝向。我们上去时,顶层茶座早已摩肩接踵,靠边的栏杆排满了摄影人。不过,不要着急,在这里也顾不得太斯文,只有盯住靠边的栏杆,等待机会见缝插针,很快我们都找到了根据地,开始拍摄夜晚的广场。
德吉玛广场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位于马拉喀什麦迪娜心脏,周边围绕着阿拉伯旧城民居和清真寺。广场里侧是排列整齐的固定摊位,外侧是空场,是流动商贩以及各种杂耍、艺人的空间。
看吧,印度舞蛇人、算命相士、耍猴人,还有卖水、卖太阳镜、卖草帽、卖鞋的各色商贩,以及杂耍、跳舞、说唱的民间艺人全都在这里汇聚,各色人物充斥其间,嘈杂声此起彼伏,用他们各自的方式点亮这一方土地。等到夜灯初上,食品摊位就火爆了,有薯条、沙拉、炸食、煮蜗牛等等。走在其中只觉得人头攒动,声音一浪又一浪地袭来,仿佛这就是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伯集市。
廣场的入口处对着库图比亚清真寺。库图比亚清真寺,建于1195年,是马拉喀什最著名的古迹之一,由于这座清真寺规定非穆斯林不得入内,我们只能外观其表。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高70米,全部用玫瑰色的石块粘砌而成,顶部四周镶嵌绿色的琉璃砖,外表端庄,被誉为北非最漂亮的建筑之一。这个宣礼塔又名香塔,因为在修建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万袋名贵香料,使这座漂亮的宣礼塔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历经千年,至今仍幽香袅袅。
马拉喀什老城在198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老城中的不眠广场,则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在这样的老城中,我仿佛穿越了古今,走入传说中的一千零一夜,只是这个夜晚,注定不眠。
一日之内的意外相遇
这次西班牙之旅,根据导游推荐,有幸参加了一个自费项目——摩洛哥一日游。这里是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有一千零一夜的神秘。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如果有人问,摩洛哥之旅怎么样,我可以用四字回答,就是“物超所值”。
当地时间上午8点,我们从西班牙的塔里法乘船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航程70分钟进入摩洛哥。它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國家,现有人口3619.2万,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公里。由于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这里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平静的海湾,洁白的沙滩,为它赢得了“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还被称为“北非花园”。 说到当地民俗,由于宗教信仰原因,摩洛哥人不吃猪肉,不饮酒,也很少抽烟。进入伊斯兰教寺院,一定得脱鞋。摩洛哥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用拥抱礼,握手礼也逐渐普及。摩洛哥人邀友到家中,多半不让家眷与客人见面。他们喜欢蓝色,认为蓝色引发乡愁;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象征贫穷。见面交谈,忌讳打探年龄、收入、情感等隐私。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丹吉尔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摩洛哥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古城依山而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7.6℃。丹吉尔城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在此调整航向。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老城虽小,却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游走其间,置身于明亮而清灵的蓝色小镇,好像不是在街头巷尾闲逛,而是在艺术的海洋中漫游。每个商品、用具、食物,都凝聚着岁月的积淀,似乎都在诉说着阿拉伯的民族风情,如同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梦幻世界。途经一家食品店,看到店内正在加工厚饼,导游带着我们进去参观、品尝,这种厚饼的味道真不错。沿街还看到一所伊斯兰教的小学,学校的大门上饰有手的图案。导游说,手的图案是用来辟邪的,能保佑这里的人平安。
因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丹吉尔有不少名胜古迹。如默罕默德纪念碑、苏丹故宫、大索科广场、旧城的博物馆和清真寺等。由于时间关系,导游只带着我们来“非洲西北角”,也就是斯帕塔尔角景区,特意安排参观著名的卡斯巴灯塔。它坐落于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海拔高度约300米,是整个非洲大陆最北的天涯海角。灯塔面对辽阔浩渺的海洋,游客到此,大多以卡斯巴灯塔为背景,拍照留念。
站在灯塔处能看到独一无二的景观:西边是大西洋,东侧是直布罗陀海峡入口,通向地中海。天气晴好的时候,可看到大西洋和地中海不同色彩的海水在此交汇。登塔远眺,还能看到西班牙。可惜,目前灯塔并不对外开放,所以那道分界线,自然也无缘得见。塔下有卖纪念品的小摊贩,主要推销的是当地的特产紫水晶球。看到这晶莹剔透的工艺品,不少人都会选择购买一两个,既可送给亲友,又可留作纪念。
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非洲水洞”,也叫“大力神洞”。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入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导游说,它是数百万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现已成为北非的一大奇特景观。
关于非洲水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非洲和欧洲是没有界限的。因为有位大力神在这里挥拳开山,形成了一个酷似非洲地图的山洞,于是就有了这个大力神洞。洞前开凿出一条河流,慢慢将非洲和欧洲分开。以后河流又演變成地中海和大西洋。
本来,当天风平浪静。可走到洞口,就听到海浪翻滚拍打礁石的声音。越往里走,声响越大。当看到海水涌进溶洞,海边波涛汹涌时,心里着实有些震撼。所谓“无风三尺浪”,在这里,我们才对这句俗语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海水退下时,洞外的大西洋和蓝天浑然一体,海鸥在洋面上飞翔,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摩洛哥一日游已经结束。傍晚时分,我们乘船由直布罗陀海峡返航,看到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在这里交汇,一本活生生的地理教材就在眼前,让人感叹大自然力量的神奇。行进途中,又赶上夕阳西下,云霞满天。西边的太阳像一个火球,一点一点沉入大西洋,不远处,还有巨轮航行。能在大西洋看到美丽的日落,哪怕只有瞬间,就一辈子忘不掉。
(本文选自:旅游纵览2019年04期)
马拉喀什是一座旅游城市,人气火爆,喧嚣嘈杂。
这里的繁华喧嚣并非只是当代的景象,而是已经延续了千年,不曾衰减。
馬拉喀什是撒哈拉沙漠的门户,公元11世纪柏柏尔人建都于此,叫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也是源自此都。20世纪初,摩洛哥沦为法国殖民地,首都迁往拉巴特,而马拉喀什实际上变成了担任着摩洛哥第二首都的角色,政府各部门都有派出相应的机构在这里办公。
很多人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这三处必观之景:一宫、一人、一广场。
巴西亚皇宫,建于18世纪,是当时苏丹大维齐尔的行宫,现在则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宫。苏丹大维齐尔有4个老婆,24个妃子,14个孩子,根据他们不同的地位,分配不同的房屋,各有其所。巴西亚宫是典型的伊斯兰传统建筑,华丽的中庭、喷泉、花园、走廊、房间,虽然小巧,却十分精致。这个皇宫十分空旷,没有什么藏品,不过可以从屋顶、门窗看到精致繁复的建筑细节,门窗上的彩绘,门柱上彩色瓷片拼成的花朵图案,处处透露着这里在建造时的用心。
皇宫是这里的火热景点,而在马拉喀什,有一人则是这里的红人,他就是那个让无数女性心甘情愿为他掏钱包的人——伊夫·圣·罗兰。他是这里的大红人,如果要加一个“红”的期限,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我猜会是永远的。
关注奢饰品牌,关注香水、口红的人,对YSL——圣·罗兰这个名字或者说是牌子,不会感到陌生。1966年圣·罗兰首次踏足马拉喀什,便被这座城市深深地打动;后来他在这里买了别墅,买了马约尔花园,每年回来居住,在这里汲取灵感;在2008年终眠此城。
2017年我在法国香都格拉斯时,对伊夫·圣·罗兰有了最初了解。我当时在自己的游记中有这样一种感悟,“七十年代初期,圣·罗兰到中国大陆旅行。他深深为迥异其过去生活经验的东方风情所吸引,携带一只鼻烟壶作为收藏。当他把玩着这只鼻烟壶时,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一瓶香水,如同鼻烟壶般瑰丽华美,如同鼻烟壶里所装的烟末一般,充满诱惑,让人上瘾,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他创造了‘鸦片’香水。1977年法国伊夫·圣·罗兰公司,推出鸦片香水。香调是东方调,前味:茴香、黑醋栗;中味:中国姜、四川胡椒;后味:西洋杉、树脂。其辛辣、神秘的芬芳香味被公认为东方香型的代表品牌之一,曾风靡全球,一直畅销不衰。”
马拉喀什的伊夫·圣·罗兰大道,路东侧红墙绿植,鲜花垂挂;路西侧坐落着圣·罗兰博物馆和马约尔花园。圣·罗兰博物馆和马约尔花园都是要买门票的,而且都排队买票。马约尔花园排队很长,需要半小时的富裕时间量。
马约尔花园有两任主人,这里是由马约尔原创,伊夫·圣·罗兰继任,而这里能够闻名于世,却不是因为它的创建者,而是借助了其第二位主人伊夫·圣·罗兰的名气,也因此很多人也把马约尔花园叫做YSL花园。
马拉喀什的繁华与喧嚣的核心来自于德吉玛广场,这里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通宵达旦地游乐,或是逛逛广场上的集市,或是在食肆大块朵颐,因此人们称这里为不眠广场,它是北非最大的露天广场。
沙漠气候白天酷热干燥,到了傍晚才会变得凉爽,这时广场上的集市才开始营业。我们踩着太阳下山的脚步,来到德吉玛广场,渐暗的暮色中,汇聚着游客与商户。观看德吉玛广场的夜景需要提前抢占制高点,广场周围咖啡馆的顶楼就是最佳视角。我们迅速挤进广场西南角的咖啡馆,匆匆上到二楼顶层,买一个茶座,茶水随便挑:薄荷茶、可乐、白水……
这家咖啡馆是广场的最佳制高点,扼守广场入口,有东和北两个朝向。我们上去时,顶层茶座早已摩肩接踵,靠边的栏杆排满了摄影人。不过,不要着急,在这里也顾不得太斯文,只有盯住靠边的栏杆,等待机会见缝插针,很快我们都找到了根据地,开始拍摄夜晚的广场。
德吉玛广场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位于马拉喀什麦迪娜心脏,周边围绕着阿拉伯旧城民居和清真寺。广场里侧是排列整齐的固定摊位,外侧是空场,是流动商贩以及各种杂耍、艺人的空间。
看吧,印度舞蛇人、算命相士、耍猴人,还有卖水、卖太阳镜、卖草帽、卖鞋的各色商贩,以及杂耍、跳舞、说唱的民间艺人全都在这里汇聚,各色人物充斥其间,嘈杂声此起彼伏,用他们各自的方式点亮这一方土地。等到夜灯初上,食品摊位就火爆了,有薯条、沙拉、炸食、煮蜗牛等等。走在其中只觉得人头攒动,声音一浪又一浪地袭来,仿佛这就是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伯集市。
廣场的入口处对着库图比亚清真寺。库图比亚清真寺,建于1195年,是马拉喀什最著名的古迹之一,由于这座清真寺规定非穆斯林不得入内,我们只能外观其表。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高70米,全部用玫瑰色的石块粘砌而成,顶部四周镶嵌绿色的琉璃砖,外表端庄,被誉为北非最漂亮的建筑之一。这个宣礼塔又名香塔,因为在修建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万袋名贵香料,使这座漂亮的宣礼塔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历经千年,至今仍幽香袅袅。
马拉喀什老城在198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老城中的不眠广场,则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在这样的老城中,我仿佛穿越了古今,走入传说中的一千零一夜,只是这个夜晚,注定不眠。
一日之内的意外相遇
这次西班牙之旅,根据导游推荐,有幸参加了一个自费项目——摩洛哥一日游。这里是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有一千零一夜的神秘。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如果有人问,摩洛哥之旅怎么样,我可以用四字回答,就是“物超所值”。
当地时间上午8点,我们从西班牙的塔里法乘船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航程70分钟进入摩洛哥。它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國家,现有人口3619.2万,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公里。由于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这里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平静的海湾,洁白的沙滩,为它赢得了“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还被称为“北非花园”。 说到当地民俗,由于宗教信仰原因,摩洛哥人不吃猪肉,不饮酒,也很少抽烟。进入伊斯兰教寺院,一定得脱鞋。摩洛哥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用拥抱礼,握手礼也逐渐普及。摩洛哥人邀友到家中,多半不让家眷与客人见面。他们喜欢蓝色,认为蓝色引发乡愁;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象征贫穷。见面交谈,忌讳打探年龄、收入、情感等隐私。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丹吉尔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摩洛哥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古城依山而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7.6℃。丹吉尔城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在此调整航向。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老城虽小,却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游走其间,置身于明亮而清灵的蓝色小镇,好像不是在街头巷尾闲逛,而是在艺术的海洋中漫游。每个商品、用具、食物,都凝聚着岁月的积淀,似乎都在诉说着阿拉伯的民族风情,如同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梦幻世界。途经一家食品店,看到店内正在加工厚饼,导游带着我们进去参观、品尝,这种厚饼的味道真不错。沿街还看到一所伊斯兰教的小学,学校的大门上饰有手的图案。导游说,手的图案是用来辟邪的,能保佑这里的人平安。
因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丹吉尔有不少名胜古迹。如默罕默德纪念碑、苏丹故宫、大索科广场、旧城的博物馆和清真寺等。由于时间关系,导游只带着我们来“非洲西北角”,也就是斯帕塔尔角景区,特意安排参观著名的卡斯巴灯塔。它坐落于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海拔高度约300米,是整个非洲大陆最北的天涯海角。灯塔面对辽阔浩渺的海洋,游客到此,大多以卡斯巴灯塔为背景,拍照留念。
站在灯塔处能看到独一无二的景观:西边是大西洋,东侧是直布罗陀海峡入口,通向地中海。天气晴好的时候,可看到大西洋和地中海不同色彩的海水在此交汇。登塔远眺,还能看到西班牙。可惜,目前灯塔并不对外开放,所以那道分界线,自然也无缘得见。塔下有卖纪念品的小摊贩,主要推销的是当地的特产紫水晶球。看到这晶莹剔透的工艺品,不少人都会选择购买一两个,既可送给亲友,又可留作纪念。
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非洲水洞”,也叫“大力神洞”。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入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导游说,它是数百万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现已成为北非的一大奇特景观。
关于非洲水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非洲和欧洲是没有界限的。因为有位大力神在这里挥拳开山,形成了一个酷似非洲地图的山洞,于是就有了这个大力神洞。洞前开凿出一条河流,慢慢将非洲和欧洲分开。以后河流又演變成地中海和大西洋。
本来,当天风平浪静。可走到洞口,就听到海浪翻滚拍打礁石的声音。越往里走,声响越大。当看到海水涌进溶洞,海边波涛汹涌时,心里着实有些震撼。所谓“无风三尺浪”,在这里,我们才对这句俗语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海水退下时,洞外的大西洋和蓝天浑然一体,海鸥在洋面上飞翔,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摩洛哥一日游已经结束。傍晚时分,我们乘船由直布罗陀海峡返航,看到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在这里交汇,一本活生生的地理教材就在眼前,让人感叹大自然力量的神奇。行进途中,又赶上夕阳西下,云霞满天。西边的太阳像一个火球,一点一点沉入大西洋,不远处,还有巨轮航行。能在大西洋看到美丽的日落,哪怕只有瞬间,就一辈子忘不掉。
(本文选自:旅游纵览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