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译的主要过程始于信息接收。这里本篇文章重点探讨口译的信息接收过程,即听力和分析过程,交传中则还包括笔记。它主要是听力理解和对信息的初步整理。分析了给信息接收带来困难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在平时口译训练时根据情景、语法关系、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笔记来克服这些困难的技巧。
关键词:口译;信息接收;处理努力
口译是一种挑战性很高的工作。译员的任务就是帮助不同语言的双方进行交流。他首先要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短期记忆、分析,然后再用译入语表达出来。
一、口译的过程
口译的每一个翻译过程可以被分解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编码和表达。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创始人达妮卡·塞莱丝科维奇在其《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达妮卡口译模式:
SL=L+M+P+C
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Phrase One:CI= L+N+M+C
Phrase Two:CI= Rem+ Read +P
即:交替傳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二、信息接收过程及挑战
许多因素决定着口译的成败,而准确、完整、及时的理解讲话人发出的信息无疑是译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本篇文章重点分析口译的信息接收过程,即听力理解和对信息的初步整理。
首先,语音因素。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不同,每个人的发音方式、语音语调、措辞、谈话方式也不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连读,省音,吞音等现象。对译员而言,了解原语发音规则和口语英语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译员有时不得不经常为操非标准语音的讲话人工作,比如日本人、非洲人,等等,他们的发音因受到母语的强烈影响和渗透,很难被人理解。例如:有的澳大利亚人把“say”说成“soy”,“today”说成“to die”:不少新西兰人把“set” 说成“sit”。熟悉其发音无疑有益于译员更好的完成口译任务。
第二,词汇障碍。译员既要对常用缩写词了然于胸,如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又要熟悉专业领域内的缩略语,如:AP(Associated Press),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AFP(Agence Francaise de Presse),法国新闻社(法新社),等等。除此之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也孕育了大量新的表达方式,因此译员要有意识的积累自己的词汇库,与时代的最新语言发展保持同步。另外,译前准备阶段也是译员抢记部分专业术语的关键时期,不可忽视。
第三,背景知识不足,产生理解中的误区和盲点,影响听力的速度。有时可能会感觉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都听懂,可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由于缺乏相公的背景知识,在听完一句或一个语段后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话语分析以及信息重组,这样一来,接下来的信息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息接收过程中的技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平时口译训练时就应多加以注意。听力内容应尽量多样化,除了听标准的英语,还应该听不同语速,不同语音特点的真实有声口译材料。听力训练时应该抓住说话人的思路,通过相关知识的链接,在最短的时间里吃透说话人的意思,并对下文进行合理的预测。但解决听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除了课堂上的强化训练,还应鼓励多听多练,也可以泛听,通过收听英语广播和播放英语磁带,还可以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不断扩充词汇量,尤其是通过阅读新闻报刊杂志等,增加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并持之以恒是非常必要的。
从语言角度来看,口译过程中,译员对于话语信息的理解始于语言的听觉分析,这便是语言听辨与加工阶段。表面上看,既然原语是由一系列语音单位构成,那么译员只要按照一定的声学提示一个音一个音听下去就行,但实际上在连续性听音和辨音中,人脑并非仅采用声学特征,而是情景、语法关系、逻辑关系等都参与了这一过程。信息接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接收。通过交替传译的译员的笔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笔记法有几个特点:首先,笔记是有选择性的,主要记下数据、人名、地名、时间、列举项目等。记下的是内容而非语言。第二,简略。各种缩略手法都可以派上用场,给译员理解内容和分清条理争取了时间。第三,条理性。对于即席口译来说,致命的弱点在于译员无法快速地解读,因而译员需要的是直观的文字与符号,并要求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意群、句子、段落等都有明显的区分。
结语
由此可见,口译的信息接收阶段也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阶段,它要求译员一边注意力高度紧张的进行听力理解,一边又对接收到的信息归纳总结,推理预测等行初步处理,有时人的短时记忆(一分钟左右)超出了限度还可以借助笔记,有条理的清晰的记录要点。总而言之,口译信息接收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接收,要求积极的调动多种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许明.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xatioin”的认知诠释 [J].中国翻译,2010,(3)
[2]颜海林.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关键词:口译;信息接收;处理努力
口译是一种挑战性很高的工作。译员的任务就是帮助不同语言的双方进行交流。他首先要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短期记忆、分析,然后再用译入语表达出来。
一、口译的过程
口译的每一个翻译过程可以被分解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编码和表达。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创始人达妮卡·塞莱丝科维奇在其《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达妮卡口译模式:
SL=L+M+P+C
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Phrase One:CI= L+N+M+C
Phrase Two:CI= Rem+ Read +P
即:交替傳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二、信息接收过程及挑战
许多因素决定着口译的成败,而准确、完整、及时的理解讲话人发出的信息无疑是译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本篇文章重点分析口译的信息接收过程,即听力理解和对信息的初步整理。
首先,语音因素。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不同,每个人的发音方式、语音语调、措辞、谈话方式也不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连读,省音,吞音等现象。对译员而言,了解原语发音规则和口语英语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译员有时不得不经常为操非标准语音的讲话人工作,比如日本人、非洲人,等等,他们的发音因受到母语的强烈影响和渗透,很难被人理解。例如:有的澳大利亚人把“say”说成“soy”,“today”说成“to die”:不少新西兰人把“set” 说成“sit”。熟悉其发音无疑有益于译员更好的完成口译任务。
第二,词汇障碍。译员既要对常用缩写词了然于胸,如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又要熟悉专业领域内的缩略语,如:AP(Associated Press),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AFP(Agence Francaise de Presse),法国新闻社(法新社),等等。除此之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也孕育了大量新的表达方式,因此译员要有意识的积累自己的词汇库,与时代的最新语言发展保持同步。另外,译前准备阶段也是译员抢记部分专业术语的关键时期,不可忽视。
第三,背景知识不足,产生理解中的误区和盲点,影响听力的速度。有时可能会感觉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都听懂,可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由于缺乏相公的背景知识,在听完一句或一个语段后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话语分析以及信息重组,这样一来,接下来的信息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息接收过程中的技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平时口译训练时就应多加以注意。听力内容应尽量多样化,除了听标准的英语,还应该听不同语速,不同语音特点的真实有声口译材料。听力训练时应该抓住说话人的思路,通过相关知识的链接,在最短的时间里吃透说话人的意思,并对下文进行合理的预测。但解决听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除了课堂上的强化训练,还应鼓励多听多练,也可以泛听,通过收听英语广播和播放英语磁带,还可以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不断扩充词汇量,尤其是通过阅读新闻报刊杂志等,增加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并持之以恒是非常必要的。
从语言角度来看,口译过程中,译员对于话语信息的理解始于语言的听觉分析,这便是语言听辨与加工阶段。表面上看,既然原语是由一系列语音单位构成,那么译员只要按照一定的声学提示一个音一个音听下去就行,但实际上在连续性听音和辨音中,人脑并非仅采用声学特征,而是情景、语法关系、逻辑关系等都参与了这一过程。信息接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接收。通过交替传译的译员的笔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笔记法有几个特点:首先,笔记是有选择性的,主要记下数据、人名、地名、时间、列举项目等。记下的是内容而非语言。第二,简略。各种缩略手法都可以派上用场,给译员理解内容和分清条理争取了时间。第三,条理性。对于即席口译来说,致命的弱点在于译员无法快速地解读,因而译员需要的是直观的文字与符号,并要求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意群、句子、段落等都有明显的区分。
结语
由此可见,口译的信息接收阶段也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阶段,它要求译员一边注意力高度紧张的进行听力理解,一边又对接收到的信息归纳总结,推理预测等行初步处理,有时人的短时记忆(一分钟左右)超出了限度还可以借助笔记,有条理的清晰的记录要点。总而言之,口译信息接收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接收,要求积极的调动多种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许明.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xatioin”的认知诠释 [J].中国翻译,2010,(3)
[2]颜海林.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