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初中化学作为起始学科,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就此,本文在探究初中学生化学学科错别字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力求找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减少错别字发生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化学学科;错别字;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8 -01
一、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1.形似致误
例如:将“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将“锥形瓶”写成“椎形瓶”;将“硅”写成“圭”;将“坩埚”写成“钳锅”;将“澄清石灰水”错写为“登清石灰水”;将“汞”写成“贡”。
2.音近致误
例如:将“质量守恒定律”写成“质量守衡定律”;将“集气瓶”写成“急气瓶”;将“元素”写成“原素”;将“水槽”写成“水漕”。
3.义近致误
例如:将“气体溢出”写成“气体逸出”;避光的“避” 写成 “蔽”,“敝”;密闭的“闭” 写成“敝”。
(1)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将“高锰酸钾”写成“高猛酸钾”;将“钙”写成“丐”;将“大理石”写成“大里石”;将“金刚石”写成“金钢石”。
(2)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将“熔化”写成“溶化”;将“水溶性”写成“水熔性”;将“木炭”写成“木碳”;将“二氧化碳”写成“二氧化炭”。
了解了常见的错别字,我们会发现,基本上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去分析产生错加别字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化学学科专有名词写错。如将仪器名称、化学用语、化学定律写错。笔者认为产生这类错别字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记忆中存储化学词汇量不足,因而产生了错别字。
第二种情况:语言描述时产生错别字。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中学生在受其他学科的不规范用字的影响,在没有真正了解词语的化学含义时,还不能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情况下产生了错别字。
二、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 端正思想
正确的书写体现了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一个人治学的严谨态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书写对化学学科是很重要的,一个错别字会使要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甚至于令人啼笑皆非。“错别字”不是小事,答题、论述可能会因一字之差而被判“死刑”。例如:若将“高锰酸钾”中的“锰”错写为“猛”它就不再是一种化学药品;又很可能因为一字之差,实验员就不能为我们准备实验,而使一个实验无法进行。通过列举,晓知以利害,这样让学生引起高度的重视与警惕,从而减少错别字的重现率。
2.正面引导强化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觉,有利于加强记忆,提高辨别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教师遇到易写错的化学用语时,不仅要让学生看字,还要让他们动口念,用手写。
3.注重实验 观察领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用语、化学仪器、化学专有名词都与实验有密切的关系。如在讲“金刚石”的时候,课本上有金刚石在纯氧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实验知道金刚石的本质是碳,而碳是非金属元素,又怎么能用金字旁的“钢”呢?再说“褪”字,一般来说就指物质褪色,经常我们会说衣服褪色,当然会与衣字旁有关了,通过实验,让学生去领悟,这样可能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
4.注重激励 减少批评
化学学科学生错别字的情况有的是由于书写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的。因此,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就会及时地在其作业本上,一是打上较理想的等级,不会因为他写了错别字而多加指责;二是善意地指出不足,并提出诚恳的建议,如:“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不会再错了”;“我知道这次又写错,可能你也很难过,不过下次可不能再错了”;“想想这个专业名词的所体现的化学含义,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不会再错了”……例如在分析学生将“集气瓶”错写为“急气瓶”时,可多一些幽默,少一些挖苦,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这样,学生不断得到激励,书写态度就能逐渐端正,从而使错别字重现率降低。
5.自主发现 合理竞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学生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支持者,他们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学生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学生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非学生能够把他同化到他已有的意图中去。而这种同化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时才可能发生。各种教学法中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应该首推发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他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而且有利于记忆。
关键词:中学生;化学学科;错别字;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8 -01
一、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1.形似致误
例如:将“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将“锥形瓶”写成“椎形瓶”;将“硅”写成“圭”;将“坩埚”写成“钳锅”;将“澄清石灰水”错写为“登清石灰水”;将“汞”写成“贡”。
2.音近致误
例如:将“质量守恒定律”写成“质量守衡定律”;将“集气瓶”写成“急气瓶”;将“元素”写成“原素”;将“水槽”写成“水漕”。
3.义近致误
例如:将“气体溢出”写成“气体逸出”;避光的“避” 写成 “蔽”,“敝”;密闭的“闭” 写成“敝”。
(1)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将“高锰酸钾”写成“高猛酸钾”;将“钙”写成“丐”;将“大理石”写成“大里石”;将“金刚石”写成“金钢石”。
(2)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将“熔化”写成“溶化”;将“水溶性”写成“水熔性”;将“木炭”写成“木碳”;将“二氧化碳”写成“二氧化炭”。
了解了常见的错别字,我们会发现,基本上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去分析产生错加别字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化学学科专有名词写错。如将仪器名称、化学用语、化学定律写错。笔者认为产生这类错别字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记忆中存储化学词汇量不足,因而产生了错别字。
第二种情况:语言描述时产生错别字。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中学生在受其他学科的不规范用字的影响,在没有真正了解词语的化学含义时,还不能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情况下产生了错别字。
二、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 端正思想
正确的书写体现了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一个人治学的严谨态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书写对化学学科是很重要的,一个错别字会使要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甚至于令人啼笑皆非。“错别字”不是小事,答题、论述可能会因一字之差而被判“死刑”。例如:若将“高锰酸钾”中的“锰”错写为“猛”它就不再是一种化学药品;又很可能因为一字之差,实验员就不能为我们准备实验,而使一个实验无法进行。通过列举,晓知以利害,这样让学生引起高度的重视与警惕,从而减少错别字的重现率。
2.正面引导强化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觉,有利于加强记忆,提高辨别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教师遇到易写错的化学用语时,不仅要让学生看字,还要让他们动口念,用手写。
3.注重实验 观察领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用语、化学仪器、化学专有名词都与实验有密切的关系。如在讲“金刚石”的时候,课本上有金刚石在纯氧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实验知道金刚石的本质是碳,而碳是非金属元素,又怎么能用金字旁的“钢”呢?再说“褪”字,一般来说就指物质褪色,经常我们会说衣服褪色,当然会与衣字旁有关了,通过实验,让学生去领悟,这样可能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
4.注重激励 减少批评
化学学科学生错别字的情况有的是由于书写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的。因此,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就会及时地在其作业本上,一是打上较理想的等级,不会因为他写了错别字而多加指责;二是善意地指出不足,并提出诚恳的建议,如:“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不会再错了”;“我知道这次又写错,可能你也很难过,不过下次可不能再错了”;“想想这个专业名词的所体现的化学含义,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不会再错了”……例如在分析学生将“集气瓶”错写为“急气瓶”时,可多一些幽默,少一些挖苦,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这样,学生不断得到激励,书写态度就能逐渐端正,从而使错别字重现率降低。
5.自主发现 合理竞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学生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支持者,他们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学生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学生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非学生能够把他同化到他已有的意图中去。而这种同化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时才可能发生。各种教学法中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应该首推发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他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而且有利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