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2017年2月6日教育部颁发的又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相关的重要文件,在其中不仅涉及到了小学科学课程课时设置的拓展--将原本3—6年级的“科学”拓展至1—6年级,也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对科学课程的内容作出了许多调整,如新课程标准中删去了原课程内容部分中关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对其它三个知识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并且在其中新加入“技术与工程”领域部分的内容,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课程内容部分如此巨大的变化,自然需要理论研究的跟进,如何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科学?如何使学生更效率地掌握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如何将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展现给学生?这都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践行全民科学素养行动的重要一环。依托科学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教育作为人们传递知识,传承文化,创造文明的重要手段,在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应该负担起更多的责任。曾经的科学在教育中是“支离破碎”的,它在小学被称为“自然”,“卫生”,“常识”,在初高中被人们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全貌,为了使科学课程能够更好到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了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本质,掌握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文化,对我国当下科学内容统整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程内容统整;学科内部统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的科学素养已然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握好这个奠基阶段,将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承载培育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的责任,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未来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容忽视。
2001年,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掀开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篇章。教育部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强化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要“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凸显了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教育部于2017年2月6日又出台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界定“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课程实践的需要
课程实践经验昭示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积极意义,就必须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数存在的不足,理顺各种关系,进一步完善学科课程实施的体制,激发培养全面科学素养的活力,保障其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研究意义
探索改善科学课程的优化策略,旨在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理论意义:首先,丰富素质教育理论。科学课程探究的是人文科学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便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构架科学课程实施策略,无形中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其次,通过调查学校对科学课程的认识,科学课程的开设与师资配备,学校硬件设施设备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多方面的现状,发现存在的瓶颈。第三,构建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制定教育方针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笔者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地位,课程开设与师资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诸方面入手,分析哪些因素是束缚和阻碍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为小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建议,有助于修正学校管理人员和科学教学课程的地位。借助合理的评价手段,提升科学课程实施的实效。这样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落到了实处,能有效保障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全面科学素养提高助力。
概念界定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并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三个内在联系的阶段: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
第二种观点就是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该观念是人们在处理课程与教学或处理课程理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时生发出来的。教学归根到底就是特定内容的教学,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内容,借助各种形式彰显出来。课程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学的内容。
第三种观念认为课程实施即教师的情境性实践。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的视界融合过程,即可以理解为是师生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精神相通,心灵相融,合作探究,经验共享的过程。
课程实施指的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及其教育实践活动,重视的是把两者之间之间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去考量,目的是通过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究
《标准》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很多地方第一次被提出并强调:第一次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直接指向科学素养;第一次使用“大概念”;第一次细化化学段目标;第一次将学业水平标准与课程标准进行配套等等。《标准》重新界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时间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基础性凸显出小学科学课程学科地位的重要程度,
参考文献
[1] 钟媚,高凌飚.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J].课程:教材,2007(6):77-81.
[2]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4(8).
[3] 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国际趋势与政策建议——基于10国课程标准的比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2):32-40.
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践行全民科学素养行动的重要一环。依托科学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教育作为人们传递知识,传承文化,创造文明的重要手段,在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应该负担起更多的责任。曾经的科学在教育中是“支离破碎”的,它在小学被称为“自然”,“卫生”,“常识”,在初高中被人们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全貌,为了使科学课程能够更好到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了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本质,掌握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文化,对我国当下科学内容统整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程内容统整;学科内部统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的科学素养已然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握好这个奠基阶段,将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承载培育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的责任,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未来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容忽视。
2001年,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掀开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篇章。教育部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强化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要“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凸显了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教育部于2017年2月6日又出台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界定“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课程实践的需要
课程实践经验昭示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积极意义,就必须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数存在的不足,理顺各种关系,进一步完善学科课程实施的体制,激发培养全面科学素养的活力,保障其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研究意义
探索改善科学课程的优化策略,旨在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理论意义:首先,丰富素质教育理论。科学课程探究的是人文科学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便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构架科学课程实施策略,无形中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其次,通过调查学校对科学课程的认识,科学课程的开设与师资配备,学校硬件设施设备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多方面的现状,发现存在的瓶颈。第三,构建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制定教育方针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笔者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地位,课程开设与师资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诸方面入手,分析哪些因素是束缚和阻碍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为小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建议,有助于修正学校管理人员和科学教学课程的地位。借助合理的评价手段,提升科学课程实施的实效。这样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落到了实处,能有效保障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全面科学素养提高助力。
概念界定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并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三个内在联系的阶段: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
第二种观点就是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该观念是人们在处理课程与教学或处理课程理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时生发出来的。教学归根到底就是特定内容的教学,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内容,借助各种形式彰显出来。课程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学的内容。
第三种观念认为课程实施即教师的情境性实践。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的视界融合过程,即可以理解为是师生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精神相通,心灵相融,合作探究,经验共享的过程。
课程实施指的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及其教育实践活动,重视的是把两者之间之间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去考量,目的是通过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究
《标准》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很多地方第一次被提出并强调:第一次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直接指向科学素养;第一次使用“大概念”;第一次细化化学段目标;第一次将学业水平标准与课程标准进行配套等等。《标准》重新界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时间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基础性凸显出小学科学课程学科地位的重要程度,
参考文献
[1] 钟媚,高凌飚.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J].课程:教材,2007(6):77-81.
[2]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4(8).
[3] 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国际趋势与政策建议——基于10国课程标准的比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