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广州方言的俚语和意头话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方言也与汉语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许多旧的词语逐渐消失,新的词语又不断出现,或者被普通话或外语所代替。如:旧词。“执仔婆”(接生婆)、“泡水馆”(卖开水的店铺)“到埠”(抵达)等,这些旧词现在已基本无人说了。新词,如“炒更”(工余兼职)、“街坊大姐”(做街道工作的妇女)、“缩骨遮”(折叠伞)、“有冇搞错”(表示不满,或批评人)等。还有从香港传进来的,如:“老细”(老板)、“发烧友”(有共同喜好的人)、“新潮”(时髦)、“巴士”(公共汽车)、“士多”(小商店)等等。新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工业、商业的特有名词用广州话转化的就更多了。
  语言民俗,是一大民俗事象。她的规律也与其他民俗事象一样,既有稳定性,也存在变异性。记录各个时代、时期所流行的民间用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时代的印证与标记,也是历史的所走过的足迹。
  方言也在变迁
  广州是千年商都,商业发达,水路的便利,在经商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避讳和意头话,摭取部分学习研究。润(动物的肝脏)/广州人喜欢用水比喻钱财,如“油水”,所以忌讳“干”字,肝与干同音,因此便起了一个与干相对应的词“润”。
  脷(舌头)/因“舌”与“蚀”广州话同音,不吉。改称相对应的词为“利”又创方言字“脷”。如“猪删”、“牛脷”。现在还引申到人的舌头,也称“脷”如医生诊病时,叫病人“伸条脷出来睇睇”。
  猪红(猪血)/猪血可吃,但血却可怕,因此隐去血字,称“红”。
  通胜(通书)/“书”与“输”同音,改用“胜”字。丝与输音近,故将蔬菜中的“丝瓜”改称为“胜瓜”。
  吉(空)/“空”与“凶”同音,改用“吉”字。“吉屋”即空屋,“吉身”即空身,“得个空”即一场空,“空手而归”称为“吉手返来”。
  伯娘(伯母)/广州话“伯母”与“百有”(百无),同音相忌,改称“伯娘”。此外,广州人还有“惜言如金”的习惯,许多词语在普通话中一般双音节的,而在广州话中则缩为单音节。如:
  蟹(螃蟹) 蚁(蚂蚁) 眼(眼睛) 钮(纽扣) 相(相片) 明(明白) 睬(理睬) 尘(灰尘) 吓(吓唬)
  还有许多词素前后位置不同于普通话,而与南方少数民族话相同,如:欢喜(喜欢) 紧要(要紧) 鸡公(公鸡) 行先(先行) 挤拥(拥挤) 宵夜(夜宵) 经已(已经) 闹热(热闹) 齐整(整齐)
  旧时,广州市井流行着许多俚语
  憨鸠 意指对方是“呆子”,有时也用做不满之词,如说人家“憨鸠夹冇谱”。
  湿柴 源于国民政府在濒临崩溃前,滥发大钞,导致通货膨胀,币值狂跌。金圆券面额,从一元增到千万元市民生活苦不堪言,消费所需,动辄千百十万。民怨沸腾,遂以“柴湿”作为金圆券的代名词,谓其难以燃烧之意。
  沙头 饭的暗语,下流社会惯用语,吃饭也叫“问沙”。
  直板 指新发行未经折叠的纸币。
  省镜 漂亮、靓的意思。
  细路 细蚊,都是小孩的代名词。民问也有称“细佬哥。”的。
  老坑
  对老人不尊重的称谓,也有称“老蚊公”的。
  车货 旧社会私娼的代名词。
  老举 旧时对妓女的称呼。
  炮婆 指昼夜接客的下等娼妓。
  地水 旧时对瞎子的贬语。
  茶花 旧社会茶楼酒家以色笑迎人的女侍的称号。
  发花 旧时对女理发师的称号。
  烟花 本为对妓女的称呼,但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广东省公开烟赌,那些以“戒烟室”或“谈话室”做幌子的鸦片馆,为招徕生意,便雇佣一些漂亮的姑娘,陪道友聊天“打荷”,遂被称作“烟花”。
  扎炮 挨饿之意。
  黄仔 金戒指的代名词。
  贴土 指客人给女工送小费。
  埋价 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针唛 用纸卷吸生切烟或红烟,把烟卷成铁钉状,故称“针唛”,也有叫“棺材钉”的。
  锯鼻 也叫“索野”,均指那些对女人勒索揩油的登徒子。
  当刂狗 旧社会一些女理发师对那些为客人洗头的人的称呼。
  熟性 隐喻通气、识相之意。在抗日战争以前,人际关系,非财不行,对有利害关系的对方,以财物拉拢,时称“熟性”。反之,对不买账者,则曰“唔熟性”,此语今已少讲。
  济军 是抗日战争前对一些调皮捣蛋、不受教育的顽童的谓称。
  灰佬 指那些专门挑弄是非、打击别人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者。暗喻“做鬼”之意,也有人称之为“鬼头仔”的。
  标参 绑票的暗语。
  散水 歹徒发现情况不妙,赶紧逃走之意,也有的叫“撇档”。
  爆伏颈 指那些性情急躁的莽汉,也有唤“禾虫颈”的。
  撩人妹 往时对少女的称谓。
  麻甩佬 泛指一些猥琐男性。
  土鲮鱼 旧时对顺德女佣的贬称。
  斩白水 旧社会娱乐场所女性向客人索钱索物之谓,也叫“开刀”。
  打水回 旧社会到妓寨闲逛,妓寨“开果碟”招待,客人此时要拿比平时高出五六倍之利市垫盘底,作为与妓女之见面礼,这称为“打水回”。
  一春水 十块钱的代词,千元则叫“一撇水”,万元“一盆花”。
  雷公轰 旧时,广州的“小押”,对穷人残酷剥削,押款只照票面付给九成,三个月期满,却要以百分之三十利息回赎,即俗称“九出十三归”。因其敲骨吸髓,心肠狠毒,人们称之为“雷公轰”。
  尖嘴啄地 均为鸡的代名词。后来转化为私娼的代号,近简称为“鸡”。
  数目的代称
  一叫支、二叫辰、三叫斗、四叫苏、五叫马、六叫零、七叫候、八叫庄、九叫弯、十叫收。
其他文献
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竟往还;  万朵莲花开海市,满天星斗落人间。  明代正德年间,四川状元杨升庵 (1488-1559,四川新都人) 被贬官云南永昌,途经西昌时住在泸山寺庙里,时值彝族民众过火把节,看见四周火把齐明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在此写下了这一千古传颂的火把节诗句。  时隔近半个世纪,我们依然可以想象那彝家火光,多么壮观!  火把节,凉山彝语中称为“都者”即“祭火”。在每年的彝历猪月下弦月
期刊
鹰骨里的呜咽之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中常出现“羌笛”这个意象。成就了许多古诗佳作又从古诗里走来的羌笛,是羌族独有的一种双管乐器,从产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羌笛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甘青高原一带,用鸟兽的骨头做成。那时,被史书称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在黄河和湟水滋润的草地上牧羊,悠然自得
期刊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闷湿的季节,身体容易感到不适。不过热在三伏,养生也在三伏,如果能借此季节排毒,可谓是最佳时机。除了适度流汗,借助刮痧、拔罐等传统方法来排解三伏暑湿之毒,在饮食调养上,还应注意清暑祛火、多酸多甘等原则,以舒适度三伏。  三款靓冰粥,清凉过伏天  三伏天热症较重,容易火气上升、情绪烦躁、焦虑激动、失眠等,夏季暑湿,适宜清补,“祛火”是夏日食补的关键。  【荷叶绿豆粥·祛暑养生
期刊
“三块瓦,盖个庙,里面住了个白老道”。  儿时的谜语,冀中人都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荞麦!  在盛夏的冀中平原,荞麦那可是农家家家户户做消暑美食扒糕的主打料理。别看它是主角就以为哪哪都有,想要多少有多少,要知道这种食粮产量不高,对种植又有要求,只在立秋后,故有农谚道:“立秋十日种荞麦。”  荞麦得月而秀。可荞麦如果在生长灌浆时得不到明亮月光的滋养,那么收成就不好了,所以农谚又说,“中秋月儿大又
期刊
远古时,金色的鲤鱼想跃过龙门成为金龙,飞腾入云升天,可却误吞下了海里的龙珠,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鳌鱼,仍旧在大海里遨游。  一日,一位书生上京赴考,途经美人国,因其相貌英俊、才学出众,被一群妖女纠缠戏弄。为了摆脱困扰,书生以墨涂面化装逃出,却被妖女们发现并穷追不舍。后逃至海边,见到了在海浪中首尾相随、逐波嬉戏的两尾雌雄鳌鱼,随即纵身跳入大海,向它们大声呼救。鳌鱼见状,便背驮书生渡海而去。后来书生高中状
期刊
在中山民间,没有哪种中草药能够如沙溪凉茶那样家喻户晓、广受欢迎。人们感冒时喝沙溪凉茶治疗疾病,四肢乏力时喝沙溪凉茶解除疲劳,喉咙沙哑时喝沙溪凉茶清除热毒。就算没有任何不适,家庭主妇也乐于每隔三五天就煲一壶沙溪凉茶供全家人饮用,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保健功效。在气候湿热的岭南地区,人们对沙溪凉茶的信赖度,远远超出一般的中草药。究其原因,其蕴含的丰富传统中医药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沙溪凉茶竟由轿夫始创  广
期刊
陕西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地处渭河下游平原,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在这片土地上,花馍在人们的年节民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花馍品种包罗万象,大到两三米高的馍盘,小到只有盈寸的花鸟虫鱼面塑,近三百种,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根据不同的活动,主家客家蒸制赠送,谓之“行礼” ,欣赏完,交际毕,还可以吃掉,避免浪费。  上次我们为大家展示了华州地区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
期刊
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温哥华市华人众多,约占当地人口的1/6。其中,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华裔裁缝店创始人Wong Kung Lai(黄光礼)一家在加拿大的生活经历,是许许多多中国移民生活的缩影。  来,看看你西装的牌子!  这个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裁缝店名叫Modernize Tailors(趋时裁缝店),这里做出来的西服以做工精细、裁剪合体著称。温哥华前市长Sam Sullivan(萨姆·苏里曼)就是这里的
期刊
手工凿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之一,  早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就已经出现凿花艺术的萌芽——镂花。  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  纸张成为镂花最常用的材料,凿花也因此诞生。  时至今日,湖南省隆回县六都寨镇66岁的胡如运老人依然在从事这门古老的凿花手艺。  胡如运是六都寨凿花艺术的第五代传人,其父从小练就一手凿花技艺,足迹遍及隆回八都和高沙、新化及湘西各地。凿花技艺流传至胡如运手里后,
期刊
老广州人都知道,在城隍庙附近有间著名的酱园,行人常常是“未到其门,先闻其香”。原来旧时酱园门前有一石磨,有专人推磨,缓缓转动的石磨流出金黄色的麻油和咖啡色的麻酱,香飘几条街,酱油的醇香、添丁甜醋的醋香……行者驻步,路人垂涎。  这酱园就是致美斋。  致美斋——广州著名的酱料品牌,首创于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也有人说是1608年创立,而1680年的提法较为可信),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致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