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就难了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新一代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
  误区1:孩子都很幸福
  教育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另外,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2:等孩子长大了,
  自己就会了
  教育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结果是孩子生存适应能力差。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玩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孩子的不利索不完美,从手把手示范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赖”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3:孩子的愿望
  要迅速满足
  教育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孩子,引发孩子哭闹。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把在今后三年内可能会满足的愿望打上勾,其中打勾的能占到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很少,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误区4:孩子太小,不用
  做家务
  教育指向→让孩子学会分担家务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家长应该让他分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误区5:孩子是无辜的,
  错不在孩子
  教育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例如,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家长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只有承受了,孩子才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责编 林楠
其他文献
露露做起医生来有模有样,白大褂、大口罩、听诊器,正襟危坐。对于前来就诊的病人小朋友,她会问:“有没有发烧?”她还时不时地指点第一次做护士的通通:“你这样不对的。医院里护士阿姨打针的时候,是先用棉花擦一擦,再打针的!”  对学前孩子来说,“过家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体验活动。“过家家”可以模拟社会生活的场景,如医院、超市、快餐店等,孩子能身临其境,对各种社会生活进行模仿和演练,对内省智能的提高非常
期刊
规划游戏区  父母可以利用玩具安排特定的场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是让孩子想出富有想象力的玩法。如果家里空间够大的话,可以规划一些游戏区,像是画图区、积木区或是过家家区,这样孩子可以在游戏区内自在地玩耍,不受拘束。如果有室外空间的话,可以设置一些适当的设备,像沙箱、滑梯等,也可以让孩子玩得尽兴。  不同地方玩不同玩具  要养成孩子在不同地方玩不同玩具的习惯,像沙箱最好放置在室外,填充玩具可以在床上、
期刊
妈妈带着4岁的丹丹参加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他搭得太慢。”  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得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的特性。但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差异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不会只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所以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意识和不当做法,帮助孩子理解人
期刊
当孩子对美术萌发出了朦胧的爱或表现出一些天赋时,家长就该行动起来,为孩子谱好美术学习入门曲了!  关键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维护兴趣是父母首先要做的。  及时的接纳和肯定孩子再脏、再乱的画面,父母都不应该全盘否定,因为里面总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哪怕孩子只在纸上画了一条线,也应该鼓励他:“这是春天的雨、地上的小草?还是水里游来游去的鱼?”  参与孩子的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画画、一起剪剪
期刊
孩子的幽默性格,对其一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幽默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家长的精心培养。与幽默感发展有关的因素父母的关怀和爱:得到父母疼爱与照顾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比较好的幽默感。因此,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父母应多给予孩子爱与关怀。  孩子的认知和言语表达水平:孩子的认知与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幽默感”才有发展和培养的基础。当他听到或看到某件有趣的事时,经过判断后,就
期刊
涛涛妈:别的孩子跟我家的孩子一样大,可是,别的孩子已经认识许多汉字了,而我的孩子却一个字也不认识!而且,他已经5岁了!更要命的是,我家孩子很讨厌认字。每当我指着书上的汉字或英文让他学习时,他就紧皱眉头,没一会就跑开了。面对不愿意识字的孩子,我真的非常头疼!我该怎么办呢?  针对案例中涛涛妈的情况,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提供儿童读物,  让孩子自己阅读  家长应多给孩子买一些操作性强、文图并茂、色彩
期刊
2011年8月16日  我总结出一个习惯培养的重要方法,就是习惯加减法,它的秘诀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样,只要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改掉坏习惯不能指望一刀斩断,只要不良行为在减少,就应当允许甚至可以奖励。  2011年9月6日    当孩子们在一起做一些可能是坏事的时候,如何引导孩子既不当告密者又保护自己呢2可以告诉孩子几个原则;一是
期刊
独生子女时代,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交往机会对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在混合年龄孩子们的社交圈里,孩子们通过玩耍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这样的孩子也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  利于语言发展  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
期刊
家,是我们心中的避风港,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但是,在平日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许多无心之语却往往成为孩子的心理伤害之源。  关键词1:我早就说  小康开心地把自己完成的拼图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却来了一句:“我早就说你可以拼好的嘛!上次没拼好,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专心。”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说出“我早就说你能做好,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时,会让孩子体味到挫折感。总将孩子以前没做好的事拿
期刊
不明究竟就假定对方生气,然后怀疑是自己的错,并提前道歉或试图澄清。心理学上管这叫“捡情绪垃圾”,生活中,当我看到这些发生在我的朋友身上时,我很不忍。这种行为的原始原因是父母要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妈妈就是捡情绪垃圾的资深人士,作为她的小孩,我也不乏这方面的影子。捡情绪垃圾对我来讲不是陌生的事情。这其实是人群中常见的根源自童年的一个应对模式。  人小的时候,有一个认知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看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