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场所.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为了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方法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
现行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二、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1.激发学习动机。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或者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或者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三,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四,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五,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三、切实抓好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間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1.创设情景,活跃思维。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因此,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讲“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你能在没有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自己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学生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方法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
现行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二、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1.激发学习动机。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或者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或者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三,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四,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五,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三、切实抓好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間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1.创设情景,活跃思维。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因此,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讲“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你能在没有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自己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学生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