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青海省2015年7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典型蒙古冷涡后部的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不断南移,低空暖湿舌和蒙古冷涡干冷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空急流、低层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易出现严重冰雹灾害,冰雹移动路径与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有很好的对应关系;0 ℃层在4 500 m处,-20 ℃层则出现在7 500 m,从地面至6 000 m有明显风垂直切变,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出现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
关键词 强对流;冰雹;天气形势;青海省;2015年7月13日
中图分类号 P48.121.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36-01
强对流天气影响范围小、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短、损失严重等,出现过程中常伴随雷暴、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对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气象学者的关注。本文对青海省2015年7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提升人们对强对流天气尤其是冰雹天气的认识,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意义的指标,以期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强对流天气实况
2015年7月13日15:28青海省门源县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浩门、西滩、北山、泉口、麻莲、阴田、东川等7个乡镇遭受严重冰雹灾害,冰雹直径最大11 mm,持续5 min,大面积粮油作物严重受灾。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4 618.2 hm2,成灾面积14 618.2 hm2,绝收面积863 hm2,受灾人口64 026人,直接经济损失6 972.52万元。
2 大尺度天气背景分析
2.1 高空环流形势
由图1(a)可知,13日8:00 500 hPa,有一闭合低压环流系统在蒙古上空形成,低压中心值达560 dagpm,其中心风速>20 m/s,同时配合有一数值为-12 ℃的冷中心,在200~500 hPa高空处均有明显冷中心,冷空气深厚。在低涡右侧东北向存在明显高压脊,并发展加强,阻碍低涡东移,蒙古上空低涡维持少动。由图1(b)可知,200 hPa,有一明显高空急流位于新疆—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甘肃沿线上,而青海湖东部风速 >44 m/s,急流在偏南处。分析温度场、相对湿度场,降雹区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由于低涡后部偏北气流中存在下滑冷空气,青海门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先后出现冰雹等。
2.2 地面形势
冰雹天气出现前,10—11日青海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 >25 ℃,而黄河沿岸地区最高气温达30 ℃。12日蒙古冷涡发展阶段,锋面系统在东移过程中,青海东部出现系统性降水,降水在12日夜结束。冷涡成熟阶段,13日午后青海省门源县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浩门、西滩、北山、泉口、麻莲、阴田、东川等7个乡镇遭受严重冰雹。分析13日14:00地面辐合线资料可知,随冷空气不断入侵高空,河套西部到祁连山存在东南和西北风地面切变,地面辐合线逐渐向东南移动。冰雹移动路径同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对应。
3 环境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丰富水汽、不稳定层结和触发潜在不稳定能量抬升条件是形成对流天气的3个基本条件,是强对流性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依据[2-3]。11日西宁地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SI分别为809.2 J/kg、-0.48 ℃;12日20:00系统性降水趋于结束时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SI分别为224.9 J/kg、-1.78 ℃;13日午后至傍晚,即冰雹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时间,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加到了463.7 J/kg,14日20:00对流有效位能CAPE降低,只有197.1 J/kg,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强对流天气发生有利。13日8:00至14日8:00,有明显风垂直切变出现在低层风场,西宁0 ℃层在4 500 m,-20 ℃层则在7 500 m,-30 ℃层在8 968~9 500 m。对比前期,0 ℃层、-20 ℃层及-30 ℃层高度明显下降,为冰雹天气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13日8:00和14日8:00探空资料,700~500 hPa处随风向顺时针旋转有暖平流,300~500 hPa处随风向逆时针旋转出现冷平流,低层暖湿高层干冷的不稳定层结,再加上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易出现强对流天气;地面到6 000 m有明显风垂直切变,上层干冷、下层暖湿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出现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4-5]。
4 结论
(1)此次强对流天气由典型蒙古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不断南移,低空暖湿舌和蒙古冷涡干冷系统相互作用产生。
(2)高空急流、低层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的存在,易引发严重冰雹灾害,冰雹移动路径同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对应。
(3)0 ℃层在4 500 m处,-20 ℃层则在7 500 m处,地面至6 000 m有明显风垂直切变,上层干冷、下层暖湿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
5 参考文献
[1] 钱传海,张金艳,应冬梅,等.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4):460-467.
[2] 叶成志,唐明晖,陈红专,等.2013年湖南首场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13(1):1-10.
[3] 曾华,曾伟,毛力达.塔额盆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16117-16119.
[4] 许新田.2006年盛夏陕西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8:6.
[5] 李子良,任景倩,杨军.2016年6月12日哈尔滨冰雹过程的天气学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6(4):15-16.
关键词 强对流;冰雹;天气形势;青海省;2015年7月13日
中图分类号 P48.121.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36-01
强对流天气影响范围小、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短、损失严重等,出现过程中常伴随雷暴、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对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气象学者的关注。本文对青海省2015年7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提升人们对强对流天气尤其是冰雹天气的认识,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意义的指标,以期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强对流天气实况
2015年7月13日15:28青海省门源县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浩门、西滩、北山、泉口、麻莲、阴田、东川等7个乡镇遭受严重冰雹灾害,冰雹直径最大11 mm,持续5 min,大面积粮油作物严重受灾。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4 618.2 hm2,成灾面积14 618.2 hm2,绝收面积863 hm2,受灾人口64 026人,直接经济损失6 972.52万元。
2 大尺度天气背景分析
2.1 高空环流形势
由图1(a)可知,13日8:00 500 hPa,有一闭合低压环流系统在蒙古上空形成,低压中心值达560 dagpm,其中心风速>20 m/s,同时配合有一数值为-12 ℃的冷中心,在200~500 hPa高空处均有明显冷中心,冷空气深厚。在低涡右侧东北向存在明显高压脊,并发展加强,阻碍低涡东移,蒙古上空低涡维持少动。由图1(b)可知,200 hPa,有一明显高空急流位于新疆—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甘肃沿线上,而青海湖东部风速 >44 m/s,急流在偏南处。分析温度场、相对湿度场,降雹区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由于低涡后部偏北气流中存在下滑冷空气,青海门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先后出现冰雹等。
2.2 地面形势
冰雹天气出现前,10—11日青海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 >25 ℃,而黄河沿岸地区最高气温达30 ℃。12日蒙古冷涡发展阶段,锋面系统在东移过程中,青海东部出现系统性降水,降水在12日夜结束。冷涡成熟阶段,13日午后青海省门源县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浩门、西滩、北山、泉口、麻莲、阴田、东川等7个乡镇遭受严重冰雹。分析13日14:00地面辐合线资料可知,随冷空气不断入侵高空,河套西部到祁连山存在东南和西北风地面切变,地面辐合线逐渐向东南移动。冰雹移动路径同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对应。
3 环境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丰富水汽、不稳定层结和触发潜在不稳定能量抬升条件是形成对流天气的3个基本条件,是强对流性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依据[2-3]。11日西宁地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SI分别为809.2 J/kg、-0.48 ℃;12日20:00系统性降水趋于结束时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SI分别为224.9 J/kg、-1.78 ℃;13日午后至傍晚,即冰雹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时间,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加到了463.7 J/kg,14日20:00对流有效位能CAPE降低,只有197.1 J/kg,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强对流天气发生有利。13日8:00至14日8:00,有明显风垂直切变出现在低层风场,西宁0 ℃层在4 500 m,-20 ℃层则在7 500 m,-30 ℃层在8 968~9 500 m。对比前期,0 ℃层、-20 ℃层及-30 ℃层高度明显下降,为冰雹天气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13日8:00和14日8:00探空资料,700~500 hPa处随风向顺时针旋转有暖平流,300~500 hPa处随风向逆时针旋转出现冷平流,低层暖湿高层干冷的不稳定层结,再加上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易出现强对流天气;地面到6 000 m有明显风垂直切变,上层干冷、下层暖湿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出现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4-5]。
4 结论
(1)此次强对流天气由典型蒙古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不断南移,低空暖湿舌和蒙古冷涡干冷系统相互作用产生。
(2)高空急流、低层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的存在,易引发严重冰雹灾害,冰雹移动路径同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对应。
(3)0 ℃层在4 500 m处,-20 ℃层则在7 500 m处,地面至6 000 m有明显风垂直切变,上层干冷、下层暖湿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
5 参考文献
[1] 钱传海,张金艳,应冬梅,等.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4):460-467.
[2] 叶成志,唐明晖,陈红专,等.2013年湖南首场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13(1):1-10.
[3] 曾华,曾伟,毛力达.塔额盆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16117-16119.
[4] 许新田.2006年盛夏陕西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8:6.
[5] 李子良,任景倩,杨军.2016年6月12日哈尔滨冰雹过程的天气学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6(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