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的辍学问题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教育的最大障碍。只有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把农村高中生流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关键词】农村高中学生 辍学探因 归属教育 发现教育 教师素质
近年,很多人对于初中生辍学问题研究比较广泛,但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农村高中生辍学问题上。其实,高中生的辍学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他们走在成才道路的岔口。
高中作为中学生的最后阶段,这时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趋向成熟,但又是最脆弱的时候。就像黎明前那段时间,光明虽然会到来,但之前的黑暗,的确也是让人最为心惊胆战的。高中生这时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或就业,或升学,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自己又能何去何从?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恐惧,焦虑和彷徨。在受不了这种心理折磨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更觉得前途渺茫。于是,这又可能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浑浑噩噩度日的学生。因为生活目标不明确,越学越没劲,越没劲越听不懂课,越听不懂课就会被别人落下更多的知识,也就进一步恶化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如果此时,又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让这类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最后一丝留恋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失殆尽。如果这时有一个声音,经常在他耳边宣扬不上学的自由和好处,这类学生很可能会流失。
对这类学生,我们应当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交际知识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先让他把心安定下来,在和同学们相处过程中找到一些归属感,再进行下一步引导教育。
第二,精力过于旺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比较聪明,但是特别贪玩,简直视学习如粪土。这类学生根本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自己的错误又在什么地方,所以也就没有真正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把一切不自由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所以头脑一热,热血一沸腾,就有可能轻言放弃。
既然如此,他也就不可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客观的看待自己,理性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或者也可以说,无论自己将何去何从,自己没有知识,都将寸步难行。
第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学生。这类学生心比天高,但努力程度比纸薄的。他学不好,不往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在自己的老师同学身上找原因。他会说,这老师教的不好,业务水平不高,我在这太屈才。他会说这的学生不好,人人都很自私,没人关心自己。他会说,这个学校不好,没有学习的氛围,自己在这就瞎了一棵好苗子等等。于是强烈要求家长为他转学。而且在走之前,为表明自己做的正确,还要把自己的理由反复说上好多遍,于是引起连锁反应,带动一批学生成绩略好一点的学生同时转学。而这些学生到了新的环境,又有些人根本适应不了,无法融入其中。于是,学习兴趣日渐消失,最终导致辍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其实,教育也是一种解放——思想的解放。
其次,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海明威也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再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有终身学习的理想和毅力。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学习是不能半途而废的。而且学习也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凸显并充分发挥出来的人,都拥有故事思维,擅长通过故事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既然老天授予我们教师的使命是“传道、受业、解惑”。那我们也就应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虽然有些时候实在是艰难。但是勉为其难去做,也不是一定没有效果。教师自身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习兴趣了,学生们心归拢了,想三想四的时间也就少了。
荀子曾说过,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外界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论语》《老子》《荀子》《庄子》.
[2]荒林.优秀何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高中学生 辍学探因 归属教育 发现教育 教师素质
近年,很多人对于初中生辍学问题研究比较广泛,但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农村高中生辍学问题上。其实,高中生的辍学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他们走在成才道路的岔口。
高中作为中学生的最后阶段,这时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趋向成熟,但又是最脆弱的时候。就像黎明前那段时间,光明虽然会到来,但之前的黑暗,的确也是让人最为心惊胆战的。高中生这时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或就业,或升学,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自己又能何去何从?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恐惧,焦虑和彷徨。在受不了这种心理折磨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更觉得前途渺茫。于是,这又可能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浑浑噩噩度日的学生。因为生活目标不明确,越学越没劲,越没劲越听不懂课,越听不懂课就会被别人落下更多的知识,也就进一步恶化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如果此时,又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让这类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最后一丝留恋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失殆尽。如果这时有一个声音,经常在他耳边宣扬不上学的自由和好处,这类学生很可能会流失。
对这类学生,我们应当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交际知识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先让他把心安定下来,在和同学们相处过程中找到一些归属感,再进行下一步引导教育。
第二,精力过于旺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比较聪明,但是特别贪玩,简直视学习如粪土。这类学生根本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自己的错误又在什么地方,所以也就没有真正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把一切不自由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所以头脑一热,热血一沸腾,就有可能轻言放弃。
既然如此,他也就不可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客观的看待自己,理性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或者也可以说,无论自己将何去何从,自己没有知识,都将寸步难行。
第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学生。这类学生心比天高,但努力程度比纸薄的。他学不好,不往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在自己的老师同学身上找原因。他会说,这老师教的不好,业务水平不高,我在这太屈才。他会说这的学生不好,人人都很自私,没人关心自己。他会说,这个学校不好,没有学习的氛围,自己在这就瞎了一棵好苗子等等。于是强烈要求家长为他转学。而且在走之前,为表明自己做的正确,还要把自己的理由反复说上好多遍,于是引起连锁反应,带动一批学生成绩略好一点的学生同时转学。而这些学生到了新的环境,又有些人根本适应不了,无法融入其中。于是,学习兴趣日渐消失,最终导致辍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其实,教育也是一种解放——思想的解放。
其次,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海明威也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再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有终身学习的理想和毅力。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学习是不能半途而废的。而且学习也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凸显并充分发挥出来的人,都拥有故事思维,擅长通过故事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既然老天授予我们教师的使命是“传道、受业、解惑”。那我们也就应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虽然有些时候实在是艰难。但是勉为其难去做,也不是一定没有效果。教师自身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习兴趣了,学生们心归拢了,想三想四的时间也就少了。
荀子曾说过,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外界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论语》《老子》《荀子》《庄子》.
[2]荒林.优秀何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