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也是一项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篇幅而言,阅读将近占到了一半。可见阅读并非无足轻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下面就谈谈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自主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然后分段分层,概括段意等等。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实,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可读性很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失去阅读兴趣,对课文的意境和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范读,或播放录音、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老师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性,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接力读、对读,点名诵读等。平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诵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品味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自主性。
二、指导阅读
指导阅读,也就是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阅读方法。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效果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分心,要静下心来阅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另外,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更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兴趣
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出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这样的日积月累,语文知识就会不断丰富,语文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很关键。“以疑促读,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
另外,要在阅读教学前、阅读教学中和阅读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除了自己设疑外,还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成为学生轻松愉快的享受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课外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讲解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讲读课文并非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首先要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既要依据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和学生自读中的困惑之处,便是老师讲读中的重点之处。再次,讲读也要讲究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阅读课的教学还需要更深入探讨。我们在阅读课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些教法并非尽善尽美,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使各种方法互相补充。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邢台县城计头中心学校 河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下面就谈谈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自主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然后分段分层,概括段意等等。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实,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可读性很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失去阅读兴趣,对课文的意境和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范读,或播放录音、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老师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性,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接力读、对读,点名诵读等。平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诵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品味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自主性。
二、指导阅读
指导阅读,也就是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阅读方法。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效果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分心,要静下心来阅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另外,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更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兴趣
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出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这样的日积月累,语文知识就会不断丰富,语文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很关键。“以疑促读,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
另外,要在阅读教学前、阅读教学中和阅读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除了自己设疑外,还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成为学生轻松愉快的享受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课外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讲解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讲读课文并非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首先要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既要依据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和学生自读中的困惑之处,便是老师讲读中的重点之处。再次,讲读也要讲究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阅读课的教学还需要更深入探讨。我们在阅读课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些教法并非尽善尽美,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使各种方法互相补充。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邢台县城计头中心学校 河北】